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99|回复: 41

与张彧典先生交换对罗伯逊文《四色定理》一文的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0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明85639720 于 2016-11-14 13:18 编辑

与张彧典先生交换对罗伯逊文《四色定理》一文的看法
雷明
(二○一六年十月十日)
一日张先生给我发来了其朋友翻译的罗伯逊文《四色定理》的资料,我看了后,与张先生交换了如下看法。
张先生,你是数学专家,请你给我解释一下这个句式:若A成立,当且仅当B也成立。这话我的理解是:①只有在B成立的情况下,A 才能成立;②有人还说是“A与B的成立是等价的”。如果说是①,是不是就是说B成立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或者说B成立时,A 成立只是对一总分事物而言的。如果说是②的话,是不是就是说A成立,B也成立,B成立,A也成立,A和B是互为成立的必要条件的。具体的就拿泰特定理来说:“3—正由图的四面着色(即相当于对其对偶图的顶点着色)等价于其3—边着色”。应是如何去理解。泰特定理是不是已经证明是正确的了呢。是不是还是一个猜想,因为有时叫泰特定理,有时又叫泰特猜想。后来塔特找到了一个不可哈密顿的3—正则图,又否定了泰特的3—正则图都是可哈密顿的图的结论。这与泰特的猜想(或叫定理)又是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也能说明泰特的猜想(或叫定理)也被否定了呢。雷明,2016,10,5
张先生当时回答:我想,罗伯逊是说平面图的面着色问题与3—正由图的边着色问题是等价的问题,他把前者变成后者进行研究。不知是这样的吗?张
我又回复:
老张:1、罗伯逊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你说的那个意思;2、现在的问题是泰特猜想:“3—正则图的4—面着色(即极大图的顶点着色,3—正则图的对偶图就是极大图)与其3—边着色等价”是否得到了证明。3、如果说泰特猜想已得到正确是正确的,则四色猜想也就是正确的了,不需要再证明了,何若这么多的人去花这么大的力气去探索呢;若泰特猜想仍然是仍想,那么罗伯逊依据这个进行证明就有问题,他应该先证明泰特猜想是否是正确的,证明是正确时,再去用它,或者就直接得出四色猜测也是正确的。可罗的论文中没有看到这一点;4、罗伯逊的“证明依据的就是:“当且仅当一个三角剖分图T是可以边三染色,则T是可以(顶点)四染色的。”的泰特猜想。只是表达的方法与我前面说的不同而已。他说的三角剖分就是就是我前面说的3—正则图的对偶图。罗伯逊又说:“边三染色与顶点四染色可以很容易地互相转化”,这意思是不是能说明泰特猜想已证明是正确的了呢。5、你没有回答我问题的主要意思:“当且仅当”是不是相当于“等价于”三个字呢,为什么同是中文,为什么一会儿用“当且仅当”,一会儿又要用“等价于”呢,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我总认为,“当且仅当”后面的话应当是其前面的结论的条件,总理解不到是“等价于”这三字上面去。6、罗的“证明”与阿贝尔的“证明”基本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就是阿贝尔用的是坎泊的思想,而罗用的是泰国特的思想。坎、泰二人几乎是同时宣布自已是证明了四色猜测是正确的人。而这两人的思想后来都被发现是有漏洞或错误的。坎泊的漏洞我们爱好者可以说已经给补上了,坎泊其他的地方还是正确的。但泰特的错误“所有3—正则图都是可哈密顿的图”被否定后,“3—正则图的4—面着色与其3—边着色等价”是否还是正确的呢,这一点从所有文献上看,是没有看到有任何说法的。7、阿、罗的“证明”都说他们使用了Heesch的“放电”理论来构造不可免构形的,但都没有说明Heesch的“放电”理论是什么原理,如何放电的,如何又能产生不可免的构形等。8、罗说他们的证明与阿贝尔的“证明”不同之处是他们的证明可以进行检验,但他又说有些地方不用计算机还是是不行的。这与阿贝尔的证明还不是同样的不能进行检验是一样吗。罗说了他的几个学生,用自已所编写的程序对他的633个构形进行了检验都是对的(即可4—着色的),这是肯定是会得到这一结果的,因为你那些构形都是可约的构形,当然无论谁去怎样检验,它们都应是可约的,除非检验的人粗心大意,出了错误。如果让罗的同学用自已的程序去检验阿贝尔的近2000个构形,我想也会得到都是正确的结论。9、罗、阿的不可免集的大小(即其中的元素多少)都没有固定的数值,都是在变化的,且他们得到最后的一个集合时,都没有证明这就是不可免集中构形的的最大数目,即上限(线)。罗在确定633时,提出了四个条件,即尽量减少不可避免集的可约构型的数量;尽量减少规则的数目;尽量缩短程序的运行时间和尽量简化非计算机证明部分(亦即本文)。满足了这一个,又满面足不了那一个,只能是在其中进行平衡,结果从591,609,900,700,618中选了一个633,这怎么能说明这633就是平面图的不可免集的大小呢。分明是在凑合嘛。10、罗伯逊说:“我们没有列出γK(v)≥ 11的顶点的形状。因此,请注意附录中的最后一个构型中那个8度顶点v实际上应该满足Γk(v)=11。除此之外,我们无须描述具有γK(v ≥ 11)的顶点的构型。”为什么“无须描述具有γK(v ≥ 11)的顶点的构型。”呢。11、我读了罗的文章后,就暂想到了这些。老兄对罗文和我的看法,有何看法呢,请交换。我以后还有什么看法时,再与老兄交换。

雷   明
二○一六年十月十日于长安
注此贴已于二○一六年十月十日在《中国博士网》上发表过,网址是: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shouzhiba朋友,你只说了“值得收藏...”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听听你的具体看法,是否可表白一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7-29 19:18 , Processed in 0.0860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