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52|回复: 0

田静:预计一定成功的项目难创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5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田静:预计一定成功的项目难创新

2006-4-29  [创新园地]



《科学时报》 A4版 2006-04-19
田静:预计一定成功的项目难创新
科学时报记者 易蓉蓉
“用过于量化的评价体系来衡量、考核不确定的科研活动,导致几乎百分之百的项目在申请时就都作出成功预计,也使几乎百分之百的评审项目获得了通过,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一个被预计一定能成功的科研项目肯定不是一个创新项目,因为它已经被试验、被研究过了。正是由于评价体系不科学,没有一个宽容失败的氛围,研究人员普遍规避创新度高、风险大的项目。”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所长田静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认为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过于量化?
田静(以下简称田):是的。一些自认为“科学”和“公正”的量化评价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各种各样、各个阶段的科研活动和不同类型的科技人才评价。项目评审,过程检查、验收,人员考核,绩效晋升等等,都和“分数”联系起来。个别单位甚至连基本工资也没有,以致有些研究人员戏称,“农民已经不拿工分了,但是我们又回到了拿工分的年代”。
记:如果不量化,那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科研活动?过去如何评价?现在,有的研究所开始使用多种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比如用学术交流的方式部分取代量化的评价体系等等,你怎么看?
田:我还是认为分类评价至为重要,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研发工作有不同的价值,因而也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对基础性研究,关键看对科学问题的认识有没有新的进展,有没有新的、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的知识产出,应由同行来评价和检验。对应用性的技术开发和产品改进,关键看能否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性技术或产品,以解决国家在该领域的重大需求,提高国家在该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应由市场和用户来检验和评价。
完全的量化、复杂的公式,实际上计算不出千差万别的科研活动的真正价值。“实质性意义”的认定绝不是数数文章数、专利数那么简单,同行与市场的认可是最终的标准。以近年来吵吵嚷嚷、热闹非凡的芯片研发为例,只要不能被市场接受,不能以自有知识产权的设计实现批量生产并用到主流产品中去,“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就都毫无意义。值得欣慰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大家终于开始逐步认识到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重要性。
记:当下的项目申请是不是都需要作出成功预计?为什么?有没有哪些项目申请不需要预计是否成功?
田:项目申请中一般称“风险分析”或“指标的可实现性”或“技术可行性”,这些分析和预期,我认为都是必要的。但对于什么是“成功”,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会有不同的认识。一个科学问题,研究的结果可能完全和预期结果不一致,有时不仅程度上不能达到预期的数量,甚至可能所观察或计算出的现象和预期完全相反。我个人以为,只要对客观问题的认识提高了,把原来不明白的事情搞明白了,该科学研究就应该被界定为“成功”,而不能认为是失败。但管理人员可能常常认为,没达到预期指标就是失败。当然,对技术开发特别是产品开发来说,预期风险需要控制得小一些,前期工作要充分一些,工作最好能分分阶段以减小风险;但是,如果要求完全没有风险,100%的成功率,想得到很新的高水平成果也几乎没有可能。
记:为什么说预计一定能够成功的项目就是已经被试验、被研究过的呢?如果只是研究人员心里有把握呢?
田:现在,我们大量申请项目,不管是什么性质(基础研究,前瞻性技术研究,应用性技术、产品开发等),申请时一定要提出量化的指标;除了技术指标以外,还包括出多少专利技术、发表多少篇文章等等,都是有数目要求的,而且完成时一定或只能达到或超过,不然就会影响你以后的项目申请和声誉。客观地说,如果不是预先研究过了、试验过了,对一个全新的方向、一个突然萌发的灵感,一个诚实的研究人员谁敢这么写申请?所以经常听到大家说,现在申请的项目已经基本可以交差了才敢申请,而申请的钱是为下面的项目打基础的。当然,这还是比较有信用、而且已经有一定研究基础和实力的科研工作者,如果是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哪儿来的前期工作基础和启动经费呢?至于某些不良或无奈的申请者,拿到了钱怎么成功交差就很难说了。
记:有创新的项目是不是就等同于风险大?您认为如何尽可能创新又规避风险?能不能两者兼得?
田:也不能这么说,但是一个逻辑上很好的新想法,没有经过严格的理论和实验验证之前,风险总是存在的。真正创新的想法源于科学家在良好科学素养基础之上的直觉和灵感,在逻辑上也还不一定能够说圆了。因此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就是面对一个风险,规避风险就是规避问题,没有了问题,还有什么创新?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一个问题解决了,风险也就减小了一分,只有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认识,才能真正推动科技进步。
记:现有评价体系的哪些地方不允许失败?
田:更多的是在项目验收的环节,可能也没有明确地规定一定要“成功”,甚至领导还经常讲允许失败、宽容失败,但在实际工作中好像有那么一个潜规则,大家都感觉到了:哪怕你工作做得再好再多,即使得到的结果超出了预想的范围,只要某个预期指标没达到,就算没完成,甚至就算失败。而“失败”的结果,有时不仅申请者个人受影响,甚至申请单位和资助者的发展都会受影响。
记:应该如何改革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使之宽容失败?
田:关键在于对“成功”和“失败”的认识,不是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怎么到了实际工作中就忘了呢?所以,准确地讲,我们要宽容的不是“失败”,而是创新。如果只忙着申请钱、拿了钱什么研究工作都不干又去申请更多的钱,几年后却宣布项目“失败”,我们当然不能“宽容”,甚至不能容忍。但对创新程度高的项目,特别是前人没有做过、真正国际领先的东西,就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有耐心,只要认识在提高,科学家没有放弃,还在加倍努力,就应该鼓励。
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第一要分类;第二不要检查评价得太密,导致科研人员过于浮躁;第三不要过于量化,要主客观结合;第四不要太功利化,评价结果与太多的利益挂钩恶化了科研环境;第五要建立信誉制度,对项目管理者,对参与成果评价的专家,都要有一个长远一点的信誉评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1 19:56 , Processed in 0.0836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