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善良的宋兰 时间:2017-03-30 20:29:35
回复gf34a: 我们认为你创立的<折轴学>并用自定义以2为单位的方法证明哥猜这样的古典数学问题是真正的伪科学.数学家陈景润”1+2”的证明改进了前人数学大师的研究结果,所用方法是全数学界公认的解析数论.数学界包括他自已都认为没有完成”1+1”,你凭什么说人家是”数学骗子”.亊实上,相对于其他自然科学来说,数学是比较成熟的学科.你想否定陈景润的”1+2”,就必须否定解析数论,你办得到嗎?这是数学界的大课题,数学史自有公论.反之,如果你找到了一种可用於数学归纳法的递归方法,摆在大家面前,用你的方法可从满足哥猜的小偶数开始用数理逻辑的推理规把它推广到不断增大的每一个偶数.数学界又怎么能视而不見呢!既然你拿不出有价值的东西,那么又有谁願意与你这个档次又自称为”明目大师的人一起讨论数学.该还数学专业人士一个干净的学术平台,”不懂数理逻辑的人,请勿入內”.这才是真正的学术民主.
举报 | 4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善良的宋兰 时间:2017-03-31 22:55:17
作者:rg虎5 时间:2017-03-31 16:00:12
|—|—|—|—|—|—|—|—|—|—|——》
0..1..2..3..4..5..6..7..8..9..10
这是数轴,你应该知道。
但是叠轴你就没有见过了。如下:
20.19.18.17.16.15.14.13.12.11.10
|—|—|—|—|—|—|—|—|—|—|——》
0..1..2..3..4..5..6..7..8..9..10
它是数轴折断后形成的,任何一个偶数都可以用叠轴表示,叠轴也可以不断向右延伸。
叠轴上只有四种数对,素数对总是占有一定的比例。数轴上的素数不会消失,叠轴上的素数对也不会消失。
举报 | 20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善良的宋兰 时间:2017-03-31 22:47:38
回复gf34a: 看来你是真心想搞清楚自己的证法为什么行不通,其实这种思路的人很多,但他们都不知道这方法的致命之处是”不存在递归性”.拿你给出的例子来说,一折轴偶数20得到了素数对3+17, 7+13.再用偶数22折轴又有素数对3+19, 5+17, 11+11.但前面的二个素数对不会再次出现.如此类推,对偶数24, 26, 28, ......也这样折轴下去,前面折轴法得到的所有素数对全部都不会再次出現.也就是说每折轴一次又得重新进行一次计算,按你的理论(1)”素数对总是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猜想!正是必须给出证明的地方.(2) “数轴上的素数不会消失”此话是真命题.(3) “叠轴上的素数对也不会消失”此句话本身就是哥德巴赫猜想.必须给出严谨的证明.否则就是用哥猜来证明哥猜,毫无逻辑意义.有可数无穷个偶数,算得完嗎!就是大型计算机也不行.
而数学归纳法所依赖的就是”可递归性”,可由个位数偶数起,推广到不断增大的每一个偶数都滿足哥猜.近300年来无数数学家费尽心机寻找的正是这种递归性.但在自然数和初等数论的公理体系中都没找到.能否在更强的公理体系(如集合论加自然数公理体系)中找到这种递归性?有人正在做这项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