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29|回复: 4

[原创]迎奥运 玩数学之0(原创) 有些数学公式丢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迎奥运 玩数学之0
0 前言
    自从北京开始申奥,我们和奥运会的联系就更加紧密起来。北京申奥成功后,奥运更是成为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息息相关的事情。层出不穷的消息、丰富多彩的活动、五颜六色的招贴、大张旗鼓的广告,随时随地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提醒我们,北京奥运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一次,当我注视到北京的奥运会徽的时候,红色的2008这个数在我大脑里快速地跳动,接着29也跳进了大脑,随后更多的数字涌进脑海。数字和奥运就这样触发了我写作数学科普的灵感。于是,我尝试着把奥运中的一些有趣的数字和一些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结合起来,看看其中有没有有趣的地方。
   真正动笔的时候,一个巨大的障碍挡在了我的面前。我不是数学专业人士,何况大学毕业20年了,很多的数学知识已经离我而去,尤其是那些高等数学知识。因此,我只能把数学知识定位在初等代数学和初等几何等我熟悉的数学范围之内。不过,这也许会增加文章的读者对象,毕竟高深的数学并不是人人都乐意阅读而且能够看懂的。
不懂高等数学还有个好处是,有些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来理解,有时候用初等数学来理解也能体现出解题的技巧。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问题1:著名的牛吃草问题。这是近代著名的大数学家牛顿在1707年提出的数学问题。
一片牧场,如果放牛27头,6天可把草吃光;如果放牛23头,9天可把草吃光;如果放牛21头,问几天可把草吃光?牛一边吃草,草一边在长。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牛多吃得快,草少长得慢,牛才能把草吃光。当然我们假定牧场上的青草,每天长得一样密一样快,牛吃的速度也不变。
    解法1:算术解法。
    假设每头牛每天吃草一份,根据“这片牧场供27头牛吃6天”,可知牧场共有青草27×6=162(份),又根据“或者供23头牛吃9天”,可知牧场共有青草23×9=207(份)。每天生长青草(207-162)÷(9-6)=15(份),原有青草162-15×6=72(份)。21头牛中的15头牛吃每天长出的青草,剩下的21-15=6(头)吃牧场上原有的青草,所以这片牧场可供21头牛吃72÷6=12天。
    解法2:一元一次方程解法。
    我们可以认为有一部分牛专门吃长出来的草,而一部分牛专门吃原有的草。由于每天长出来的草,在同一牧场上长出来的一样。所以专吃长出来草的牛的头数是固定的,可设有X头牛专门吃长出来的草。  
先解有多少头牛专门吃长出来的草。设有x头牛专门吃长出来的草。其方程为:有:6(27 –x) = 9(23–x)(为牧场上原有草数)。解得 x = 15。
再解牛21头,几天可把草吃光。设y天可把草吃光。从而出现如下方程,有:6(27–15) = Y(21–15)。解得 y = 12。所以,放牛21头,12天可把草吃光。
    解法3:多元一次方程解法。
设牛每天吃草的速度为x,,草每天长的速度为y,原有草数为N,21头牛吃完草的天数为m。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得到方程组
27×6x=N+6y
23×9x=N+9y
21×mx=N+my
可以解得,
y=15x,这意味着每天长的草相当于15头牛吃1天或者1头牛吃15天。
N=72x,这意味着原有的草可供1头牛吃72天或者72头牛吃1天。
最后,得到M=12。
三种方法殊途同归,很难评议其中的高低。
但是,当我们把问题普遍化的时候,解法三就有了优势:a头牛将b块地上的牧草在c天内吃完了;a';头牛将b';块地上的牧草在c';天内吃完了;a"头母牛将b"块地上的牧草在c"天内吃完了;求出从a到c"这9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问题2:可怜的苍蝇与收敛的无穷级数问题
    两个男孩各骑一辆自行车,从相距20英里的两个地方,开始沿直线相向骑行。在他们起步的那一瞬间,一辆自行车轮胎上的一只苍蝇,开始向另一辆自行车径直飞去。它一到达另一辆自行车轮胎,就立即转向往回飞行。这只苍蝇如此往返,在两辆自行车的轮胎之间来回飞行,直到两辆自行车相遇,可怜的苍蝇被轮胎碾死为止。
如果每辆自行车都以每小时10英里的等速前进,苍蝇以每小时15英里的等速飞行,那么,苍蝇总共飞行了多少英里?
    解法1:我们知道的简单解法是,每辆自行车运动的速度是每小时10英里,两者将在1小时后相遇在20英里路途的中点。苍蝇飞行的速度是每小时15英里,因此在1小时中,它总共飞行了15英里。
    解法2:据说,在一次鸡尾酒会上,有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提出这个问题,诺依曼思索片刻便给出了正确答案。提问者以为诺依曼用的是简单解法,便沮丧地说,绝大多数优秀的数学家总是忽略能解决这个问题的简单方法,而去采用无穷级数求和的复杂方法。冯·诺依曼也是一脸惊奇地说,“我用的正式无穷级数求和的方法”。
   也许诺依曼说的是真的,我们就更加佩服他用高等数学解题的能力。那么,他构造了怎样的无穷级数呢?故事里没有给出,我们在这里可以列出。
假设开始两者相距S,每次相遇后所剩的距离为S1,S2,S3,……Sn,我们可以求得
为 ……依此类推。苍蝇第一次相遇已经前飞行距离 第二次相遇前分型距离为 依此类推,可以得到苍蝇每次的飞行的距离之和为一个首项为 ,比数为 的无穷等比数列的和: 。由于该级数是收敛的,最后 会趋近于0,带入s的值,同样得到了15英里的答案。
    这样的解法当然要比算术解法复杂许多,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样的解法就比简单的算术解法愚蠢,因为我们能从中了解更多的细节,我们清楚地知道每次相遇苍蝇飞的距离、时间。例如,如果我们要问第15次苍蝇相遇自行车的时候,它已经飞了多少路程、飞了多长时间,有了这个等比数列,问题就变得迎刃而解了。
接下来,我将用一些篇幅来介绍奥运和数学。所涉及的奥运知识包括奥运历史、开幕时间、短跑成绩提高幅度、金牌分布规律等等;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包括整数、余数、分数、数列和级数、排列组合、概率统计等。每一个章都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走近奥运”,简单地介绍一些奥运知识或者常识。介绍这些资料性的东西并不是为了人所不知的秘闻或者逸闻趣事,而是和后面的数学部分直接关联;接下来是“游览数学”,主要是介绍一些数学的知识、故事、技巧或者有趣的问题,这些内容也都经常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数学教科书、数学历史书和数学故事书里,它们被一个共同的主题被集合在了一起;第三部分是“现在,来玩一下数学”,列出一些可供联系的数学题和参考答案。这些数学题中,有些是我专门针对奥运中的数字、知识而出的,例如,问题“我们能否得到这样的等差数列,他的首项为29,他的第n项为2008,公差为整数”,其中用了数字29、2008,因为2008年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 ;有些是由一些经典题型改变而来,只不过场景作了改变,例如把“建筑工地”改成了“奥运赛场”,把“建筑工人”换成了“奥运健儿”,其目的是增加奥运的气氛。
好了,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奥运,游览数学,待闲暇的时候再玩一下数学题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2-2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迎奥运 玩数学之0(原创) 有些数学公式丢失

《迎奥运 玩数学》之一
29和2008有何不同
走近奥运
    数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被包围在数字之中。
   数学无处不在,每一个数都会和其他数发生关联。
   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是第29届奥运会。北京曾经申请过2000年的第27届奥运会举办权,但是那一届在悉尼召开了。2004年的第28届奥运会回到了故乡,在雅典召开。
   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的几个重要的日子已被数字记入历史。
1998年11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对申办工作进行了研究,决定由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
   1999年9月6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相关部门组成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申奥大幕正式拉开。
2000年2月1日,北京2008年奥申委举行第二次全体委员会,通过表决确定了申奥会徽和申奥口号。
   2000年8月28日,中国北京成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候选城市之一。一同进入候选城市的还有: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日本大阪、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
2001年1月17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
   2001年5月15日,国际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官员网站上公布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5个申办城市的评估报告,北京为3个领先城市之一。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5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中国人民将记住这一时刻。奥林匹克将记住这一时刻。
游览数学
   从数的特征来看,29是一个自然数,是一个整数,是一个正整数,是一个奇数,更是一个素数。27呢,不是素数;28呢,不是素数。2008呢,也不是素数。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素数呢,因为素数的性质引发了很多的有趣故事。
自然数在原始人结绳记事时产生的基本数字,现在用阿拉伯数字1、2、3、4、5等表示。阿拉比数字虽然叫阿拉伯数字,它们可不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人发明的。自然数都是整数,整数是区别于分数的一个分类。
如果从第29届奥运会作为起点往回追溯,第28届奥运数就是倒数第一届,1896年的那一届就是倒数第29届奥运会。这样的倒着数就形成了负数。因此,从1896年的第一届往2008年数,29就是一个正数。2008年是正数,公元前2008年就是负数。
所有的正整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1、3、5、7、9…… 是奇数,2、4、6、8、10……就是偶数。接着数下去,29 是一个奇数。简言之,2和2的倍数就是偶数,其余的就是奇数。
从1加到29的所有奇数总和是多少?
因为
1+3=4=22,
1+3+5=9=32,
1+3+5+7=16=42,
……
按照这种模式,自然知道了,从1到29的所有奇数和是15的平方,为225。225是一个平方数,两个相同的整数相乘的数就是平方数。
正整数往往又被分为素数(又称为质数)和合数。什么是素数呢?素数是这样的整数,它除了能表示为它自己和1的乘积以外,不能表示为任何其它两个整数的乘积。任何一个正整数不是素数就是合数,但1除外。1是一个特殊的规定,它既不是合数也不是素数。所有的偶数都不是素数,但是2除外。2是最小的素数,是唯一的偶素数。最大的素数是不存在的。
从1到100之中有多少个素数呢?把1到100列成下表,排除合数的方法先是所谓的筛选法,从2开始,然后到3、5、7逐一筛出,剩下的都是素数了:2、3、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这25个连续素数之间的间隔并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表1  100字内的素数(红的被筛选掉了)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67686970
71727374757677787980
81828385858687888990
919293949596979899100
如何判断一个给定的较大的整数比如2007或者2009是不是一个素数呢?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最有效的方法。最直接的办法和上面的一样,就是利用试除法,用2007或者2009除以2、3、5、7等数。例如,2007=669*3=223*3*3;2009=287*7,显然它们都不是素数。
  当然数学家们不满足这种琐碎繁重的劳动,试图寻找某种规律,运用一个公式代入从0到无穷大的n的整数值,计算出所有的素数。
  德国数学家欧拉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n2+n+41。如n=0,该公式则得出素数41;如n=1,得素数43;n=2得素数47 ;n=29得素数911。当n为0至39中连续的整数值时,欧拉公式得出的全是素数。但到n=40时,这一公式就错了,因为其得数1681是41的平方。当n在 100的范围内,40、41、44、49、56、65、76、81、82、84、87、89、91和96都是这个公式的例外,似乎数字越大,例外就越多。
数学家费马也给出了一个求算素数的简单的公式 ,当n=0、1、2、3、4时所得的数都是素数。这些素数可以称为费马素数。但是后来欧拉证明当n=5时得出的数就不是素数了,因为232+1=641×6700417。至今也没有找到第6个费马素数。
素数有什么用,我们不去管它,但是它是非常有趣的,为数学家提供了一系列难题。
孪生素数。两个相隔为2的素数称为孪生素数,如上表中的3和5,5和7,11和13,17和19,29和31,41和43,59和61,71和73。总存在孪生素数吗?在100 以内已有8 对,在1000以内有35 对,在10000 以内则有213 对。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素数猜想,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孪生素数猜想至今仍未解决,但一般人都认为这个猜想是正确的。
  梅森素数。数学中形如2p-1(其中p为素数)的素数称为梅森素数(Mersenne prime);它是以17世纪法国数学家、法兰西科学院奠基人马林·梅森的姓氏命名的,因为他对这一特殊形式的素数做了大量的计算和验证工作以及他在当时欧洲科学界有着崇高的学术地位。29是一个素数吗?只要简单计算一下,就知道前4个梅森素数是3、7、31和127;29显然不是。那么29能够构成梅森素数吗?答案是也不行,得出这个结论需要一定量的繁琐计算了。有了计算机之后,一些梅森素数爱好者加快了寻找梅森素数的步伐。一个利用互联网搜索梅森素数的全球行动已经在1995年开始展开。2004年,人们得到了第41个梅森素数。
表2 到目前为止的梅森素数
序号P的值 梅森素数的位数发现年
121----
231----
352----
473----
51341456
61761588
71961588
831101772
961191883
1089271911
11107331914
12127391876
135211571952
146071831952
1512793861952
1622036641952
1722816871952
1832179691957
19425312811961
20442313321961
21968929171963
22994129931963
231121333761963
241993760021971
252170165331978
262320969871979
2744497133951979
2886243259621982
29110503332651988
30132049397511983
31216091650501985
327568392278321992
338594332587161994
3412577873786321996
3513982694209211996
3629762218959321997
3730213779095261998
38697259320989601999
391346691740539462001
402099601163204302003
412403658372357332004

  哥德巴赫猜想是关于素数的更为著名的难题。
大约在1740年前后,德国数字家哥德巴赫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任何大于5的整数都可以表示为3个素数的和。他验证了许多数字,这个结论都是正确的。但他却找不到任何办法从理论上彻底证明它。
歌德巴赫在1742年6月7日著名数学家欧拉请教。欧拉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他首先逐个核对了一张长长的数字表:
6=2+2+2=3+3
8=2+3+3=3+5
9=3+3+3=2+7
10=2+3+5=5+5
11=5+3+3
12=5+5+2=5+7
……
29=17+7+5=19+7+3

99=89+7+3
100=11+17+71=97+3
101=97+2+2
102=97+2+3=97+5

通过演算,欧拉发现哥德巴赫的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证明所有大于2的偶数总能写成2个素数之和,所有大于7的奇数总能写成3个素数之和。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欧拉写道:“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的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无疑这是完全正确的定理”
看似简单的猜想,欧拉这样的大科学家都不能证明,这其中的奥妙实在是不简单的。后来的数学家试图证明它,但直到19世纪末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要证明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同办法,其中之一是证明某数为两数之和,其中第一个数的质因数不超过a 个,第二数的质因数不超过b个。这个命题称为(a+b)。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证明(a+b)为(1+1)。
我们来看看数学家的跋涉之旅。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教授用古老的筛选法证明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表示为9个素数的乘积与另外9个素数乘积的和,即证明了(a+b)为(9+9)。 1924年,德国数学家证明了(7+7); 1932年,英国数学家证明了(6+6);
  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充分大的奇数可以表示为3个奇素数之和,这使欧拉设想中的奇数部分有了结论,剩下的只有偶数部分的命题了。
  1938年,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证明了几乎所有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和另一个素数的方幂之和。
  1938年到1956年,苏联数学家又相继证明了(5+5),(4+4),(3+3)。
  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
  1962年,我国数学家潘承洞与苏联数学家巴尔巴恩各自独立证明了(1+5);
  1963年,潘承洞、王元和巴尔巴恩又都证明了(1+4)。 1965年,几位数学家同时证明了(1+3)。
1966年,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在对筛选法进行了重要改进之后,终于证明了(1+2)。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报告文学曾经激励了一代人学习数学,现在仍然激励着一些数学爱好者继续求解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在书中,徐迟如此形象地描述了陈景润解决数学难题的情形:
“……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吃力地迈动步伐。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巉岩升登,降下又升登!善意的误会飞入了他的眼帘。无知的嘲讽钻进了他的耳道。他不屑一顾;他未予理睬。他没有时间来分辩;他宁可含垢忍辱。餐霜饮雪,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
  他气喘不已;汗如雨下。时常感到他支持不下去了。但他还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真是艰苦卓绝!多少次上去了摔下来。就是铁鞋,也早该踏破了。人们嘲笑他穿的鞋是破了的:硬是通风透气不会得脚气病的一双鞋子。不知多少次发生了可怕的滑坠!几乎粉身碎骨。他无法统计他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一次,前进一步。失败是成功之母;功由失败堆垒而成。他越过了雪线,到达雪峰和现代冰川,更感缺氧的严重了。多少次坚冰封山,多少次雪崩掩埋!他就像那些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英雄登山运动员,爬呵,爬呵,爬呵!而恶毒的诽谤,恶意的污蔑像变天的乌云和九级狂风。然而热情的支持为他拨开云雾;爱护的阳光又温暖了他。他向着目标,不屈不挠;继续前进,继续攀登。战胜了第一台阶的难以登上的峻峭;出现在难上加难的第二台阶绝壁之前。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他只管攀登,在无限风光之间。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铺满了大地。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忽然化为膝下群山,雪莲万千。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1+2)的台阶。”
陈景润的证明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他证明了如下的结论: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数是素数,另一个数或者是素数,或者是两个素数的乘积。
现在的证明距离最后的结果就差一步了,而这一步却不像某些民间哥德巴赫迷们想象的那样容易。40多年过去了,数学家还没有能迈出这一步。许多数学家认为,要证明(1+1)过去的路走不通了,需要创造新方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夸大29 这个数作为素数的独特性,因为每个数都有一些特别的性质,只不过阅读一个数的角度不同而已。正如诗云:“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
  例如,27是一个立方数,28和29则不是。立方数是3个相同的正整数相乘得到的数,100以内的立方数有8、27、64。
  28是一个完全数,27和29则不是。完全数是任何其所有除数之和(该除数本身外)等于该数本身的那个整数。6是完全数,它可被1、2和3整除并且是1、2和3之和,6=1+2+3。28是完全数,它的除数是1、2、4、7和14,这些数加起来为28,28=1+2+4+7+14。100以内再没有其他完全数了。3位数的完全数是496,4位数的完全数是8128。
  28也是一个三角数,因为用它可以构成三角的圆点(可以想象成保龄球的排法)来表示。3、6、10、15、21、28、36等都是三角数。
现在,来玩一下数学
第1题
把2008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验证一下哥德巴赫猜想。
第2题
计算一下1到2008之间的所有奇数的和。
第3题
把100内的所有素数(2除外)都表示成4k+1或者4k-1的形式。
第4题
把100内的所有素数(2、3除外)都表示成6k+1或者6k-1的形式。
第5题
请找出以下6个数中的合数。


第6题
6月23日是国际奥林匹克日,7月13日是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纪念日。在623和713之间的共有13个素数,如631,647,653 ,673,677, 683,709。请用简单的筛选法列出其他6个素数,它们是3对孪生素数。
第7题
   用4相同的数字例如8,通过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得到从0到9的任何数字。
第8题
若干连续数运算按照如下规律运算,
1+2-3-4+5+6-7-8+9+10……
请快速计算前29个数运算后的结果,前2008个数运算后的结果。
第9题
快速计算123456789分别乘上9、18、27、36、45、54、63、72、81的结果。
第10题
4个连续正整数之积加上1可以构成一个完全平方数。例如 1×2×3×4+1=25,是5的平方。哪4个连续正整数加上1构成29的平方?
参考答案:
第1题
2008=5+2003
=11+1997
=29+1979
=59+1949
=101+1907
=107+1901
=131+1877
……
第2题
104*104=10816
第3题
例如 3=4*1-1;5=4*1+1
第4题
例如 5=6*1-1;7=6*1+1
第5题
2229=743*3
222229=599*53*7
2222229=740743*3
第6题
641,643; 659,661; 691,701。
第7题
例如 0=8+8-8-8=8×8-8×8
第8题
1,-2008
第9题
1111111111,2222222222,……,9999999999
第10题
4、5、6、7
(完)
发表于 2006-2-2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迎奥运 玩数学之0(原创) 有些数学公式丢失

    很好的数学科普,作者的劳动值得感谢。
 楼主| 发表于 2006-2-7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迎奥运 玩数学之0(原创) 有些数学公式丢失

无人欣赏 不贴了
发表于 2010-6-1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迎奥运 玩数学之0(原创) 有些数学公式丢失

俞根强,闹蠢货,挫折面前瘪气了----------唉,网络数学家,过于脆弱了--------俞氏门庭的荣耀,,,还要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8-24 14:55 , Processed in 0.09626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