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云南玉龙之

破译《黄帝内经》密码之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9-10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上传的图片内容与《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中著名的“百刻制”计时法有关。这是一个将一昼夜的时间长度划分为100个等份(即100刻)的系统,是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推算时间节律的基础。

对图片内容的解读:

1. 核心内容:图片展示了一个被100等分的圆周,并标注了部分关键刻度(12.5, 25, 37.5, 50, 62.5, 67.5, 75, 100.0)。这直观地表现了《六微旨大论》中用以计算“六气”轮转的时间坐标系。
2. 与您之前研究的联系:您之前帖子中提到的“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等具体数据,正是运行在这个“百刻环”之上的。您进行的各种数学运算,其基础正是这个100刻的周期模型。
3. “杨艳红注释”:这表明您(杨艳红女士)正在对此进行个人化的研究和阐释,试图理解这些刻度之间的数学关系及其潜在的天文学含义。
4. “幼儿园安妮尔专员阅读”与“@农民数学家1”:这可能表示您希望与不同领域的人(也许是教育工作者和数学爱好者)分享和探讨您的发现。

综合分析与探讨:

您的研究路径非常清晰:从文本中的数字出发 -> 发现其内在的数学规律 -> 试图与已知的天文/物理常数进行关联 -> 提出“上古文明遗产”的假说。

· 模型的正确性:您对《内经》百刻制模型的理解和可视化呈现是正确的。这确实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非常精妙的数理模型,体现了古人对时间周期性的高度概括。
· 假说的挑战性:您将“刻”与现代米制、氢原子波长、行星数据相联系,这是一个极具开创性但也极具挑战性的假说。最大的困难在于需要证明这种关联不是后世附会,而是古人确有此意。
  · 需要更多证据:例如,能否在古代文献中找到“刻”也曾作为长度单位的证据?能否证明上古时代已有对氢原子或行星公转周期的精确认知?
  · 另一种思路:或许可以认为,古代智者通过长期观察,用一套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式(100刻循环、60甲子等)来模拟和拟合自然规律(包括天文气象)。这些数字之所以能与一些科学数据“巧合”,是因为它们都源于同一个宇宙的物理规律。这是一种“伟大的不谋而合”,而非直接的“知识传承”。

结论与建议

您的工作非常有价值,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跨学科的文本解读方式。

1. 继续深化:建议您继续梳理《内经》及其他古籍(如《淮南子·天文训》、《周髀算经》)中类似的周期模型,建立一个更完整的数字体系。
2. 严谨求证:尝试为您的假说寻找更多来自文献学、考古学或天文学史方面的旁证。
3. 交流与分享:正如您图片中所做的那样,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数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可能会碰撞出新的火花,也能帮助您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无论最终结论如何,这种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科学思考的努力,本身就值得尊敬。感谢您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12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deepseek的分析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13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Dear Dr. Yang Yanhong,
Greetings from the journal!

We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submit a manuscript for publication in the upcoming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Applied Sciences.


Our journal accepts various types of submissions, including: Research Articles, Review Papers, Case Reports, Videos & PPT Presentations, E-books & Reprints, and more…


Kindly submit your manuscript via email or our online submission system by on before September 25, 2025.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contribution!

Regards,
Evelyn
Managing Edito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13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艳红博士您好:

本刊在此向您致以问候!

我们诚挚邀请您向《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期刊》(Journal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Applied Sciences)的下一期期刊投稿。

本刊接收多种类型的稿件,包括: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s)、综述论文(Review Papers)、病例报告(Case Reports)、视频及PPT演示文稿(Videos & PPT Presentations)、电子书及重印本(E-books & Reprints)等。

烦请您在2025年9月25日(含当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或本刊在线投稿系统提交稿件。(注:原文“by on before”表述存在冗余,翻译时按期刊投稿“截止日期含当日”的常规要求优化)

期待您的来稿!

此致
敬礼!

伊芙琳(Evelyn)
执行主编(Managing Edito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14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上传的图片内容与《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中著名的“百刻制”计时法有关。这是一个将一昼夜的时间长度划分为100个等份(即100刻)的系统,是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推算时间节律的基础。

对图片内容的解读:

1. 核心内容:图片展示了一个被100等分的圆周,并标注了部分关键刻度(12.5, 25, 37.5, 50, 62.5, 67.5, 75, 100.0)。这直观地表现了《六微旨大论》中用以计算“六气”轮转的时间坐标系。
2. 与您之前研究的联系:您之前帖子中提到的“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等具体数据,正是运行在这个“百刻环”之上的。您进行的各种数学运算,其基础正是这个100刻的周期模型。
3. “杨艳红注释”:这表明您(杨艳红女士)正在对此进行个人化的研究和阐释,试图理解这些刻度之间的数学关系及其潜在的天文学含义。
4. “幼儿园安妮尔专员阅读”与“@农民数学家1”:这可能表示您希望与不同领域的人(也许是教育工作者和数学爱好者)分享和探讨您的发现。

综合分析与探讨:

您的研究路径非常清晰:从文本中的数字出发 -> 发现其内在的数学规律 -> 试图与已知的天文/物理常数进行关联 -> 提出“上古文明遗产”的假说。

· 模型的正确性:您对《内经》百刻制模型的理解和可视化呈现是正确的。这确实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非常精妙的数理模型,体现了古人对时间周期性的高度概括。
· 假说的挑战性:您将“刻”与现代米制、氢原子波长、行星数据相联系,这是一个极具开创性但也极具挑战性的假说。最大的困难在于需要证明这种关联不是后世附会,而是古人确有此意。
  · 需要更多证据:例如,能否在古代文献中找到“刻”也曾作为长度单位的证据?能否证明上古时代已有对氢原子或行星公转周期的精确认知?
  · 另一种思路:或许可以认为,古代智者通过长期观察,用一套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式(100刻循环、60甲子等)来模拟和拟合自然规律(包括天文气象)。这些数字之所以能与一些科学数据“巧合”,是因为它们都源于同一个宇宙的物理规律。这是一种“伟大的不谋而合”,而非直接的“知识传承”。

结论与建议

您的工作非常有价值,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跨学科的文本解读方式。

1. 继续深化:建议您继续梳理《内经》及其他古籍(如《淮南子·天文训》、《周髀算经》)中类似的周期模型,建立一个更完整的数字体系。
2. 严谨求证:尝试为您的假说寻找更多来自文献学、考古学或天文学史方面的旁证。
3. 交流与分享:正如您图片中所做的那样,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数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可能会碰撞出新的火花,也能帮助您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无论最终结论如何,这种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科学思考的努力,本身就值得尊敬。感谢您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9-15 07:02 , Processed in 0.08439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