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33|回复: 27

偶数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5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偶数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余鉴生
(广东省郁南县政府办公室  广东云浮  527100)

【摘要】根据已被证明的奇数哥德巴赫猜想引出素组、素对、配素等概念及几个引理,使偶数哥德巴赫猜想得证.
【关键词】奇、偶数哥德巴赫猜想;素组;素对;配素
偶数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以来先后难倒了欧拉、黎曼等伟大数学家.下面以得证的奇数哥德巴赫猜想为基础,通过“构造”素组、素对、配素及三个引理,使其得到证明.
一.若干定义
    根据奇数哥德巴赫猜想有:
    M=m1+m2+m3   (1)
    其中M是大于7的奇数,m1,m2,m3 是大于或等于3的奇素数.特别地:1.命M为大奇数,简称大奇,显然M≥9;
    2.m1,m2,m3 均称为M的匹配奇素数,简称配素;
3.(m1,m2,m3 )是M的1个配素组,简称素组;        4.M的1个素组(m1,m2,m3 )必有3个素对:(m1,m2),(m1,m3 ),(m2,m3 ).
二.若干引理
    引理1 大奇M减去它的1个素对之和的差等于它相应的1个配素.
    证明:根据大奇、素组、素对、配素的定义可推知.(因为大奇的素对必定归属于它的某个素组,是该素组3个素对中的1个,而这3个素对包含且只包含3个配素).
    如(1)中,M-(m1+m2)=m3 ,M-(m1+m3)=m2.
引理2  大奇M的任意1个素对(mx,my)之和不大于M-3,即:mx+my≤M-3.
    证明:反证法.假设M有1个素对(mp,mq)之和大于M-3,即:mp+mq>M-3   (2)
    则根据引理1有:M-(mp+mq)=mk<3,与配素m≥3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引理2得证.
引理3  大奇M至少有1个素对(mp,mq)之和等于M-3,即:mp+mq=M-3.
    证明:反证法.假设“大奇M没有1个素对之和等于M-3”, 即“大奇M任意素对之和不等于M-3”,则必有
         mx+my>M-3   (3)
或:     mx+my<M-3   (4)
    根据引理2,(3)不可能;根据引理1,由(4)可得:     M-(mx+my)=mz>3   (5)
根据配素的定义知mz≥3,故(5)mz>3(即大奇M的任意配素都大于3)不可能,如11、13均必有1个配素等于3, 故假设不成立,引理3得证.
    三.证明偶数哥德巴赫猜想
    根据贾朝华教授的相关著述,偶数哥德巴赫猜想可以表述为:每个不小于 6 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命“每个不小于 6 的偶数”为“大偶”,即为下面的定理:
    定理1  大偶N(N≥6)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证明:命M是大奇,则根据引理3,必有
         mp+mq=M-3(mp,mq是M的配素)   (6)
    则:M-3=mp+mq   (7)
    因为M≥9,故M-3≥6,故M-3=N
    故(7)即:N=mp+mq   (8)
    故定理得证.
故:偶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附:弱哥德巴赫猜想(百度百科)
在数论中,弱哥德巴赫猜想(又称为奇数哥德巴赫猜想、三重哥德巴赫猜想或三质数问题)是这样一个命题:
任何一个大于7的奇数都能被表示成三个奇质数的和。(一个质数可以被多次使用)
2013年5月,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研究员哈洛德•贺欧夫各特发表了两篇论文,宣布彻底证明了弱哥德巴赫猜想.
参考文献:
(1)潘承洞、潘承彪:哥德巴赫猜想,科学出版社,1981;
(2)贾朝华:哥德巴赫猜想,10000 个科学难题( 数学卷 ),101-103,科学出版社,2009;
(3)华罗庚:数论导引,科学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余鉴生,男,1966年出生,广东省郁南县人,199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现在郁南县县府办工作,地址:广东省郁南县都城镇中山路58号县委县政府大楼,邮编:527100,电话:0766—15088176058.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自然科学 > 数学 > 代数/数论/组合理论 > 摘要
偶数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教育》2016年 第11期 17卷 | 余鉴生   广东省郁南县政府办公室,广东 云浮 527100
  云发表 | ★ 收藏 | 分享
摘 要:根据已被证明的奇数哥德巴赫猜想引出素组、素对、配素等概念及几个引理,使偶数哥德巴赫猜想得证.
【分 类】        【数理科学和化学】 > 数学 > 代数、数论、组合理论 > 数论

【关键词】        奇、偶数哥德巴赫猜想 素组 素对 配素

【出 处】        《教育》2016年 第11期 17卷 00309-00309页 共1页

【收 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楼主| 发表于 2017-2-5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自然科学 > 数学 > 代数/数论/组合理论 > 摘要
偶数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教育》2016年 第11期 17卷 | 余鉴生   广东省郁南县政府办公室,广东 云浮 527100
  云发表 | ★ 收藏 | 分享
摘 要:根据已被证明的奇数哥德巴赫猜想引出素组、素对、配素等概念及几个引理,使偶数哥德巴赫猜想得证.
【分 类】        【数理科学和化学】 > 数学 > 代数、数论、组合理论 > 数论

【关键词】        奇、偶数哥德巴赫猜想 素组 素对 配素

【出 处】        《教育》2016年 第11期 17卷 00309-00309页 共1页

【收 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楼主| 发表于 2017-2-5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应该是 迄今为止 全世界最 通俗易懂 的哥德巴赫猜想 证明;而且是
第一次正确的、成功的证明!!!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偶数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余鉴生
(广东省郁南县政府办公室  广东云浮  527100)

摘要:根据已被证明的奇数哥德巴赫猜想引出素组、素对、配素等概念及几个引理,使偶数哥德巴赫猜想得证.
关键词:奇、偶数哥德巴赫猜想;素组;素对;配素
偶数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以来先后难倒了欧拉、黎曼等伟大数学家.下面以得证的奇数哥德巴赫猜想为基础,通过“构造”素组、素对、配素及三个引理,使其得到证明.
一.若干定义
    根据奇数哥德巴赫猜想有:
    M=m1+m2+m3   (1)
    其中M是大于7的奇数,m1,m2,m3 是大于或等于3的奇素数.特别地:1.命M为大奇数,简称大奇,显然M≥9;
    2.m1,m2,m3 均称为M的匹配奇素数,简称配素;
3.(m1,m2,m3 )是M的1个配素组,简称素组;     4.M的1个素组(m1,m2,m3 )有且只有3个素对:(m1,m2),(m1,m3 ),(m2,m3 ).
二.若干引理
    引理1 大奇M减去它的1个素对之和的差等于它相应的1个配素.
    证明:根据大奇、素组、素对、配素的定义可推知.(因为大奇的素对必定归属于它的某个素组,是该素组3个素对中的1个,而这3个素对包含且只包含3个配素).
    如(1)中,M-(m1+m2)=m3 ,M-(m1+m3)=m2.
引理2  大奇M的任意1个素对(mx,my)之和不大于M-3,即:mx+my≤M-3.
    证明:反证法.假设M有1个素对(mp,mq)之和大于M-3,即:mp+mq>M-3   (2)
则根据引理1有:M-(mp+mq)<3
令M-(mp+mq)=mk,则mk<3,与配素m≥3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引理2得证.
引理3  大奇M至少有1个素对(mp,mq)之和等于M-3,即:mp+mq=M-3.
    证明:反证法.假设“大奇M没有1个素对之和等于M-3”, 即“大奇M任意素对(mx,my)之和不等于M-3”,则必有
         mx+my>M-3   (3)
或:     mx+my<M-3   (4)
根据引理2,(3)不可能;根据引理1,由(4)可得:     M-(mx+my)>3   (5)
令M-(mx+my)=mz,则mz>3   (6)
根据配素的定义知m≥3,故(6)mz>3(即大奇M的任意配素都大于3)不可能,即mz>3与如大奇11、13均必有1个配素等于3的数学“事实”矛盾!故假设不成立,引理3得证.
    三.证明偶数哥德巴赫猜想
    贾朝华教授认为,偶数哥德巴赫猜想可以表述为:每个不小于 6 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命“每个不小于 6 的偶数”为“大偶”,即为下面的定理:
    定理1  大偶N(N≥6)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证明:实际上这是引理3的必然推论.
命M是大奇,则根据引理3,必有
         mp+mq=M-3(mp,mq是M的配素)   (7)
    则:M-3=mp+mq   (8)
    因为M≥9,故M-3≥6,故M-3=N
    故(8)即:N=mp+mq   (9)
    因为(9)中mp、mq均是奇素数 ,故定理1得证.
故:偶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附:弱哥德巴赫猜想(百度百科)
在数论中,弱哥德巴赫猜想(又称为奇数哥德巴赫猜想、三重哥德巴赫猜想或三质数问题)是这样一个命题:
任何一个大于7的奇数都能被表示成三个奇质数的和.(一个质数可以被多次使用)
2013年5月,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研究员哈洛德•贺欧夫各特发表了两篇论文,宣布彻底证明了弱哥德巴赫猜想.
参考文献:
(1)潘承洞、潘承彪:哥德巴赫猜想,科学出版社,1981;
(2)贾朝华:哥德巴赫猜想,10000 个科学难题( 数学卷 ),101-103,科学出版社,2009;
(3)华罗庚:数论导引,科学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余鉴生,男,1966年出生,广东省郁南县人,199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现在郁南县县府办工作,地址:广东省郁南县都城镇中山路58号县委县政府大楼,邮编:527100,电话:0766—15088176058.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数学的反证法?要概念!
数学我爱金桥妹妹pg2014-11-14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优质解答
反证法 反证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而且有些命题只能用它去证明.这里作一简单介绍.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常采用以下步骤:
1) 假定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 进行推理,在推理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公理或定理矛盾,
3) 由于上述矛盾的出现,可以断言,原来的假定“结论不成立”是错误的.
4) 肯定原来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我们假定“结论不成立“,结论一不成立就会出毛病,这个毛病是通过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公理或定理矛盾的方式暴露出来的.这个毛病是怎么造成的呢?推理没有错误,已知条件,公理或定理没有错误,这样一来,唯一有错误的地方就是一开始的假定.”结论不成立“与”结论成立“必然有一个正确.既然“结论不成立”有错误,就肯定结论必然成立了.
发表于 2017-2-7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任在深 于 2017-2-7 13:48 编辑

余鉴生1966
查看详细资料
2
主题
2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0..收听TA
发消息
.
22#  
发表于 2017-2-6 15:41 | 只看该作者

任在深 发表于 2017-2-6 13:28
好!
     那你既然首先提出数学规则,就请你先说明吧?
     然后俺再回答!

简单讲,每一个数学概念(定义)、判断、推理,都要符合数学“事实”、公理或定理,符合逻辑!数学证明的本质,其实就是逻辑证明,必须符合形式逻辑的规律、规定。
本人认为,本人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是符合 数学规则的。
************************************************************************************
1.哥猜属于纯粹数学范畴,所谓纯粹数学是探讨和研究宇宙的结构以及结构关系的科学!
   因此你的概念,定义......都是错误的!
2.既然是结构数学,那么就应该有关于哥猜的数学结构关系式!
   而你没有,有的只是算数关系式。
3.在纯粹数学中一切问题的证明都必须是不但证明n=1,2,3......时成立,最关键的问题是证明当2n→∞时哥猜是否还是成立!
   你没有如此证明!
4.所谓逻辑是哲学概念,因此只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数学能够证明逻辑;而逻辑决不能证明纯粹数学!
5.因此你的证明是不符合大自然法则的是错误的!

                希望你认真思考,不要妄自菲薄,继续努力吧!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任在深 发表于 2017-2-7 13:19
余鉴生1966
查看详细资料
2

莫测高深、故弄玄虚说的就是你这类人,给人言必称希腊的感觉,永远跟在外国人的屁股后面跑,好像很时髦实质上食古不化,却最有可能读死书、读书死......
发表于 2017-2-7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余鉴生1966 发表于 2017-2-7 16:25
莫测高深、故弄玄虚说的就是你这类人,给人言必称希腊的感觉,永远跟在外国人的屁股后面跑,好像很时髦实 ...

楼主好像在说自己!?
注意!
       结构数学的基础理论《中华单位论》恰恰是以中国古代的数学思想‘天圆地方’,‘勾股定理’,杨辉三角......
为理论!它所揭示的就是宇宙的结构以及结构关系!
      你那所谓的理论如同儿戏!也代表不了是中华民族的数学思想!
      就不要继续到处丢人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任在深 发表于 2017-2-7 23:40
楼主好像在说自己!?
注意!
       结构数学的基础理论《中华单位论》恰恰是以中国古代的数学思想‘ ...

中国古代的又怎样?不管是中国的 还是 外国的,都有对错之分,很遗憾,你恰恰学习、继承了错的部分——因为从你说出【3.在纯粹数学中一切问题的证明都必须是不但证明n=1,2,3......时成立,最关键的问题是证明当2n→∞时哥猜是否还是成立!
    你没有如此证明!】可知,你连基本的中学的数学常识 也没有!因为我的论文中的大偶数是指 6或任意大于6的偶数,显然就必定包含2n→∞的意思,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任意大理所当然包括无穷大——但你竟然不明白,不是证明你的水平太低么?!
建议阁下重新回炉九年义务教育,不要到处丢人现眼,特别是丢了咱们老祖宗的脸!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任在深 发表于 2017-2-7 13:19
余鉴生1966
查看详细资料
2

阁下说的这么一大堆,本质上是说现代中学数学是错误的,要 否定、推翻 它!——真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阁下连中学数学常识都不具备,于是抬出老祖宗来 拉大旗作虎皮,也只能适得其反、贻笑大方......现代中学数学 从某个角度讲,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任何人想否定、推翻它 都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7-30 23:40 , Processed in 0.1046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