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向数学开火

高级版哥德巴赫猜想,求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17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当偶数趋近无穷大时,“小根拆”的数量和“大根拆”的数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点评

的确如此!从数学原理上面分析,素数连乘式的计算值主要是针对“大根拆”的数量而言,“小根拆”的数量只是对素数连乘式的计算值的相对误差值有点小影响。  发表于 2020-9-18 09: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传统版的弱哥德巴赫猜想也可以提出高级版“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必有一组大立拆”,即要求分拆出的3个都要求大于该奇数的立方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17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小根拆的偶数的数量是有限的,就是没有根号内的素数构成的素数对的偶数。
比如:
1000内的较大的偶数有908、962、992即是。
10000内的较大的偶数有M= 9596、9602  ;
50000内的最大的偶数有 M= 43532 ;

你能够找出的没有根号内的素数构成的素数对的更大的偶数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时没有找到,不代表不存在,研究问题千万不要靠穷举搜寻,最好是给出一般性证明

点评

我以为你在小根拆、大根拆方面有比较多的研究的。  发表于 2020-9-18 22: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18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使用艾拉托尼筛法,得到偶数2A 的素对有关联的素数呢?
这就要把偶数2A (M=2A)表为两个整数的形式做个改变:M=(A-x)+(A+x) 。
于是我们使用艾拉托尼筛法来筛选偶数2A的素对就可以从原来的筛选 M-2 以下的全部素数转变成筛选A-x与A+x不能被≤√(M-2)的全部素数整除的的方式,由于A是所求偶数2A的半值,是已知值,实际上就是求自然数区间[0,A-3]中能够组成素对A±x的x值,这样筛选条件与具体的偶数2A建立了紧密的关联。

判断x所构成的A-x与A+x 是否成为素对,可以归纳为如下2个情况:
条件a :A-x与A+x 两个数同时不能够被≤r的所有素数整除时,成为素数对;这是偶数表为两个素数和的主要部分;是能够用连乘式进行近似计算的;
条件b:A+x不能够被≤r的所有素数整除,而A-x等于其中某个素数,两个数也都是素数;(相当于素数筛选中作为筛子的≤√x 的素数部分)这部分的素数对数量缺乏计算条件,其数量相对于条件a的素对数量,随偶数的增大,最大占比越来越小。

这里的条件a的素对,相当于你的“大根拆”的数量;条件b的素对,相当于你的“小根拆”的数量。

符合条件a 的x值的数量,记作S1(m);其数量在素对总数S(m)中占主要部分。
   符合条件b 的x值的数量,记作S2(m);—— S2(m)在素对总数S(m)中占次要部分。

因此,用连乘式的计算值可以作为偶数M的全部素对数量的计算值,那么其相对误差为δ(m);
作为偶数M的“大根拆”素对数量的计算值,那么其相对误差为δ1(m) ;
随偶数M的增大,两者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示例:
近100时:
M= 84         ,S(m)= 8      ( s1= 7 ,s2= 1 ),   Sp(m)≈ 7      ,δ(m)≈-.125   ,δ1(m)≈ 0
M= 86         ,S(m)= 5      ( s1= 3 ,s2= 2 ),   Sp(m)≈ 3      ,δ(m)≈-.4     ,δ1(m)≈ 0
M= 88         ,S(m)= 4      ( s1= 3 ,s2= 1 ),   Sp(m)≈ 3      ,δ(m)≈-.25    ,δ1(m)≈ 0
M= 90         ,S(m)= 9      ( s1= 8 ,s2= 1 ),   Sp(m)≈ 8      ,δ(m)≈-.111   ,δ1(m)≈ 0
M= 92         ,S(m)= 4      ( s1= 3 ,s2= 1 ),   Sp(m)≈ 3      ,δ(m)≈-.25    ,δ1(m)≈ 0
M= 94         ,S(m)= 5      ( s1= 4 ,s2= 1 ),   Sp(m)≈ 3      ,δ(m)≈-.4     ,δ1(m)≈-.25
M= 96         ,S(m)= 7      ( s1= 6 ,s2= 1 ),   Sp(m)≈ 7      ,δ(m)≈ 0      ,δ1(m)≈ .167
M= 98         ,S(m)= 3      ( s1= 3 ,s2= 0 ),   Sp(m)≈ 4      ,δ(m)≈ .333   ,δ1(m)≈ .333
M= 100        ,S(m)= 6      ( s1= 5 ,s2= 1 ),   Sp(m)≈ 5      ,δ(m)≈-.167   ,δ1(m)≈ 0
近1000时:
M= 990        ,S(m)= 52     ( s1= 48 ,s2= 4 ),  Sp(m)≈ 45     ,δ(m)≈-.135   ,δ1(m)≈-.062
M= 992        ,S(m)= 13     ( s1= 13 ,s2= 0 ),  Sp(m)≈ 16     ,δ(m)≈ .231   ,δ1(m)≈ .231
M= 994        ,S(m)= 25     ( s1= 21 ,s2= 4 ),  Sp(m)≈ 18     ,δ(m)≈-.28    ,δ1(m)≈-.143
M= 996        ,S(m)= 37     ( s1= 33 ,s2= 4 ),  Sp(m)≈ 31     ,δ(m)≈-.162   ,δ1(m)≈-.061
M= 998        ,S(m)= 17     ( s1= 15 ,s2= 2 ),  Sp(m)≈ 15     ,δ(m)≈-.118   ,δ1(m)≈ 0
M= 1000       ,S(m)= 28     ( s1= 24 ,s2= 4 ),  Sp(m)≈ 21     ,δ(m)≈-.25    ,δ1(m)≈-.125
10万的偶数:
M= 100002     ,S(m)= 1423   ( s1= 1405 ,s2= 18 ),Sp(m)≈ 1477   ,δ(m)≈ .038   ,δ1(m)≈ .051
M= 100004     ,S(m)= 627    ( s1= 618 ,s2= 9 ),  Sp(m)≈ 645    ,δ(m)≈ .029   ,δ1(m)≈ .044
M= 100006     ,S(m)= 630    ( s1= 622 ,s2= 8 ),  Sp(m)≈ 637    ,δ(m)≈ .011   ,δ1(m)≈ .024
M= 100008     ,S(m)= 1209   ( s1= 1193 ,s2= 16 ),Sp(m)≈ 1231   ,δ(m)≈ .018   ,δ1(m)≈ .032
M= 100010     ,S(m)= 831    ( s1= 821 ,s2= 10 ), Sp(m)≈ 838    ,δ(m)≈ .008   ,δ1(m)≈ .021
M= 100012     ,S(m)= 681    ( s1= 672 ,s2= 9 ),  Sp(m)≈ 684    ,δ(m)≈ .004   ,δ1(m)≈ .018
可以看到,在偶数增大后,把连乘式计算值作为全部素对的计算值,其相对误差δ(m)要比作为“大根拆”的计算值的相对误差δ1(m)略有降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18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愚工688 于 2020-9-18 03:11 编辑

在小偶数区域,连乘式的计算值作为“大根拆”的计算值,其图形贴近程度比较好:



而在大偶数区域,没有什么必要来区分“大根拆”与“小根拆”的数量,它们都是偶数猜想的解。

实际上,我们讨论偶数猜想的证明问题,主要讨论的是连续偶数的素对数量低位值的变化问题——即能否始终大于0的问题。
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到,连乘式的低位值与实际偶数的低位素对数量是关联的。
因此研究素对的下界计算式即是分析猜想问题的好方法之一。
这里不多谈了,可以看我的帖子《表偶数M为两个素数和的数量下界计算值 infS(m)的意义》
http://www.mathchina.com/bbs/for ... d=305188&extra=

用偶数的素对下界计算式来判断偶数猜想的成立是恰当的方法。

因为当偶数M的√(M-2)的最大素数r 变化时,偶数素对数量的下界计算值(指区域内首个偶数的下界值infS(m))也随偶数的最大素数增大而单调增大。
而在最大素数r 不变的区域内的各个偶数M的区域下界值infS(m)在平面图上值点的连线,则是一段“单调增大”的线性线段。
而实际各个偶数的素对数量点的连线图形,在区域素对下界值连线之上,以近乎各自的素因子系数值的幅度,锯齿形向上波动。

示例:可以看到连续偶数的各自的下界值infS(m)是单调缓慢的增大的。

G(20200831000) = 43400560;
inf( 20200831000 )≈  43371777.6 , jd ≈0.999337,infS(m) = 25875001.98 , k(m)= 1.6762
G(20200831002) = 57650047;
inf( 20200831002 )≈  57618423.2 , jd ≈0.999451,infS(m) = 25875001.98 , k(m)= 2.2268
G(20200831004) = 26326773;
inf( 20200831004 )≈  26313561.3 , jd ≈0.999498,infS(m) = 25875001.98 , k(m)= 1.01695
G(20200831006) = 25889837;
inf( 20200831006 )≈  25875002 , jd ≈0.999427,infS(m) = 25875001.98 , k(m)= 1
G(20200831008) = 55325389;
inf( 20200831008 )≈  55288326.7 , jd ≈0.999330,infS(m) = 25875001.99 , k(m)= 2.13675
G(20200831010) = 35803007;
inf( 20200831010 )≈  35770586.9 , jd ≈0.999094,infS(m) = 25875001.99 , k(m)= 1.38244
G(20200831012) = 25888186
inf( 20200831012 )≈  25875002 , jd ≈0.999491,infS(m) = 25875001.99 , k(m)= 1
G(20200831014) = 67776860
inf( 20200831014 )≈  67745459.8 , jd ≈0.999537,infS(m) = 25875001.99 , k(m)= 2.61818
G(20200831016) = 25887011;
inf( 20200831016 )≈  25875002 , jd ≈0.999536,infS(m) = 25875002 , k(m)= 1
G(20200831018) = 25935715;
inf( 20200831018 )≈  25916938.8 , jd ≈0.999276,infS(m) = 25875002 , k(m)= 1.00162
G(20200831020) = 72035347;
inf( 20200831020 )≈  71992338 , jd ≈0.999403,infS(m) = 25875002 , k(m)= 2.78231
G(20200831022) = 26630652;
inf( 20200831022 )≈  26614287.8 , jd ≈0.999386,infS(m) = 25875002 , k(m)= 1.02857
time start =10:56:05  ,time end =11:00:24   ,time use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18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愚工688 发表于 2020-9-17 23:28
没有小根拆的偶数的数量是有限的,就是没有根号内的素数构成的素数对的偶数。
比如:
1000内的较大的偶数 ...

       ysr先生说他证明了超过一定数值的偶数肯定有“小根拆”,这样他不但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同时也证明了愚工688先生“没有小根拆的偶数的数量是有限的”。不过我对他的证明表示怀疑,因为他在证明中,先是说超过一定数值的偶数肯定有“小根拆”,后来发现反例,又提高数值若干次,才最后证明超过一定数值的偶数肯定有“小根拆”。当然 他的证明如果成立,必然轰动世界,不过这种可能很小很小。

点评

我想了解一下他的“先是说超过一定数值的偶数肯定有“小根拆””的一定数值是多少?  发表于 2020-9-18 20: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向数学开火 于 2020-9-18 12:09 编辑

大根拆与小根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分拆,如果照你的逻辑走下去那么“自然数就是自然数,实在没必要分什么偶数,奇数,素数,哥德巴赫猜想也没存在的必要了,干脆扔进垃圾桶算了”,你需要解释一下为何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必有一组大根拆,但并不是都有小根拆?不对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分拆做分类,特征分析,不定义新概念,对解开偶数与素数的关系之谜是不利的

点评

从小偶数的素对事实上面观察,每个大于5的偶数都具有大根拆的素对,而小根拆的素对时有时无,因此要证明猜想的成立,必然要依靠大根拆的素对的变化规律,而不能研究小根拆的素对的变化规律(如果有规律的话)。  发表于 2020-9-18 20:59
可以看看我的帖子: 在自然数A内用小于√(2A)的全部素数筛选,必有筛余数x,构成素对{A±x},使得猜想成立。  发表于 2020-9-18 20: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20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26楼与28楼二位网友的判定是可认定的;我还认为,楼主的新概念与周明祥的
“后生1+1数对计算式”属于等价定义;其中,周明祥的计算式——
```````````````````k``````````2````````Q````ivP-1   
后生1+1数对=(N-2)``∏``(1- ——)×`` ∏`` ———  ——
`````````````````1vP∈3``````vP`````ivP|2N``ivP-2
此处,k表偶数2N之前的前生质数ivP(即小根拆质数)的个数,Q表偶数2N以ivP为因数的个数。
用这个计算式从6、8、10、12、…,一直到终止计算的那个偶数的“大根拆质数对”(后生1+1数对),其计算结果皆可登记成册,经得着实践的检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9-16 01:38 , Processed in 0.09511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