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沟道效应

用四地域外相隔模型照映地图上环通地域的随机三色延传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6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支持那一个呢。你能看明白周先生的图吗。
发表于 2017-7-7 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sr 于 2017-7-6 20:22 编辑

这位网友可能对四色问题研究时间长了,我没有研究,忽发奇想,想多一个证法,特发如下,与您沟通:
         把一个任意形状的平面图收缩为一个色球,3个球可构成一个平面,上层放一个球,4个球看做4个点,4种色,构成一个小4面体(或叫三棱锥),再加一个球呢?可看做两个4面体底面重合而构成的6面体,共5个顶点,底面顶点只有相同颜色的才能重合,相邻顶点色不重合,只有几何对称点才色相同。而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可看作2个3棱柱1个侧面重合而成,每个3棱柱可看做3个3棱锥拼成,拼接规则是颜色相同的顶点才能重合,这样结果然8个顶点相邻顶点色不同。相当于把2个4面体展开为2个正方形,上下分层把上层旋转发90度。任何形状的多面体都可认为是由这样的4面体拼接而成,拼接规则:相同颜色顶点重合。任何平面图都可认为是这样的多面体的侧面依次展开图,顶点代表任意形状的平面图,任一棱代表相邻关系,可知任1顶点有且只有3个顶点与之相邻,故用4种颜色足以区分。所以,可平面图形都是4色可区分的,证毕。
发表于 2017-7-7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名叫ysr的朋友:
你说的很有道理,你说的也可能是一种证明四色猜测的方法吧。你只是从实践上看到了这样做是可以的,但重要的问题是要证明任何一个平面图,或者说是任何一个多面体,是否都能“收缩”成一个正四面体,即你说的四个球所堆成的集合体。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四色问题本来就是人们从对地图中面的染色,对平面图中顶点的着色,和对多面体中面的染色和顶点的着色总结出来的,认为四种颜色就够用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要证明四种颜色就够用了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7-7-8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21楼雷鸣网友跟贴
意见很中肯,的确,公式编辑器写立式分数和制图软件绘彩图,是当代孩子们也能玩的好东西,受我的几孙辈们的影
响,我在网上也曾玩了几年,但是后来我却偶尔发现,时间一久,那些网文或是不显图象,或是打不开就经常发生,所
以,后来,我就坚持只用“文本格式”写网文了。当然“用键盘上的符号来凑合”写“立式分数”和“用键盘上的符号
来凑合”代替色彩,是一件艰难的事,如果说,用公式编辑器写立式分数和制图软件绘彩图,我用了三、五天就会了的
话,“用键盘上的符号来凑合”来写“立式分数”和“用键盘上的符号来凑合”来绘“符号彩色地图”已时过四年,本
人也还不能得心应手。但是它一旦上网后,随时打开,真相不会改变,天长地入。老实说,我认定的事,我会坚持下去,
不会作改变。并且,以我的经验来看,能读懂一般行政地图和军用地图的人,看本人所绘的文本格式图,就是色盲,也
不是难事!如果雷鸣网友下了功夫,实在很感觉“象天书一样,老虎吃天,没处下爪”,而且从你在23楼中有跟贴“你
是支持那一个呢。你能看明白周先生的图吗”来理解,我看您不具有这方面的天赋,最好就不要强求了。

发表于 2017-7-8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明祥朋友:那就不强求了。我也不看了。你看一看后面还会有那个再看你的文章呢。我在网上发的图不是一直还能看到吗。人家的都在,就你的不在了吗。这说明还是你在网上发图还有问题嘛。我具备不具备,有没有看你的图的本事,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让人对你的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样可能才有人看你的文章,否则读者就没有了。你好好的想想。ghjxd廒生还没有回答我“你能看明白周先生的图吗”的问题呢。
 楼主| 发表于 2017-8-5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还是热门话题冷对待,洋方法不行了,本土创新又不原意承认,那就还是让时间来考验真理吧。
发表于 2017-8-5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明祥朋友,你看看除了我还有谁与你讨论呢。就是因为你的图别人看不懂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7-8-5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图您看不懂是真的,其他人看不懂则未必。其实,写本文之意重在普及,而不是还处在探索中。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沟道效应 于 2017-8-20 08:25 编辑

````现在,我们已有了30楼的展示为基础。也就是说,我们已熟悉了周氏发现的核心定理:地图上
原生态5个能连通的地域,皆可以被“四地域外联相隔模型”,映照出一组“四地域三色基因”。
据此,从下一楼起,我们在肯定周氏证明四色猜想之后,就可以系统地来回答,用肯普链希伍德构
形理论证明“地图四色猜想”是否成立的论述,为什么皆是作无用功!
````为了对比性地来说明问题,本文首先向读者用文本格式,推出下述二幅“以点代面”的拓扑图

                               图1↓                                                图2↓
``````````````∕ ̄  ̄  ̄﹨````````````````````◆◆◆◆◆◆◆◆◆◆◆
``````____⊙ 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 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 ____     ∨```````◆        ◆◆◆◆◆◆◆◆◆              ◆
`⊙― ― ―⊙v __ ____>⊙```````◆ ⊙    ◆       ⊙v           ◆        ⊙   ◆
`﹨_   _ ∧______       ∕````````◆◆◆◆◆◆◆◆◆◆◆◆◆◆◆◆◆
``_ ⊙――――_ __ _>⊙`````````◆      ⊙             ◆                ⊙        ◆
`∕       ﹨ ____∕ ̄ ̄ ̄ ̄ ﹨````` ```◆◆◆◆◆◆◆◆◆◆◆◆◆◆◆◆◆
∣        ⊙――――――― ⊙_ ∕``````` `◆        ◆  ⊙          ◆          ⊙          ◆
∣   _ ∧﹨              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_∕````````````◆            ◆                ⊙            ◆
    ⊙ ̄ ̄ ̄∨ ̄ ̄````````````````````◆  ⊙      ◆◆◆◆◆◆◆◆◆◆
```````````````````````````````````◆◆◆◆◆
````上呈图1,就是图论爱好者网友们很熟悉的 肯普链希伍德22点5—轮构形图。也就是1878年肯普
创立肯普链染色理论,宣布证明地图四色猜想成立(他因此获得了极高的奖项和荣誉)11年后的1890
年,希伍德仿“以子之矛刺子之盾”,为揭露肯普证明有漏洞而绘制的五色反例图。因此,他也获得
了一次数学大奖,让肯普链染色理论仍然又忽悠了主流数学界一百多年,到2007年,中国的董得周
同样据这幅图,又用肯普的理论很直观推翻了希伍德的结论,因而2009年他也在韩国获得了一次数
学大奖。真是风水轮流转,一个肯普链染色理论竟然可以这样被反复摆弄,它还有何真理性可言?!
````这里,我们不妨先来理解其图1所述意义——22个点“⊙”即代表22个地域,邻近二点有连通
线联接,即表示二点(即二地域)相邻。附带说明:该文本图是据[新科技]》杂志2007年总第八期
72~75页董得周著《四色定理普遍地证明(序幕)——推翻震动数学界100多年的希伍德“有名反例”
和“五色定理”》附图1和附图2的原图撰写而成。显然,像图1这样来“抽象”表示地图上地域之
间的真实关系,一般读者是难于读懂的(不过,对照图2的表述,多读几次也是不难理解的)。但是,
关键问题,并不是能否读懂图1,而是图1真正的漏洞并没有被希伍德发现而闹了笑话,使得其致命
的漏洞又继续存在到本世纪初。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沟道效应 于 2017-8-20 08:26 编辑

````上呈图2 ,就是周明祥特以图1为据,用拓扑图的概念,将图1映照性地绘制成“原生态22地
域直观平面拓扑图”,其中,以符号“◆”表示诸地域的边界线。22个点“⊙”的位置,仍据图1定
位为准。它的问世,才为真正揭露图1的致命的漏洞找到了直观的根据——图1取缔边界线而代之以
相邻点用连线接通,从而就能臆造出三条二色相间链;但这就铸定了用肯普链作构形,不允许地图上
有四色堡存在!否在,想用图1的构图方法,在其上寻找到三条肯普链,就成了泡影。
````为此,本文把图1与图2下半部对应的10个点(或地域)略加改造,就得到了下述二对应图为

                                    图3↓                                                       图4↓   
`````````````````∕ ̄ ̄ ̄ ̄﹨```````````````````` ``◆◆◆◆◆◆◆◆◆◆◆
`````````___⊙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____   ∨````````◆           ◆◆◆◆◆◆◆◆                     ◆
```⊙―――――⊙v ______>⊙```````◆ ⊙      ◆        ⊙v         ◆              ⊙   ◆
```∧       _ _ ∧_______   ∕````````◆◆◆◆◆◆◆◆◆◆◆◆◆◆◆◆◆◆◆
``∕     ̄⊙____ ______⊙`````````◆       ⊙            ◆                         ⊙      ◆
`∕         ∧__                             ∧﹨```````◆◆◆◆◆◆◆◆◆◆◆◆◆◆◆             ◆
∣       ∕          ﹨           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 ―          ∕```````````◆         ◆  ⊙     ◆ ⊙H                             ◆
``∣ ﹨_  ∕          ∧﹨___∕````````````◆◆◆◆◆◆◆◆◆◆◆                            ◆
``∣ 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4与图2相比较,其差别可形容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图2无原生态四色堡构形,图4
则有一对联体四色堡构形,其中,二堡以“H”地域(亦即H点)为“桥”(形成华山一条道),连通
图下部两边;即无第二条路可通两边。如此,我们再将其照映为肯普链构图,就获得了图3。显然,
就是对于一个资深的博士后图论家而言,面对它(主要是面对“H”“桥”),想去构造三条二色相间色
链,也只能是臆断无方了。如不以为然,就试试看吧。
````由于“H”“桥”的作用,就把肯普链构图致命的漏洞很直观地呈现出来了——“华山一条道”
难容二链并行,换色之术无立锥之地。不仅如此,就是周氏的“四地域三色基因”,在图2中是可
以“任意行”的,但进入到图4中,就变成是“有矩而行”而不能“任意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8-3 14:59 , Processed in 0.08809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