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26|回复: 0

[转帖]遥远的目标与过程的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4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遥远的目标与过程的价值
三旋理论的创新思想虽然令人瞩目,但在今天它毕竟还处于假说阶段。恕我直言:即使作为假说,《三旋理论初探》一书在理论体系上、在严格表述上似仍显不很成熟,还有待于锤炼、完着。例如,当圈态为多维多孔时该如何准确地定义三旋?此外,流形的维数应当可以超过三维,那么“旋”是否不止于“三”,等等。当然,这些也可能是因为笔者未能深入理解所致。
我的坦诚之盲还有:该书把物理学上的讨论随意推广到其他领域、乃至社会领域,是我不太赞成的;该书作者同样有太多的“万有理论”(TOE)情结,而追求包罗万象、无所不适用的所谓万有理论往往都是吃力不讨好的。
三旋理论的目标甚至无愧于伟大二字,但这一目标与超弦理论的目标一样遥远。将来能否完全达到预期目标,谁家领先达到,实事求是地说在今天都仍是未知的。然而,无论它们后来能否完全达到原定目标,都不影响它们作为创新思维启迪人们探索的价值。正如超弦理论宇宙物质本原归一的思想所具有的启迪价值—样;三旋理论启迪人们最有价值的思维便是:以敏锐的眼光抓住“旋”这种运动,并从“旋”运动生出多样化的物质。无论物质实际上是如何地“旋”,“旋”实际上生成什么;对“旋”的高度关注,无疑应是未来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按照我的片面推测:三旋理论、乃至超弦理论对科学的实际价值主要在于过程,而未必在于原先所预想的结果。
科学创新不能只按成败论英雄。它并不太需要成功(指被验证、被公认)后、面对定论成果“锦上添花”的赞颂;它真正需要的是成功之前、过程之中“雪中送炭”的支持。然而,我们学界中的许多人却乐于做前者而不屑做后者。我们的官方评价或资助机制,也是只对成功者开门,而冷眼对探索者。风毛麟角的民间创新资助,也大都通过官方机构操作,而染上了同样弊端。
中国科学界妄自菲薄的时代早应当结束了。据我所知:《三旋理论初探》决不是惟一未被光大的中国学者重要创新成果;多少足以在世界闪烁光芒的创新思维萌芽,却消亡在冷漠、沉默的扼杀之中。当我们整个民族将巨大的热情慷慨地投向一切有价值的创新思维;而不问其创作者的身份、资历,不在乎其目标的风险之时,就是中国的霍金、纳什崛起之时,中国本土的诺贝尔之星升起之时。
我想:现在有全民参与的教育希望工程;为什么不可以做起一项“创新希望工程”呢?为什么不可以建立一项不拘一格支持、帮助创新思维(无论是科学的、技术的、人文的)的民间基金、组织呢?它虽然未必就能单独地对振兴民族创新精神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否能给予那些艰难中奋争的创新幼苗一点及时的雨露呢?我们期待着有识之士的关注、参与和投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6 19:44 , Processed in 0.07331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