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容忍节 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1945年诞生的《联合国宪章》序言中说:“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
中文名 国际容忍节 别 名 国际宽容节 时 间 11月16日 条 约 《宽容原则宣言》
目录
1 介绍
2 含义
介绍编辑
国际容忍节
也称国际宽容节-11月16日
来历
”
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以“宽容———全球安全不可或缺的要求”为题撰文,指出宽容是一种道德情操、政治义务,是维护人权和民主的责任所在。那年还形成了每年11月16日为“国际宽容日”的提案,开展了一系列提倡宽容的活动。
由于全球化、大量移民等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的文化缺乏宽容、不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不能与各种文化进行有益的交流使世界面临诸多的问题。如何制止仇恨,使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间加强理解、和谐共处,成为全球性的严重争战。因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下,联合国大会1993年决定将1995年定为“国际宽容年”。
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费德里科·马约尔以“宽容—全球安全不可或缺的要求”为题撰文,指出宽容是一种道德情操和政治义务,是维护人权和民主的责任所在。同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8届大会通过《宽容原则宣言》,宣布每年11月16日为“国际宽容日”。
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呼吁各国政府在每年的11月16日举办一系列活动,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倡导宽容理念。
含义编辑
宽容并不是简单指“容忍他人行为”,而是指承认他人的权利与自由,包容各国的理想与文化,不仅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在“国际宽容日”发表讲话指出,宽容是一种积极而正确的态度,是基于了解且尊重他人自由和权利而获得。他倡导,用关心取代冷漠与轻视,用了解取代盲目、无知和歧视。
词条标签: 文化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