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894|回复: 31

李金国出名都10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3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业余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无人喝彩
李大庆

一份“小报”
  今年1月,一份特殊的“小报”《哥德巴赫猜想通讯》诞生了,八开纸
对折,没有出版发行单位,没有价格,而且也不知在何处可以订阅。刊头下
面印有“主编:李金国2000年1月第一期(创刊号)”的字样。在这期创刊
号上,刊登了五篇文章:《发刊词》、《致读者朋友》、《哥德巴赫猜想定
理重奖征疑(一)》、《哥德巴赫猜想之由来》和一篇名为《原哥氏猜想实
为一十分幼弱之命题,我们可以给出千万个更强的多的猜想》的文章。发行
者设了一万元奖金,准备奖给第一个对《原哥氏猜想实为一十分幼弱之命题,
我们可以给出千万个更强的多的猜想》一文中任一个猜想提出异议且成立者,
底下印有咨询电话号码,联系人是李先生。这李先生想必就是刊物的主编李
金国了。
  笔者与李金国是未曾谋面的“老相识”。1998年初,笔者鉴于徐迟所写
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20周年而采写了有关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进展
的一些情况。未曾想到,该文见报后,收到众多读者来信,即便到了1999年
底,依然有读者就此问题给笔者来信。他们来信的内容大抵相同,即宣称自
己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李金国就是这众多来信者中的一位。他频繁给笔者
写信,寄材料,并与笔者在电话中交谈。笔者手头的这份小报便是他寄来的。
苦口婆心
  大多数中国人是在了解陈景润的同时而了解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著
名数学难题的。也即从那一时刻起,相当多的人便跻身于攻克哥德巴赫猜想
的行列之中,并且这支队伍里不断有新人加入。他们企盼着能在自己的手中
摘得这颗数学皇冠。对他们的做法,研究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属于数论范畴)
的专家是持否定态度的。
  在陈景润撰写的《初等数论(I)》(197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
中有这样一段话:“根据多年来的经验,数论中的不少世界著名难题,例如
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大定理等,具有初中毕业程度的同志们经过自学都能
明白其意思,但是对于它们的困难程度却了解得很少,甚至没有了解,以致
于许多同志,特别是许多青年同志,盲目地将许多精力浪费在用一些初等数
论的办法去证明这些世界难题,而不知道要想解决这些世界著名难题,首先
需要学习许多非常高深的数学论文,还要经过多年刻苦钻研,然后才有可能
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认为在最近几十年,关于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
大定理等世界难题是不可能只用初等数论方法得到证明的。所以希望青年同
志们不要走入歧途,不要兴高采烈浪费时间和精力。”
  陈景润的观点代表了当代数学家的普遍观点。中科院院士、著名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专家潘承洞(已故)和王元以及其他许多数学家都曾在
媒体上发表文章或谈话,劝解业余数学爱好者不要在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上浪
费时间了。
都发火了
  专家们的苦口婆心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尽管一再劝告业余数学爱好者
不要盲目求证哥德巴赫猜想,但这支“攻关”队伍依然长盛不衰。按说谁都
有权利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这专家们管不着,但对专家们来说,最苦恼的莫
过于攻关者的打扰了。不但有人频繁地给他们寄信讨论哥德巴赫猜想,或是
要求鉴定研究成果,而且还有人找到办公室或是找到家里来非要讨论一番;
有的攻关者想方设法打听到专家的家庭电话,不厌其烦地强行要求进行讨论。
正常的工作秩序受到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遭到破坏,这些都令专家们十分
恼火。难免专家们的态度生硬起来,难免专家们要发一通火了。
  笔者与一位研究数论的大学教授联系(恕笔者不便将其真实姓名写出),
说要谈一谈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哪想到他说:“算了吧,如果你在报
纸上点了我的名字,那么肯定会有人与我进行这方面的讨论,你还是让我过
点安生的日子吧!”其恳切的话语使人感到了唯恐躲避不及之意。
  陈景润生前曾收到过数不清的与他探讨哥德巴赫猜想问题或宣称证明哥
德巴赫猜想的信件,其他专家也收到过这样的信件。而且越是有名气的数学
家收到的讨论哥德巴赫猜想信件、接到这方面的电话和碰到找上门来的讨论
者越多。对此,大多数专家只有以“不搭理”来对待了。
  业余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者也变得恼火起来。一次次地寄信被冷落,一次
次地寄材料杳无音信,想方设法打听到专家电话,盼望能与高手面谈一次,
结果又被很不客气地拒绝了,有的甚至还受到讽刺与挖苦。因此业余研究哥
德巴赫猜想者的态度也不恭敬了。笔者收到的他们的信件中,不少是表示对
专家学者及有关机构不满的,其文笔中流淌着浓浓的火药味。
坎坷经历
  哥德巴赫猜想的业余攻关者可以说是人人都有一肚子怀才不遇、不被理
解的苦水。笔者仅举前面提到的李金国的例子。下面是他对笔者谈到的经历:
  我是1996年3月陈景润逝世后才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当我相信自
己的结果无误时,即开始与外面联系。一开始我将结果寄往某数学研究所,
回函是:凡投寄这方面的稿件必须有两名以上有关数学专家教授的推荐方可
接收送审,否则一律不予接收。回函上还写道:“很感动于你的激情和执着,
但基于编辑人员的职责,只能按有关规定给您回信。”在96、97、98年我曾
多次(至少十数次)寄材料给他们,又收到两封类似的回信,最后一封信说
若不按有关规定办理,恕不接收,并且今后不再回信;
  我曾到某师大数学系找到某教授,他对我的论证结果很是相信,并且专
门召集系里的其他四位教授和讲师,由我给他们讲论证过程,他们一致认为
我的推理是十分漂亮的。但他们坦言自己不是专业搞数论的,所以没有推荐
资格;
  我两次寄信给陈景润的大弟子(研究生)、某大学一位教授,也未收到
回信。97年亲自到大学去找他,又碰上他去香港讲学,托学报编辑将稿件辗
转交给他,他看后未表态;
  我曾多次通过电话与某师大数学系系主任联系,并寄稿件与他。他的回
答是:“我也不是专业搞数论的,正规学术单位对此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办法,
谁也不会轻易点头认定的”;
  我多次寄材料、文章给各新闻媒体,包括光明日报、长江日报、香港大
公报、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河南日报……
  97年底,我曾赴京,找到某数学编辑,他让我找某数论专家。我来到这
位专家的办公室,他没有在,别人就把他的电话号码告诉了我。我给这位先
生打电话,我说我是从某省来的,为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想见先生一面。他
说:“我已经退休了,多年不搞数论了,有事请你到单位里联系。”说完即
挂了电话。第二天我从旅社又拨通了这位专家的电话,我说想耽误先生几分
钟时间,在电话里谈一下。他说不行不行不行,即将电话挂断了。
  我又到北京某大学(著名高等学府),通过一位学生,领我去找数学研
究院的某教授。工作人员说他出国了,并且说如果是谈哥德巴赫猜想问题,
你就不要找他了,就是找到他也不会和你谈的;
  在北京我还拜访了另一位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爱好者秦某某。他说
他也有与我类似的经历。他告诉我,一位数学专家曾给他回信:你秦某某若
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那么全世界的数学家都是白痴;
  我曾找到某师大学报编辑部,试探能否刊登,编辑人员白眼相待。我说
我可以给你们拿版面费出钱刊登。一位编辑说:你如能论证出哥德巴赫猜想,
我反过来给你出钱,我们学报登了也可以露一鼻子了;
  我曾寄信给山东大学的潘承洞院士(当时还健在),未有回音。曾到西
安某大学拜访过L教授,亦同样结果。曾多次寄材料给浙江某大学C教授,也
没有什么结果;
  我曾寄信给美国、加拿大的学术机构,未见回音。曾托人将材料捎往英
国皇家学院,没有结果。曾寄材料给台湾朋友、香港朋友,希望能帮忙,当
然也是爱莫能助……
  对此我曾作过一幅对联:
  谁信皇冠归野老,我将明珠耀蓬门。
  我也曾有感于多次寄信、拜访无果而作集句诗一首:
  衡阳归雁几封书,(唐·高适)
  待晓堂前拜舅姑;(唐·朱庆余)
  说与旁人浑不解,(宋·刘季孙)
  敢笑黄巢不丈夫。(水浒传·宋江)
该同情谁
  知道了李先生的经历后,笔者心中有股说不出的滋味。当初采访哥德巴
赫猜想进展时,就有人对我说:那些业余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人都是疯子,
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我在有关单位采访时了解了这些业余攻关者一次次的
上门求教(求鉴定)的情况后,也对被打扰的专家学者很是同情。专家们说,
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且有的还带有研究生或兼顾其它工作,谁
有那么多时间整天给他们鉴定“成果”或写回信。那些人可以说都是没有经
过严格数学训练的人,你要是用真正的数学语言给他们讲,他们也听不懂。
因为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用初等数学知识来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的,而实际上
用这种方法是不可能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的。专家们还举出了许多例子来形容
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不可能出自乡野:“用改锥、刨子造不出航天飞机”,
“骑自行车不能上月球”等等。专家学者们对业余攻关者的信件、材料甚至
电话置之不理是有他们的理由的,我们对此无可厚非。
  然而,对于那些号称已经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人我们就应该一点也不
同情吗?退一步说,即使他们是疯子,有精神病,我们的社会不是也应向他
们伸出援助之手吗?连真正的疯子、精神病患者,我们的社会还为他们准备
了精神病医院呢!我甚至觉得,对于业余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者来说,假如真
有几位专家给他们指出具体错误,向他们展示他们难以跨越的高峰,可能他
们当中的相当多的人会停止攻关或望“峰”止步的。现在这些攻关者都认为
自己手里掌握的是“真理”,你越不理睬他,越是批评他,他越会产生“怀
才不遇”、“真理常常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感觉,所以他们才越是要找
权威部门和专家来鉴定,才有了找一次不成就找十次,找十次不成就找百次
的决心,也才有了自己出钱以求召开鉴定会或自己出钱在报纸、杂志公布研
究“成果”的事。几位悲愤的业余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者甚至都喊出了这样的
心声:“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难,发表哥德巴赫猜想论文更难”,“不要相信
我,请相信真理”;面对数学专家说业余数学爱好者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好比
“骑自行车上月球”的说法,有人喊出了“类比≠证明,经验≠真理”。在
业余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者的心中似乎都有这样一个信念:“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有无良策
  当然,我们讲对业余钻研哥德巴赫猜想的人要予以同情,这主要是从道
义角度出发的,真正由谁来帮助他们才是问题的关键。
  不知读者是否注意到了,许多要求鉴定自己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成果的人
都是愿意出钱鉴定的。其实他们用来寄送信件和材料的费用,用来上门求教
的费用,用来打印材料和打电话的费用可能早已超过了他们愿意支付的鉴定
费。李金国说他用在这方面的费用少说也在万元以上。还有一位哥德巴赫猜
想的业余研究者在屡次向有关单位寄送自己研究“成果”无望后,曾于1996
年底给某权威单位写信说:“为使贵单位能够审看鉴定我的论文,我想出资
委托贵单位举办有关我的论文的答辩会。答辩会的规模为:邀请20名专家,
每一专家审稿及出场费200元;租场地、印刷、劳务及一切会务费均由我承
担。望贵单位全力支持,并给予回答。如半个月之内我未收到答复,则算贵
单位已认可,我将带资金和资料前往贵单位,届时望接洽。”当然,这个鉴
定会最后也没有开成。但笔者忽发奇想,是否能组织有关人士做一些有偿服
务呢?比如组织一批研究数论或懂得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已退休的专家、教
师、数学杂志编辑、学数论的大学生、研究生或其他人员,对业余攻关者的
“成果”予以鉴定,指出其错误,(当然如果大家都指不出错误,那可能还
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呢!)每次鉴定明码标价收费。这样鉴定者按劳取酬,又
可能会使业余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者真正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明智地退
出攻关者的行列,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笔者曾把这个想法传达给有关单
位的领导和专家,没想到,被三个质问挡了回来:“谁来组织这些鉴定者?”
“哪个单位管这事?”“你收多少钱合适?”
  看着众多的业余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者在没有任何前途的泥淖里挣扎,我
们是否可以发点慈悲呢?我们可以通过鉴定收费的办法剔除那些随便大发宏
论的人士,也可以通过鉴定收费的办法逐渐缩减这支哥德巴赫猜想的业余攻
关队伍。现在社会上已经成立了许多科技咨询公司,再办一个数学问题咨询
公司又有何不可?对于实在回答不了的稀奇古怪问题,把钱退回去不就行了
吗?
  笔者以为,有关的数学专家学者在教育业余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者方面还
是可以做点更细致的工作的。九十年代初,香港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余新河
先生曾经提出:以8条满足特定条件的对偶数列求得一自然数列的方式,来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成立,并悬赏100万港元征解此命题。直到目前依然毫
无结果。1997年5月22日,香港《大公报》用了半个版的篇幅,史无前例地
刊登了一篇纯数学论文:《梳法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报纸上还刊
登了论文作者(证明人)邹山中的照片和简历。邹山中,广东韶关人,时年
38岁,1986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函授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他属于自学后
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大公报》为这篇论文做了一个醒目的大标题:
《世界第一数学难题告破》,同时加了一个前言,说明发表此文是为了“立
此存照,广而告之,望能引起全球数学界的注视,让数学权威一齐来评鉴,
甚至‘打擂台’。”这个邹山中在国内也曾向有关单位寄送自己的研究成果,
并且也是毫无结果。无奈,他将自己的成果寄到了香港发表,希冀“墙内开
花墙外香”。
  未曾想到,数学家们对于邹山中的“成果”丝毫不感兴趣。笔者曾经问
过研究数论的专家是否读过邹山中的这篇论文?专家说:“没读过,看都不
用看我就知道论证是错的。如果他的论文是对的,为什么不登在数学杂志上?”
然而在国内如果没有两名数论专家的推荐,哪个数学杂志敢登业余人士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
  笔者以为,在业余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中,邹山中算得上是个“典型”
人物,其结论已见报又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果专家认为他的结论是错的,
并能够深入解剖一下他的论证过程,指出其错误所在,或许能够通过这一典
型教育一批人。但问题又回来了:谁去做解剖工作?谁去教育他?谁又愿意
引火烧身?
自谋出路
  业余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其成果不为人所承认,专家们又对其置之
不理,社会上的人们对他们又冷眼相待,真是处境艰辛。如今李金国的自办
“小报”诞生了,这对大多数业余攻关者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或许是解决
业余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一线光明。每一位业余攻关者,尽管无人喝彩,
但却孤芳自赏,都坚信自己的研究结果是正确的。如果能在业余攻关者之间
进行学术交流,互相审读、鉴定一下对方的论文,不也是一条不得已而为之
的良策吗?如果你的论文在业余攻关者的队伍中都得不到认可,那就更别提
得到数学专家的认可了。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业余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人
也只有自己救自己了。

《科技日报》2000.01.29
发表于 2009-5-3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金国出名都10年了

其实,还有好几家小报还有电视台期刊也报道过,我估计,能够被这么档次的报纸整板报道的人并不多。有人今天把这个贴出来,可能是当“笑料”来看的(因为此人人品不怎么样),但我不这样认为。
这是对中国数学会长期行政不作为的声讨,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据(这张报纸我长期保存着)。
发表于 2009-5-4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金国出名都10年了

不公道:李金国在明处,每受暗箭;
发表于 2009-5-4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金国出名都10年了

    每放暗箭者,
    其心不平的---------其心是倾斜的,
    ----------如不校正,--------任其发展,-------其心会变歪的;
    愿各位师长,互学互娱,互嘲互学;平心而论;享受论坛乐趣;
发表于 2009-5-4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金国出名都10年了

由这报道可知:数学界对李金国是避而吉之的。
数学家都是“白痴”?李金国才是“天才”?
网友们对李金国是揭而乐之的。“哥德巴赫猜想”太重要了!  
发表于 2009-5-4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金国出名都10年了

下面引用由wangyangke2009/05/04 07:18am 发表的内容:
每放暗箭者,
    其心不平的---------其心是倾斜的,
    ----------如不校正,--------任其发展,-------其心会变歪的;
    愿各位师长,互学互娱,互嘲互学;平心而论;享受论坛乐趣;
其实这些人两个特点,一是卑鄙二是愚蠢:
其卑鄙无须多言,像这些小人行径,相信广大的网友是不齿的。
其愚蠢在于将自己的丑恶嘴脸充分暴露给所有人,而他们自己的目的——诋毁别人——是永远达不到的。
他们信奉“谎言重复一百次就成了真理”,事实上也确实蒙蔽了几个没有脑子的人(例如denglongshan等)。
放心,不要说就“郭经理”“jinguol”“狐狸”“马甲”这么几个,即使再多几个流氓也不可能将白的颠倒成黑的。
发表于 2009-5-4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金国出名都10年了

下面引用由moranhuishou2009/05/04 10:05am 发表的内容: 其实这些人两个特点,一是卑鄙二是愚蠢:
其卑鄙无须多言,像这些小人行径,相信广大的网友是不齿的。
其愚蠢在于将自己的丑恶嘴脸充分暴露给所有人,而他们自己的目的——诋毁别人——是永远达不到的。
搞错了!我是jingl,李金国才是jinguol
发表于 2009-5-4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金国出名都10年了

下面引用由wangyangke2009/05/04 07:18am 发表的内容: 每放暗箭者,
其心不平的---------其心是倾斜的,
----------如不校正,--------任其发展,-------其心会变歪的;
愿各位师长,互学互娱,互嘲互学;平心而论;享受论坛乐趣;
你这小子,不去望羊干马啊?
发表于 2009-5-5 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金国出名都10年了

下面引用由董泽相2009/05/04 08:58pm 发表的内容:
你这小子,不去望羊干马啊?
    望羊不小心,
    碰见条狐狸,
                ---- 就来了![br][br]-=-=-=-=- 以下内容由 尚九天 时添加 -=-=-=-=-


碰见的是,
          ---- 恶心的狐狸!
发表于 2011-11-14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金国出名都10年了

顶顶顶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6 06:30 , Processed in 0.1076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