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菲尔兹奖(Fields Medals ,正式名称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是国际数学联盟(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Union)旗下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一个重要奖项。该奖项是根据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John Charles Fields ,1863-1932)的意愿以他的遗产设立的。菲尔兹奖每四年颁发一次,授予当年元旦前未满 40 岁的有卓越贡献的优秀数学家。按规定每次最多可有四位受奖人,但传统上每次只颁发给两位,每人一枚金质奖章和 1500 美元奖金。
第一次菲尔兹奖于 1936 年颁发,授予 29 岁的芬兰数学家拉尔斯·阿尔福斯(Lars Valerian Ahlfors,1907-1996)和 39 岁的美国数学家杰西·道格拉斯(Jesse Douglas,1897-1965)。阿尔福斯证明了法国数学家阿诺·丹乔伊(Arnaud Denjoy,1884-1974)在 1907 年提出的一个猜想,即“全纯函数的不同有限渐近值的个数不大于该函数阶的两倍”,并发展了复变函数和黎曼曲面的几何分析方法;道格拉斯则证明了由意大利裔法国数学家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Joseph-Louis Lagrange,1736-1813)于 1760 年提出、后来由意大利数学家约瑟夫·普拉托(Joseph A. F. Plateau,1801-1883)总结出来的一个数学问题,即给定边界的最小曲面的存在性。
阿尔福斯 1924 年中学毕业后就读于赫尔辛基大学,并于1928年春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他决定留校继续学习数学,成为了恩斯特·林德洛夫(Ernst Leonard Lindelof,1870-1946)和罗尔夫·奈望林纳(Rolf Herman Nevanlinna,1895-1980)两位教授的研究生。
1928 年秋天,在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ETH Zurich)任教的德国数学家赫尔曼·外尔(Hermann K. H. Weyl,1885-1955)开始学术休假,准备到美国访问一年。于是他邀请奈望林纳去苏黎世理工大学接替他的职位。阿尔福斯在导师林德洛夫的建议下跟随奈望林纳一同前往瑞士访学。当时,在苏黎世理工大学任职的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George Polya,1887-1985)主持一系列的数学讨论班。奈望林纳在讨论班的多次演讲中介绍了复变函数论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包括丹乔伊关于全纯函数渐近值个数的猜想。没想到,丹乔伊猜想吸引了博士生阿尔福斯的强烈兴趣。
1930 年,阿尔福斯从苏黎世返回芬兰后,在位于 Turku 的一间瑞典语奥博大学(Abo Akademi)获得了第一份教职,开始时担任代理讲师,后来成为常任讲师。在该校教书同时,他也注册为赫尔辛基大学的在职研究生,继续跟随林德洛夫和奈望林纳做函数论研究。1930-1932 年间,阿尔福斯多次前往欧洲访学。期间,他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资助,在巴黎停留了较长的时间。
1932 年,阿尔福斯完成了学业。他的博士毕业论文题为“共形映射理论和全纯函数的研究”。
阿尔福斯完成博士学位后,随即在赫尔辛基大学担任数学助理教授。1933 年,阿尔福斯与奥地利姑娘埃尔娜·莱纳特(Erna Lehnert,1902-2001)结婚。埃尔娜先是随父母从维也纳迁居到瑞典,然后迁居到芬兰。阿尔福斯夫妇俩养育有三个女儿,Cynthia Mary ,Vanessa Elisabeth ,Caroline Gertrud ,和一个儿子 Christopher 。
1991 年 6 月的一天,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编辑唐纳德·阿尔伯斯(Donald J. Albers,1941-)来到缅因州 East Booth Bay ,在阿尔福斯家庭小屋里采访了他。对话中,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回顾阿尔福斯的生平和他所做的数学。在访问结束前,阿尔福斯被问到他对物理学的看法。他非常明确地回应道:“我不相信物理学!”“物理学家离数学如此之近,但他们不懂数学。”“也许物理学家对数学很重要,但对我来说在任何意义下他们都不可能是重要的。我认为数学家不应该从物理学那里获取他们的灵感。”——呵,这听起来真有点像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数学家戈弗雷·哈代(Godfrey H. Hardy,1877-1947),他认为“真正数学家的真正数学(无论其为应用数学或纯粹数学),即费马、欧拉、高斯、阿贝尔、黎曼的数学,几乎全部都是无用的。”他说“我从未做过任何有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