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5|回复: 0

爱因斯坦:逆流而上的天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23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因斯坦:逆流而上的天才

原创 刘权 朗朗心灵成长 2024 年 10 月 11 日 18:26 广东






HELLO,Einstein

世事无常,且常常不尽人意。和我们普通人一样,许多名冠寰宇,广为人知的天才人物在成长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人生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遇到挫折,而在于如何应对挫折。爱因斯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人生范例。

1

少年时期的爱因斯坦,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赋。相反,因为言语迟缓,不喜欢参与课堂讨论,一些教师认为他是一个“迟钝”的学生。费尔施泰因教授(Prof. Felshtain),爱因斯坦在德国慕尼黑路易波德中学的物理老师,对他常常提出超出教材范畴的问题十分不满,认为爱因斯坦的思维方式怪异且缺乏天赋。有一次,他冷酷地对爱因斯坦说:“你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



2

教务主任布伦德尔先生(Mr. Brendel)专门负责学生的学术进展。他曾对爱因斯坦的父亲说:“您的儿子在学术上显然落后于其他同学,表现出极大的懒惰和不合作。”他提到,爱因斯坦无法按照常规的教学要求学习,思维总是游离于课本之外。布伦德尔建议:“也许爱因斯坦不适合继续留在学校,他可以考虑其他技能的培训。”

校长克鲁斯先生(Mr. Krauss)对爱因斯坦的表现也极为失望。在一次教师会议中,他断言:“这个学生不服从指导,懒散至极,恐怕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也难有作为。”这番话直接影响了学校对爱因斯坦的评估与培养。最终,教务委员会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讨论了爱因斯坦的学业去留问题。负责学生纪律的教导主任莱茨先生(Mr. Leitz)批评到:“他经常在课堂上发呆,仿佛在做无关紧要的白日梦。”于是,学校正式要求爱因斯坦退学,并考虑其他教育途径。




Albert Einstein

人生的挫折已经铸就了。那么,接下来是如何对待这个挫折。沉沦、逃避、自暴自弃都有充分的理由了,然后可以在晚年时心安理得地抱怨是老师长辈的训斥断送了自己对科学、艺术……的追求。但是,也幸好这不是爱因斯坦的选择。权威人士的负面的评价不仅没有击垮他,反而激发了他证明自己能力的决心。正如他所说:“面对质疑和挫折,最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不懈的追求精神。”

3

面对学校的误解和排斥,爱因斯坦深知德国的传统学校体系不适合自己,毅然决定在没有正式退学的情况下离开学校。科学探索是孤独的旅程,只有通过自我驱动的学习,才能真正领悟到知识的深奥之处。他全身心投入自学,如饥似渴地阅读物理和数学书籍,尤其是对微积分和几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入研究牛顿的经典力学,为后来的科学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断思考光速恒定的问题,试图揭开时间和空间的奥秘。最终,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震惊了科学界,改变了人类对时间、空间和光的理解。



晚年回顾的当年的负面评价时,爱因斯坦没有怨恨,反而表现出宽容和反思。他认为,那些批评与质疑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促使他走上了与众不同的学术道路。他曾坦言:“我感激那些曾经批评我的老师们,因为他们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依靠自己的判断和信念,才能找到通往真理的道路。” 爱因斯坦也呼吁教育改革,认为教育的重点应该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评估他们对课本知识的记忆。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是对好奇心从未放弃。”世间芸芸众生,自出生之后都有好奇心。但是大多数都会因他人的不屑,师尊长辈的漠视,自己对“成熟”的追求,特别是对与众相同的渴望而放弃了好奇心。爱因斯坦还曾说:“面对质疑和挫折,最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不懈的追求精神。” 咱们闭目沉思,在挫折面前,又有多少人无法走出困境,荒废了时光与才华。





爱因斯坦没有被时光与环境磨损自己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求,他将坎坷视作登上更高层次的台阶。他不仅为现代物理学奠定了基础,他的精神也恒久地激励后来人独立思考,逆境生存,实现人生理想。

文中事实来源于爱因斯坦的演讲、书信和传记,尤其是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的《爱因斯坦:生活与宇宙》(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以及《我的世界观》(The World As I See It)和《论教育》(On Education)等作品。

作者介绍

刘权

在高等教育领域从事教学与研究 30 余年。热爱读书和国际旅行,深受文化典籍和人类多样化习俗的启发。长期潜心研究儿童教育的理论并付诸于实践,关注儿童潜力的开发、快乐成长以及人生发展规划。

儿子刘勃是广东省高考英语科状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国际中学生英语竞赛前后 3 届金牌得主,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

如今居住在美国,每日与 5 岁的孙子奥利弗和 1 岁的孙女克劳迪娅嬉戏互动,将多年的教育心得融入亲子生活中。期待在这里与您分享儿童教育的智慧与感悟,共同探索孩子成长的美好旅程!

供稿 | 刘权

审核 | 汪老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10 00:56 , Processed in 0.0823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