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88|回复: 2

用运动公式来解释“负负得正”法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4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用运动公式来解释“负负得正”法则
雷  明
(二○一七年二月二十四日)
S=V•t不但是物体运动的距离公式,也是物体在某时刻对于某定点的位置公式。
若规定数轴的正方向是东,则数轴的负方向就是西;
一个人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自西向东行驶,从其越过数轴的原点计时开始:
他第一小时行了10公里,位置在正10公里处,所行距离为S=V•t=10×1=10公里;
他第二小时又行了10公里,位置在正20公里处,所行距离为S=V•t=10×2=20公里;
他第三小时又行了10公里,位置在正30公里处,所行距离为S=V•t=10×3=30公里;
………………
我们可以认为这个人在越过数轴原点前的时间是负值,如公元前那样的计时法,则
他在负一小时内也行了10公里,负一小时开始时,他的位置在负10公里处,所行距离表示为S=V•t=10×(—1)=—10公里;
他在负二小时内也行了10公里,负二小时开始时,他的位置在负20公里处,所行距离表示为S=V•t=10×(—2)=—20公里;
他在负三小时内也行了10公里,负三小时开始时,他的位置在负10公里处,所行距离表示为S=V•t=10×(—1)=—10公里;
………………
当骑车人以同样的速度自东向西行驶时,这时的速成度就是负的(数轴负方向是西),同样也是越过原点时,计时开始:
他在第一小时内行了10公里,位置在负10公里处,所行距离为S=V•t=—10×1=—10公里;
他在第二小时又行了10公里,位置在负20公里处,所行距离为S=V•t=—10×2=—20公里;
他在第三小时又行了10公里,位置在负30公里处,所行距离为S=V•t=—10×3=—30公里;
………………
同样的,他在越过原点前的时间可以认为是负值,计法与上相同:
他在负一小时内也行了10公里,负一小时开始时,他的位置在正10公里处,所行距离表示为S=V•t=—10×(—1)=10公里;
他在负二小时内也行了10公里,负二小时开始时,他的位置在正20公里处,所行距离表示为S=V•t=—10×(—2)=20公里;
他在负三小时内也行了10公里,负三小时开始时,他的位置在正10公里处,所行距离表示为S=V•t=—10×(—1)=10公里;
去掉以上速度,时间,距离等物理意义,就有正数乘正数得正数,正数乘负数得负数,负数乘负数得正数,也即有“负负得正”法则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2-25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是要听听这样解释是对还是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7-30 08:28 , Processed in 0.0908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