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01|回复: 11

科普广告“1+1”区间下限公式推证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0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重庆 退休教师 dianhumakesi@163.com
提要 只要导出“1+1”“区间”下限公式,哥德巴赫“偶数”猜想迎刃而解。笔者马后放炮,科普介绍该式简明的推证法。
关键词 素数个数 素数和式子数 公式 导出法
一 素数个数区间下限公式推证法
取自然数列前10项,分步计算减去合数。
1、从10个数中减去其中2的所有倍数之数:
10-10/2=5
2、因为在减去的数中,2的倍数之数已经被减去,所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只能再从余数中减去余数中所有3的倍数之数:
5-5/3=10/3
因为合数必有一个以上小于等于它的平方根的素因子,3是10平方根内最大素数,所以至此合数已经减完。2、3是素数,被减去了,应该加还。1非素数,减去。由此推出10/3+2-1即是10内素数个数的近似值4。
3、以自然数N代换10,再如上一样计算,依顺序逐次从N中减去所有2、3、5、7、11···直至N平方根内最大素数pr的倍数之数。理由如前,至此合数已经减完。加还被减去的r个素数,再减去1,就得出N内素数个数近似值公式:
π(N)≈[N/2x2/3x4/5x6/7x10/11x···x(pr-1)/pr]+r-1
(因为数的个数是整数,所以最后得数加取整号。)
例如 2n=10 代入公式计算:
π(N)≈[10/2x2/3]+2-1=4 合符实际
把近似值公式每次减去的分数都进成整数,相应得数舍成整数(N很大时,实际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某些次减去的分数很可能应该舍成整数,故可能扩大了减数)计算,最终就得到加大了保险系数的下限公式:
π(N)[···[N/2]x2/3]x4/5]x6/7]x10/11]x···x(pr-1)/pr]+r-1
其实,这个公式已经证明了素数个数下限。但是,按此公式计算,某些数的结果数可能大于实际;某些大数的结果数比它小的结果数大,而实际数相等,即其存在所谓“波动”或曰“误差”,从而引发公式可能存在(实际数比下限小的)反例的质疑,数学界因此不认可,功亏一篑。必须化解波动才能大功告成。不得不说,除笔者外,化解“波动”无异做无“米”之炊,是研究者不可抗拒失败的客观原因。其米就是笔者独自发现的“区间”等自然数构成形式、规律奥秘之基础理论知识。详见拙文《两项重大基础理论发现》
化解了波动的公式叫“素数个数区间下限公式”,与“下限公式”完全一样。波动成因、化解方式方法详见拙文《素数个数区间下限公式》。二者本质区别就是前者只代入每个自然数区间的下限数pr2计算,后者代入所有N值计算。
把pr2代入该式计算,结果数就是该区间的素数个数下极限(=kpr  k大于1,通常为分数)。同一区间其它数的结果数比其只大不小。波动产生于同一区间,因而被化解了。
(其区间下确界是概率法解哥猜必需的数据)
注意:下限公式和区间下限公式形同名不同,本质迥异:前式要代入计算所有偶数,后者根据自然数列由“r+1个自然数区间组成”,只代入计算pr2+1。
二 “1+1”区间下限公式推证法
仿上,同理推出2n(n大于2)可以表成两个素数和的“区间”式数近似值、下限公式:
已知2n可以表成n式两个自然数和。
1、先从n式中减去两个加数都必然是2的倍数的式子:
n-n/2=n/2
2、再假定再无合数和式,从余式中减去余式的2/3(即余式中加数是3的倍数之数的最多个数。因为3是2n的素因子时少一半):
n/2-n/2x2/3=n/2x1/3
3、同理依顺序逐次从余式中减去余式中加数是5、7、11···pr的倍数之数的最多个数。因为合数必有一个以上小于等于它的平方根的素因子,pr是2n平方根内最大素数,所以至此有加数是合数的式子已减完。再减去1所在式,不计算3、5、7···pr所在式可能是素数和,就推出(1+1)最少式数的近似值公式:
G(1+1)≈[n/2x1/3x3/5x5/7x9/11x···x(pr-2)/pr]-1
上式“模糊约分”,G(1+1)明显不仅不小于1,且随pr增大而增大越增越大,证明“哥偶猜”成立。因为取整计算、是近似值,或许有人质疑,故再证如下。
        假定每次减去的数都应该进成整数,则上式每乘积一次应当舍成整数,则推出增大了保险系数的G(1+1)式数的下限公式:
G(1+1)[··· [ n/2]x1/3]x3/5]x5/7]x9/11]x···x(pr-2)/pr]-1
(此式未加还被减去了的2、3、5···pr所在式可能是素数和的式数;可能有两合数和的式子被当成非合数和式子计算,导致减去了其数的2倍,即多减了一倍。因此再次加大了保险系数。其下限依然不仅不小于1,且随pr增大而增大。)
这种方法不过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排除了因为有若干个素因子的合数重复计算导致无法计算的障碍(即权威们说的‘工具革新’),最终得到了素数和式数下限公式。
同素数个数公式之理,该式存在“波动”及其引发的(不实的)质疑。波动成因、化解方式方法和结果亦大同小异。详见笔者作文《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及其成败原因》
把每个“偶数区间”的下限数(pr2+1)代入“下限公式”计算,结果数就是每个区间的素数和式数的下极限(不小于该偶数平方根内的奇素数个数r,且随r递增而递增。乃至若干倍r,不小于pr/2)。同一区间其它数的结果数比其只大不小。波动产生于同一区间,因此被化解了。“下限公式”就变成了“区间下限公式”。
注意:下限公式和区间下限公式形同名不同,本质迥异:前式要代入计算所有偶数,后者根据偶数列由“r个偶数区间”组成,只代入计算(pr2+1)。
理论正确证明了的论断不可能错误。检验G(1+1)(即‘1+1’)区间下限公式,合乎、或趋近实际,绝对没有(实际数比下极限值r小的)反例,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确凿得证。
结论 哥德巴赫猜想远离了实际,应当改进成:“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可以表成的两个素数和的式数不小于r,偶数稍大就不小于pr的一半”。
发表于 2019-3-20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π(N)≈[N/2x2/3x4/5x6/7x10/11x···x(pr-1)/pr]+r-1表示素数的大约个数是错误的(当然偶数比较小时看起来好像是对的)。
因为根据梅滕斯定理,可以知道:
当p→∞时   ∏(1-1/p)~2e^(-γ)/lnN       其中2≤p≤√N      e^(-γ)≈0.56146    e是常用对数的底 γ是欧拉常数
∴N∏(1-1/p)~2e^(-γ)N/lnN ≈1.12292N/lnN
实际上随着偶数增大,相对误差全部呈现正值,并且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当偶数无限大时,连乘积的计算值是实际值的大约1.12292倍。
而根据错误的公式推出的
π(N)[···[N/2]x2/3]x4/5]x6/7]x10/11]x···x(pr-1)/pr]+r-1
以及
G(1+1)[··· [ n/2]x1/3]x3/5]x5/7]x9/11]x···x(pr-2)/pr]-1
这两个下限公式就成了建筑在沙滩上的大楼,基础不牢,肯定会倒塌。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傻8888888 发表于 2019-3-20 23:50
用π(N)≈[N/2x2/3x4/5x6/7x10/11x···x(pr-1)/pr]+r-1表示素数的大约个数是错误的(当然偶数比较小 ...

谢谢评议!你按公式计算,看看有无反例!你引用的定理准确?你找到了无限大偶数?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傻8888888 发表于 2019-3-20 23:50
用π(N)≈[N/2x2/3x4/5x6/7x10/11x···x(pr-1)/pr]+r-1表示素数的大约个数是错误的(当然偶数比较小 ...

什么地方错误推出?!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傻8888888 发表于 2019-3-20 23:50
用π(N)≈[N/2x2/3x4/5x6/7x10/11x···x(pr-1)/pr]+r-1表示素数的大约个数是错误的(当然偶数比较小 ...

用你的研讨思路、结果否定,方法就错了。应该找出本人公式的具体推证错误。
发表于 2019-3-21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根据梅滕斯定理得出你的结论是错误的,如果你能否定梅滕斯定理你就可以成为数学界名人,无愧是数学界天皇级人物。我劝你好好学习数论的基本定理再参加讨论,否则只能贻笑大方。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傻8888888 发表于 2019-3-21 12:20
我是根据梅滕斯定理得出你的结论是错误的,如果你能否定梅滕斯定理你就可以成为数学界名人,无愧是数学界天 ...

看谁只能贻笑大方
 楼主| 发表于 2019-3-22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明君 发表于 2019-3-21 19:35
下限公式只能得近似值,不能计算出质数的个数,证明不了哥猜

“区间”下限值大于1,且随r增大而增大,不就证明了吗?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明君 发表于 2019-3-22 19:58
请你用你的下限公式演算一下200以内的质数的个数

只需要计算prxpr+1!
 楼主| 发表于 2019-3-24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打胡乱说,说得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8-1 20:33 , Processed in 0.1142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