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回复: 1

爱因斯坦的科学人生(二):端上铁饭碗与成为“院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4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因斯坦的科学人生(二):端上铁饭碗与成为“院士”

原创  光速旅行者  光速旅行者  2025 年 10 月 01 日 16:53  江苏

“莫逆于心,遂相与友。”——庄周

1902 年 6 月,爱因斯坦正式被伯尔尼专利局聘用为三级专家,年薪 3500 法郎,大约相当于现在的 30 万人民币。他“考公”成功,端起了铁饭碗。他的父亲想必十分开心,毕竟他对儿子的期望就是能做一份待遇优渥,又十分稳定的工作。伯尔尼是瑞士的首都,是一个环境十分优美的古城,它的老城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核定的世界遗产。能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端起铁饭碗,爱因斯坦在专利局上班的日子应该是十分惬意的。


瑞士首都伯尔尼,一个风景如画的古城。它的老城区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以后,爱因斯坦就该考虑结婚的事情了。他的对象就是在上一篇中提到的女朋友米列娃·马里奇。米列娃是当时爱因斯坦在 ETH 求学时班上唯一一个女生。她来自塞尔维亚(当时属于奥匈帝国)一个富裕的家庭,比爱因斯坦大四岁,是当时少有的学习理工科的女生。爱因斯坦在学校时就和她成为了好朋友,并且进而发展成为了情侣。但是这段关系却遭到爱因斯坦父母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不希望儿子和一个外国人结婚。转机发生在 1902 年 10 月,这个月,爱因斯坦的父亲赫尔曼去世了。在临终前,他终于同意了儿子和这个外国女人的婚事,爱因斯坦也因此得以顺利完婚。


爱因斯坦与米列娃·马里奇,他们曾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妻

在成家立业以后,爱因斯坦心中对物理的热情又慢慢地燃烧起来。其实,在找到这份工作之前,他就利用自己在当老师的业余时间做了一些研究,准备了一篇博士论文,提交到苏黎世大学。然而,他的论文却因为质量不过关惨遭退货。至今我们也不知道这篇没能通过的博士论文的具体内容。爱因斯坦还是时刻惦记着成为大学教授的梦想,但是要成为教授,有一个博士学位是绕不过去的门槛。现在,有了一份稳定清闲又能养家糊口的工作,是时候重新捡起物理的研究,想办法把博士论文给打磨好了。因此,他又在苏黎世大学注册成为了一名博士生,为他的论文而努力着。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录取为博士生的要求不像今天这么严格,只需要能找到一名愿意带自己做研究的导师即可。爱因斯坦找到的导师是当时苏黎世大学唯一的一名物理学教授,名叫阿尔弗雷德·克莱纳。某种程度上,爱因斯坦是一个秘密的半工半读的状态。每天早上,他步行前往专利局,坐进办公室,就一头扎进工作里面。他全神贯注地阅读专利申请,在大脑中飞快地思考和吸收,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份工作的一大难点就是很多专利申请者都是业余人士,他们写的文本往往含糊其辞,需要抓住其中的要点,再转写成规范的专利申请。爱因斯坦因此有机会接触到许多有趣的新思想。而这份工作也培养了爱因斯坦对于发明创造的兴趣。他还会自己动手做一些科学仪器,作为放松和消遣。一天的工作赶一赶进度,用半天就能做完,那么剩下的半天干什么呢?那自然是追求他的科学理想,做物理的研究,利用上班摸鱼和业余的时间准备自己的博士论文。但是干这个活绝对要避开局长海勒,不然上班不好好工作干其他的可是要挨批评的。

在业余时间,爱因斯坦的一大乐趣就是和朋友们一起看书和讨论物理和哲学问题。他有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康拉德·哈比西特和毛里斯·索罗文,时常加入到这个讨论当中。其中这个毛里斯·索罗文是一个来自罗马尼亚的哲学学生,是他看到了爱因斯坦在报纸上登载的家教广告而找到的爱因斯坦。他想找爱因斯坦做家教,结果却阴差阳错发现他们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索性就每周见个面一起阅读和讨论。康拉德·哈比西特曾经是爱因斯坦的邻居,他研究的方向是数学。三个人在一起,把自己的这个小组织命名为“奥林匹亚学院”,德语叫“Akademie Olympia”。


奥林匹亚学院的三位“院士”,康拉德·哈比西特,毛里斯·索罗文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三人因为共同的兴趣而结下终身的友谊

奥林匹亚是希腊神话中众神所在的山峰,通常象征着最高的水平,比如最高水平的运动会叫“奥林匹克(Olympic)”运动会。叫这个名字多少带一点自嘲的成分,因为他们自认为水平离真正的“奥林匹亚”还很远。这三个人在一起阅读了德国哲学家恩斯特·马赫的《感觉的分析》。没错,这个马赫就是提出衡量飞机速度的“马赫数”那个马赫。还有法国数学家昂利·庞加莱的《科学与假设》,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的《人性论》,尼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也都是奥林匹亚学院的指定阅读书目。在伯尔尼爱因斯坦租下的小小公寓里面,三个人一起时而安静地阅读,时而激烈地辩论,时而又一起哈哈大笑。爱因斯坦的妻子米列娃有时候也会被他们的气氛所感染而一起加入。这些人大概不会想到,自己开玩笑起的奥林匹亚的名字,未来却会愿望成真,其中一位“院士”真的攀上物理学的最高峰。这个奥林匹亚学院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这三位“院士”却因为志同道合而结成了持续终身的友谊。爱因斯坦也深受这段友谊的滋养,他后来很多震惊世界的发现,它们的种子都是在这一段时期种下的。例如,恩斯特·马赫是爱因斯坦非常崇拜的哲学家。马赫强调物理理论应该遵循“经济性”原则,也就是说,用最少量的思维来概括完整的经验事实,这一点和爱因斯坦在理论物理中追求理论的优美和简洁不谋而合。


恩斯特·马赫,德国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他反对原子学说。在马赫晚年时,爱因斯坦曾经去看望他,并试图说服他相信原子的存在,但是却没有成功

而庞加莱则主张把能量、力、直线等抽象概念从它们具体的背景中解放出来,从而重视它们的逻辑性而非真实性。这一点让爱因斯坦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为他后来提出对于引力等概念的颠覆性解释做好了逻辑准备。


昂利·庞加莱,一般被按照英语发音习惯翻译为亨利·庞加莱,法国数学家,哲学家。他提出了庞加莱猜想,是千禧年大奖数学难题之一,2006 年被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证明。佩雷尔曼因此获得菲尔兹奖,但是他拒绝领奖

总之,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啊!这种友谊,对于一个人的滋养,足够支撑他/她在后续的生活中取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光速旅行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10-5 14:52 , Processed in 0.0861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