|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1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辛勤培养力学人才
郭永怀深深地懂得,要使我国的科学事业兴旺发达,光有少数老专家是不行的,必须不断地培养成千上万的后继者。因此,他把培养年轻一代的力学工作者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他常把自己比喻为“一颗铺路石子”,让年轻人从他身上踩过去。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一切。
回国不久,他就与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等一起,规划了全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组织领导了全国三届力学研究班;接着,他兼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化学物理系主任,为该系的创立操劳筹划;同时,他还在该校的近代力学系开课,讲授边界层理论;他亲自带研究生,培养助手,指导一批青年搞研究工作。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指导艺术,以他的全部热情和关怀,为祖国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62年夏,郭永怀正在为在科大开讲“边界层理论”紧张备课,同助手们一起编写讲义。他几次放弃休假疗养的机会,坚持与助手们一起紧张工作,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终于编出了第一流的《边界层理论讲义》。它篇幅不大,内容精辟,是郭永怀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由于他有着丰富的研究工作经验,见解深邃,因此讲课别具一格,使学生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人事隔多年依然记忆犹新。
他对青年同志的指导和帮助是启发式的,循序渐进的。一开始,他先出一个简单的题目,指定有关的参考书籍与文献;然后诱导青年同志做更复杂一些的题目,让青年同志自己去查阅文献、资料;接着,再着手做没有现成文献可直接借鉴和应用范围更广的课题,有时还要求用实验来验证所得的结果。通过这一过程,许多青年同志学到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本领。
郭永怀不苟言笑,但对青年一代总是寄予深情,和蔼可亲。他对于所安排的头绪众多的课题,心里有一本“明细帐”。青年研究人员经常会收到他写来的纸条,上面是他那刚健的手迹,往往写的是几篇可供参考的文献;有时,他亲自把书籍、文献送到青年人手里;有时,他突然跑来与大家讨论,用他考虑到的一个更好的想法来解答上次提出的问题,对于青年同志写的研究报告,他都要反复推敲,仔细修改。为了业务工作,大家可以随时去叩他的门,而他总是放下手头的工作,与来人热情地讨论。郭永怀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为培养年轻一代的力学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心血。
治学严谨 勤奋终身
肩负着发展我国近代力学和尖端科学事业的重任,郭永怀始终有一种紧迫感。因此,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的工作日程表永远是排得满满的,力学所和有关单位的业务问题,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过问;大批文件和科研报告需要他处理。他从不午休,晚上经常工作到深夜;他没有节假日,不是照样到所里上班,就是在家里埋头书案,博览群书。正因为他无休无止地追求着新的知识,所以对国际上近代力学和尖端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总是了如指掌,对各种复杂的课题总能做具体入微的指导。在国外,他有过一些业余爱好:喜欢集邮,对于音乐有很高的鉴赏力,回国后,由于工作繁忙,就很难得有时间去过问他珍藏的邮集或欣赏优美的乐曲了。
他自己勤奋,也希望别人勤奋。他时常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青年:“天才是没有用的,关键在于刻苦学习。学问是无止境的,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占领科学堡垒。”他还用牛顿与鸡骨头的故事教育过大家,要大家用一股“傻劲”去学习、工作。言传身教,使他周围的同志们深受感染,而他的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也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在学术问题上,郭永怀以严谨著称,从不容许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容许草率从事,滥竽充数。他毕生发表的科学论文为数不多,但每篇都有一定的份量和价值;在发表之前,他总要反复核实,斟字酌句,非常慎重。回国以后,为了教学的需要,也为了系统介绍国外流体力学的经典著作,他亲自动手翻译普朗特著的《流体力学概论》(1952年版),他给自己提出了信、达、雅的高要求;为了使译著准确流畅,他反复对照了德文原版和英文译本,和有关同志商讨了数十次;对原书疏漏之处,还加上了注释。这样,前后历时8年,直至他牺牲后才正式出版。这本高水平的译著出版之后,连续印刷两次,畅销海内外,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在指导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他要求制订工作计划时必须有指标,有进度,而且切实可行,如果空洞无物或言过其实就要退回重新制订;对于学术报告,他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足,在一定条件下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学术讨论中,他绝不放过一个细微的错误。有一次一个青年同志在报告工作时,需要画一条湍流情形下的速度分布曲线,就随便画了一条。郭永怀立即指出,它不能反映湍流的特点,要这位青年同志纠正过来。
他生前兼任《力学学报》主编,审稿时严格把关,不分亲疏也不看投稿人“来头”大小,一律秉公办理。有一次对力学界一位权威的来稿发生了分歧,审稿者提出了肯定的意见,有一位青年人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为此郭永怀特意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倾听各方面的意见,结果发现基本方程有误,郭永怀就坚决支持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小人物”的意见。1963年,力学学报编辑部接到一封对一篇论文持有歧见的批评信,而论文作者是在郭永怀指导下工作的两位青年。郭永怀仔细地看了来信,并让两位作者认真考虑别人的观点,给予答复。他说:“我主张发表论文,就是为了进行学术交流,以期引起讨论。别人的批评意见,只能使我们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郭永怀为人实事求是,他从不人云亦云,一旦发现真理不在自己这一边,却能及时修正错误。郭永怀对人严格,一丝不苟,但却平易近人。有时,即使他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客观上难以实现,他也会及时收回。有一次,他要一个实验室进行风洞湍流度的测试工作,当他发现国内电子仪器信噪比比较低,一时无法进行这项工作时,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他曾不止一次地对青年们说:“我给你们提的建议看法仅供你们参考,不一定按我的办法做,一切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因为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虚怀若谷,不以势压人,所以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更高了。
1965年,郭永怀曾经讲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来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为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作者附言:
本传记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各有关方面和有关人士特别是石光漪、胡文瑞同志的热情支持。初稿完成后,钱学森、朱光亚、谈镐生、孙天风、李佩珊、郭普远、江文华同志斟字酌句审阅了全稿,提出了极其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谨向各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郭永怀简历
1909年 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西滩郭家村。
1929年 考取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
1931年 转入南开大学本科物理系。
1933年 获得北京大学奖学金,在该校物理系学习。
1935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留校在饶毓泰教授指导下学习研究生课程。
1939年 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同年夏季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
194 0年9月 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辛格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
1941年 发表论文《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获得硕士学位。同年年底,到美国帕萨迪那加州理工学院,在冯·卡门指导下,从事 跨声速流动的理论研究。
1945年 完成有关跨声速流不连续解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1946年 同钱学森一起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的概念。同年,被聘为康乃尔大学航空研究生院教授。
1953年 发表论文《在中等雷诺数下绕不可压缩平板的粘性流动》。
1956年10月 返回祖国,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1957年 参加制订“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同年,与钱学森、钱伟长等共同创办了全国第一届力学研究班,并亲自讲授流体力学概论。
1958年 担任力学学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兼教授;开始筹建激波管和激波管风洞实验室。
1959年 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1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 创建“电磁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组,与钱学森共同组织“高超声速讨论班”。
1963年 主持召开全国第一届流体力学会议,在科技大学讲授“边界层理论”。
1964年 担任“力学译丛”编委会主任委员。
1968年12月5日 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
郭永怀主要论著
1. 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J. Math. Phys. 22 (1943)。
2. 作用在剪切流中物体上的力和和力矩,Quart. Appl. Math. 1 (1943-1944) p.273。
3. 钱学森、郭永怀,二维可压缩亚、超声速混合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NACA TN. 995 (1946)。
4. 有限振幅柱面波和球面波的传播和激波的产生,Quart. Appl. Math. 4 (1947), p.349。
5. 二维可压缩无旋跨声速流,NACA TN. 1445 (1948)。
6. 速度图法,J. Aero. Sci., 16 (1949), p.181。
7. 跨声速流的稳定性,Pro. Symp. Appl. Math. 1 (1949) p.72。
8. 二维光滑跨声速流的稳定性,J. Aero. Sci., 18 (1951) p.1。
9. 绕过翼型的二维跨声速流动,NACA TN. 2356 (1951)。
10. Ritter, A., 郭永怀,弱激波在平板边界层上的反射。Ⅰ,用动量积分法分析弱激波同层流、湍流边界层的相互作用,NACA TN. 2868 (1953)。
11. 弱激波在平板边界层上的反射,Ⅱ,由微分方程分析斜激波同层流边界层的相互作用,NACA TN. 2869 (1953)。
12. 在中等雷诺数下绕平板的不可压缩粘性流动,J. Math. Phys. 32 (1953) P. 83。
13. 高超声速平板的粘性流动,J. Aero. Sci., 23 (1956) p.125。
14. 普朗特数对绕平板高速粘性流动影响,J. Aero. Sci., 23 (1956) p.1058。
15. 潘良儒、郭永怀,绕尖楔的高超声速可压缩粘性流动,J. Math. Phys. 35 (1956) P. 179。
16. 高超声速粘性流的离解效应,J. Aero. Sci., 24 (1957) p.345。
17. 现代空气动力学的问题,科学通报,(1957) No. 10, p.289。
18. 激波的介绍,物理通报,(1958) No. 5, p.257。
原载于《中国当代科学家传(第一辑)》,知识出版社,1983:224—240
马赫数——流速与声速的比值。
[†] 速度图法——将微分方程的因变量、自变量互换,使非线性方程变成线性方程的数学方法。
[‡] 边界层——流体流过物体时,物体表面附近的薄层,其中粘性的作用不能忽略。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6016.html
上一篇:学习漫谈(39):宏观把握所献身的学科——二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下一篇:学习漫谈(40):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三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更多
收藏分享举报
当前推荐数:22 推荐人: 吕喆 屠涛 张伟 董焱章 严志远 梁建华 肖重发 徐耀阳 谢鑫 吴吉良 李国帅 吴明火 郭向云 王守业 李灿 王鸿飞 张美杰 罗淼 mbb luxiaobing12 nobel168168 QDA20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11]QDA2012 2014-9-4 07:13
非常敬佩郭老的学识、为人和成就!也感谢戴老师的系列博文。
但有些疑惑:1)文中“郭永怀很早就认识到,必须在飞行器表面涂上放热材料(即烧蚀材料)”一句中,是否应为防热材料?2)“当他发现国内电子仪器信噪比比较高,一时无法进行这项工作时”一句中,似应为“噪声比较高”或“信噪比比较低”?
也可能是我认识不足、理解不对,望谅。
博主回复(2014-9-5 04:54):谢谢你的指正!原文确实有误,已改正。第一处是打字错误;第二处涉及信噪比的定义,源于写作时的不严谨。
这么多的读者中只有你提出问题,足见你的细心和治学严谨,值得学习。
www.chinayuanshi.com
[10]Dongcq 2011-5-27 09:28
拜读了,
[9]汤敏骞 2011-5-21 17:50
科学领袖、国家精英。致敬!
[8]王守业 2011-5-21 03:46
文章很好,谢谢戴老师。另外有个小地方,似乎不妥,文中的康乃尔大学的英文原名是Cornell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ornell的译法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博主回复(2011-5-21 05:40):糟糕!这一错,错了28年,而且印成了铅字!
谢谢指正,已改。
衷心欢迎朋友们指出博文中的大小错误,以免以讹传讹。
[7]郭韬 2011-5-20 21:38
读完戴老师写的自己恩师的传记,我眼睛湿润了,我为我们郭姓有这样杰出的科学家而倍感骄傲,第一次听到郭先生的名字还是荣成的一位同学介绍的.每当读到这些伟大科学家的事迹就感觉我们是那么的渺小,趁自己年轻赶紧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博主回复(2011-5-21 05:45):每当我想起我的导师的事迹,总是感到很激动,已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我不可能做得像他一样好,但所做的一切不能让他失望,更不能给他丢脸。
我觉得,我有近在咫尺的学习榜样,是我的幸运。
[6]nobel168168 2011-5-20 20:29
谢谢戴老师,你让我基本了解了郭永怀前辈的学术生涯和人生态度。
[5]niming007 2011-5-20 18:26
心怀家国身尽瘁,赤子心常照汗青,对于这一代的先生们,只有赞叹与敬意
[4]郭辉 2011-5-20 12:36
天妒英才
博主回复(2011-5-20 12:51):同感。
[3]mbb 2011-5-20 09:53
向郭永怀先生致敬!!!
[2]董焱章 2011-5-20 08:31
赞!每次读这些前辈大家的传记,就感到如电池充满电一样,克服科研困难的力量和信心暴增,趁着这股劲还没被平淡的生活所指数消磨掉之前,赶紧做点事情,期待戴老师分享更多的好东西~
博主回复(2011-5-20 08:39):我们一起努力!
[1]张伟 2011-5-20 08:22
郭永怀事业与情怀注定他是能够让一棵坚硬的心柔软的人物,希望戴先生能够将<郭永怀小传>再写为<郭永怀传>.
博主回复(2011-5-20 08:39):此文发表后,又有一些郭永怀先生的传略问世,但至今尚无专门的《郭永怀传》书籍,希望自己完全淡出江湖后着手做这件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