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德巴赫偶数猜想证明
文/施承忠
哥德巴赫偶数猜想是指:所有大于或等于4的偶数x都是x=p1+p2.p1,p2是素数.
首先不用证明我们就能得到x=a1+a2.a1,a2是奇数.
并且我们也知道它们与x/2对称,即:(x/2)±k=a1,a2.
因为这只能说明a1,a2是奇数,并不能说明a1,a2是素数,甚至不知道a1,a2中其中之一是素数.
我们知道如果a1是合数,那么a2是什么数都变的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只要研究x-p1是素数就够了.怎么样才能保证x-p1是p2呢?这就要研究偶数x与p1的同余关系了.如果x是pk余a的数,p1也是pk余a的数,那么x-p1一定是pk的合数,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些p1都去掉,剩下的p1就都是x-p1是p2了.
这样还不够,他们会说:因为x很大时,p2部分的素数会愈来愈稀疏,这样会导致x-p1都是合数,你必须保证这样的素数存在.
现在我们来证明这样的素数一定存在.
定理一
x=p1+p2中当x大于等于4时一定存在这样的素数对p1+p2.当x≥大于等于30236时一定存在这样的素数对p1+p2的D(x)≥D(hk+1)≥D(hk)≥D(30236)=218
证:
当x=pk^2+3时,x-3=pk^2,它是第一次出现x-p1是pk的合数.因为D(x)=h,x/d=h,而x-3=pk^2只有一个,故x/x=1,这样当x很大时,d/x趋向0,所以当x很大时,p2是合数比
x中的素数更稀疏,否则就不会有x愈大D(x)愈大.
现在我们具体来证明这样的存在性:在偶数过3的同余的第2个完整周期时,我们有D(8)=1,D(10)=2,D(12)=1,D(x)≥1.
当x过3,5的同余的第2个完整周期时,我们有D(x)≥D(32)=2.
当x过3,5,7的同余的第2个完整周期时,我们有D(x)≥D(332)=6.
当x过3,5,7,11,13的同余的第2个完整周期时,我们有D(x)≥D(30236)=218.
......
当x过3,5,7,...,pk的同余的第2个完整周期时,我们有D(x)≥hk≥218.
当x过3,5,7,...,pk+1的同余的第2个完整周期时,我们有D(x)≥hk+1≥hk≥218.
证毕.
我们证明这样还不够,我们还要证明比这更具体的东西.
筛法一般是指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学者埃拉托斯特尼所创造的筛法。迄今为止许多数学家都认为这种筛法没有什么理论价值,被他们抛弃了.结果呢!抛弃了它,所作出的一切结果都难能称为筛法.他们的筛法筛出的不都是素数,而是包括了所谓的殆素数.陈景润作了最后的努力,也未能把这个殆字去掉.
那么,埃拉托斯特尼筛法真的像他们所说那么没有理论价值吗?我的回答是:非也.他们认为这样,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埃拉托斯特尼筛法的一些规律.
很早以前,我解决了一个筛法问题。这个问题是:
《命a1,a2,a3,...,an是n个连续的自然数.an=n^2或an=n*(n+1),则这n个自然数中至少有一个是素数》 证: 因为a1,a2,a3,...,an的全部素因子应当是p≤an^0.5. 那么它的全部最小因子应当是:1,2,3,...,n.素因子可与1,2,3,...,n中的素数对应,合数因子可与1,2,3,...,n中的合数对应,素数可以与1,2,3,...,n中除n以外的任何一个对应,那么至少与1对应的是素数.若不然,设素因子q的合数比1,2,3,...,n中的多,那么其它的都可以与1,2,3,...,n对应,这时至少有一个q因子的数与1对应,命它为a1,aq与1,2,3,...,n中素数q对应,而aq-q=a0,所以a1肯定不是q因子的数,那么它只能是素数.
证毕.
它证明了n^2到n^2+n之间一定存在一个素数.
但是这个方法始终用不到哥德巴赫偶数上来.
于是我另辟蹊径.大家都知道要筛掉x中的所有合数只要用到p≤√x就够了,那么这些p与x之间有着那样的数量关系呢?于是我用筛法证明了π(pk^2)≈1+∑[1,k]p .
这里p1,p2,p3,...,pk是所有不大于pk的素数.π(x)表不大于x的素数个数.
我们有:
定理二
施承忠大筛法素数公式
π(pk^2)≈1+∑[1,k]p (1)
证:
因为2(1+2+3+...+n)-n=n^2
这时任意一项k,1≤k≤n,都代表k个自然数.
我们将这k个自然数作一个筛法变换。这里2个1,其中一个代表自然数1,另一个代表最小偶数2,因为2只有一个因子是素数,所以保留下来。其它,如果k是合数就筛掉,因为它代表k个合数。如果k是素数,其中2个中一个是p个素数,则保留下来。另一个是p个具有最小因子p的合数被筛掉。虽然这种方法对于pk^2来说不一定存在等式关系,因为有时候会大于pk^2,有时候会小于pk^2.但是我们只要将pk扩大,那么那些项中所填的数字都是不变的.
证毕.
接下来,我们怎么能使π(x)=1+∑[1,k]p而不是π(x)≈1+∑[1,k]p呢?这办法是有的.因为π(pk^2)≈1+∑[1,k]p,那么一定存在一个x=x0,π(x0)=1+∑[1,k]p.而x0可以用(pk^2)^1±△来表示.
所以,我们就有:
π((pk^2)^1±△)=1+∑[1,k]p (2)
这里我们把pk^2称为素数奇点,把π(x)=1+∑[1,k]p的x称为素数正则点.
素数问题是解决了.但是解决哥德巴赫偶数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哥德巴赫偶数问题需要两次筛法,这一点与孪生素数筛法相同.对同余筛法来说,它们也是相同的.
所以我们先来研究孪生素数问题.
定理三
施承忠大筛法孪生素数公式
这里q1,q2,q3,...,qk是所有不大于k的孪生素数,我们略去了q+2.T(x)表不大于x的孪生素数对数.
我们有:
T(2*qk^2)≈∑[1,k.q≠q+2]q (3)
证:
由施承忠大筛法素数公式知:
π(pk^2)≈1+∑[1,k]p.
因为孪生素数是指如果p是素数,那么p+2也是素数.
因为孪生素数都是奇素数,所以我们先从自然数1到qk^2中筛出π(qk^2)个素数,然后再在自然数1到qk^2+2中筛出π(qk^2+2)个素数.
这时如果π(qk^2)中一个素数p,p+2是π(pk^2+2)中的一个素数,我们就将这一对孪生素数留下,如果p+2不是π(pk^2+2)中的一个素数,我们就筛去,这样筛剩的孪生素数,就是不大于qk^2+2的所有孪生素数对,用T(qk^2+2)表示,但是我们还是习惯于用T(qk^2)来表示T(qk^2+2),这里只相差一个常数2不影响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
我们再次运用大筛法原理就会得到:
T(2*qk^2)≈∑[1,k.q≠q+2]q
这里为什么使用了2*qk^2而不是qk^2呢?那是因为它是π(qk^2)中筛出p,在π(qk^2+2)中筛出p+2所致.
证毕.
接下来,我们有着和素数一样的问题;
T((2*qk^2)^1±△)=∑[1,k.q≠q+2]q (4)
这里我们把2*qk^2称为孪生素数奇点,T(x)=∑[1,k.q≠q+2]q称为孪生素数正则点.
接下来我们就要证明哥德巴赫偶数问题了。
定理四
施承忠大筛法偶数公式
这里q1,q2,q3,...,qk是所有不大于k的孪生素数.D(x)表x的p1+p2的解的个数.
我们有:
D(4*qk^2)≈∑[1,k.q≠q+2]q (5)
证:
偶数x=p1+p2.
用D(x)表这样解数的个数.
从同余筛法来讲,孪生素数筛法是哥德巴赫偶数筛法中的一支.从实例来讲,D(x)中就有许多解数都是孪生素数的,例如:8=3+5;10=3+7,5+5;16=3+13,5+11;22=3+19,5+17,11+11;34=3+31,5+29,11+23,17+17等等.因为每一个孪生素数都是可以固定下来的,而哥德巴赫素数只能固定在某个偶数中,对所有的偶数没有通用性.所以我们只能把孪生素数的解作为一种哥德巴赫素数的参考系.因为哥德巴赫素数是我们从2*qk^2中筛出π(2*qk^2)个素数,再从2qk^2中筛出π(2*qk^2)个素数,其中一列是倒置的.这时只要在正置的一列内的一个素数p,在倒置的一列内必有一个4*qk^2-p也是素数,就留下,否则就筛去,这个是同孪生素数的筛法是一样的,而它是2*qk^2+2*qk^2=4*qk^2,其中二分之一是重解.
因为D(x)=a,有非常多个解,我们现在只取一个最大的x,因为所有大于这个数的偶数x,D(x)≠a,所以它是这个解的偶数极点.那些比它小的偶数相对是没有意义的,可以归于D(x)=a的一个解集,所以我们只要筛出所有极点,就对所有的偶数有解了.
证毕.
我们还有更一般的办法来描绘这些性状.
因为x=e^lnx
我们只要将k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那么一定有cx/(lnx)^k≥b.对于所有的数列b1,b2,b3,...,bk,不管它们的稀疏如何都可以用cx/(lnx)^k来表示.
因为D(4*qk^2)≈∑[1,k.q≠q+2]q ,那么一定存在一个△使得D((4*qk^2)^1±△)=∑[1,k.q≠q+2]q (6)
我们把D(4*qk^2)称为偶数奇点,把D((4*qk^2)^1±△)=∑[1,k.q≠q+2]q 称为偶数的正则点.
一般情况下随着4*qk^2的不断增长,△就会不断的减小,如果我们用控制△来控制c,使得c的变量控制在我们手中,我们就能得到D(x)≥cx/(lnx)^k下面我们来着手做这样的事情.
有些事情,当你开始想时,看似非常容易,而你真要着手做时,就会觉得非常之难,甚至无能为力.就像D(x)=cx/(lnx)^2中的这个系数c,看似非常容易,却是非常之难.我们从经验中得到D(x)的一个下界公式D(x)≥cx/(lnx)^2,其中c=(ln12)^2/12=0.5145634215,理由是:当x>12时,c总是震荡着上升再也不会回到这个点位了,但是拿不出有力的数学证明.就像哈代-里特尔伍德公式D(x)≈2∏[p>2]1-(1/(p-1)^2)∏[p∣x,p>2]p-1/p-2 x/(lnx)^2一样拿不出有力的数学证明,但很实用,又很不科学.
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是这样的:根据孪生素数的分布出发,建立D(x)的奇点4*qk^2,再得到x=((4*qk^2)^1+△)>∑[1,k.q≠q+2]q .
当 4*qk+1^2>x>4*qk^2时我们取ck=(((4*qk^2)^1+△)/∑[1,k.q≠q+2]q)/(ln((4*qk^2)^1+△))^2 .
D(x)=ck∏[p∣x,p>2]p-1/p-2( x/(lnx)^2).下面我们将给出证明.
定理五
哥德巴赫偶数定理
x=((4*qk^2)^1+1/k),D(x)>∑[1,k.q≠q+2]q
当(4*qk+1)^2>x>(4*qk)^2时我们取ck=(((4*qk^2)^±1/k)/∑[1,k.q≠q+2]q)/(ln((4*qk^2)^1+1/k))^2 .
D(x)>ck∏[p∣x,p>2]p-1/p-2(x/(lnx)^2).
证:
前面我们已经在定理四中说过:D(4*qk^2)≈∑[1,k.q≠q+2]q.并且存在一个偶数x=(4*qk^2)^1±△,使得D(x)=∑[1,k.q≠q+2]q .这里△是未知的,它是根据等式右边的条件来决定的.
现在我们要用一个已知数a来代入等式左边的△,使得(4*qk^2)^1+a>(4*qk^2)^1±△.
我们必须使用一个通用的函数f(x)使得对于所有的(4*qk^2)^1+f(x)>(4*qk^2)^1±△都成立.但f(x)不能大于1,否则1-f(x)<0,1-f(x)不能小于0.我们代入一个函数f(x)=1/k,因为1/1=1,1-1=0,得到(4*qk^2)^0=1.令△=△1,△2,△3,...,△k.当△=△1时△1=0.353984825,而1/1=1,1>0.353984825.当△=△2时△2=0.282923909,而1/2=0.5,0.5>0.282923909.当△=△3时△3=0.147144082,而1/3=0.3333333333,0.3333333333>0.147144082.
...
当△=△k时,1/k>△k
当△=△k+1时,因为△k<1/k,这时候1/k+1的取值区间是[0,1/k]大于△k+1的取值区间[0,△k],所以1/k+1>△k+1.
当 4*qk+1^2>x>4*qk^2时,因为ck是根据1/k取值的,ck已经取得足够小,在这个范围内可以保证不会使D(x)<ck∏[p∣x,p>2]p-1/p-2(x/(lnx)^2).
这就证明了定理五.
证毕.
定理六
孪偶定理
这里qk≠qk+2是孪生素数.D((2qk)^1+1/√k)>k
证:
我们已知x=((4*qk^2)^1+1/k),D(x)>∑[1,k.q≠q+2]q.x=(2*qk^2)1+△,T(x)=∑[1,k.q≠q+2]q
将(4*qk)^2开方=2*qk,再将1/k开方=1/√k),再将(2*qk^2)^1+△变形成(2*qk)^1+1/√k ,这就证明了定理.
证毕.
全部证明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