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数M的素对数量的区域低位值是随着偶数的不断增大而增大的,因此猜想是必然成立的。
用一个下界函数 infs(m) 计算:
S(M) ≥ infs(m)=0.826(A-2)/2 *π(1-2/p)
就是 infs(m)=0.413(A-2)*π(1-2/p);这里的p是√(M-2)以内的所有奇素数。
∵ infS(6)≈ .41 ,向上取整后为1,∴ 任意≥6的偶数M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的表法数S(m) 的低位值 ≥1;
∵ infS(100)≈ 2.8 , ∴ ∴ ≥100的任意偶数M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的表法数S(m) 的低位值 ≥3;
∵ infS(10000)≈ 83.2 ,∴ ≥10,000的任意偶数M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的表法数S(m) 的低位值 ≥84;
∵ infS(1000000)≈ 3763.6 ,∴ ≥1,000,000的任意偶数M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的表法数S(m) 的低位值≥3764;
∵ infS(100000000)≈ 202248.5 ,∴ ≥100,000,000的任意偶数M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的表法数S(m) 的低位值≥202249;
……
至于对偶数的分类,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分类并不能提高计算式的素对计算值的精度,偶数素对数量的变化主要由含有的素因子决定的。
在这个方面,我曾经对一些网友阐述过。如果你不相信,可以用一些具体偶数实验一下。
比如:你的分类是不能判断偶数 3233230 与 3233232 的表为两个素数和的数量哪个多哪个少的。
如果分类的方法不能对于偶数的素对数量计算值的精度的提高,那么有什么必要去分类呢?而素因子系数 K(m)则准确的反映了偶数的素对数量的波动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