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钟长鸣] 这些证明 "四色问题" 的方法都不成立吗?
[这个贴子最后由LIUFU在 2013/08/21 10:55am 第 6 次编辑]
不用换色法对Q 、R构形的处理
在《警钟长鸣》中,有:(3)第 1,2,3 种证明方法,不能成立的原因,可见
B。韦斯特。图论导引(第 2 版)。第 204-207 页(同上)。
(注意 ---- 设一个面 V 有 4,5 个相邻面的构形分别为 Q,R。构形 Q 中只有“非 H 图”(不类似 Heawood 图的),
而构形 R 中除有“非 H 图”外,还有多种“类 H 图”(类似 Heawood 图的)。
当年,Kempe 用同一种着色方法(必须如此),证明“非 H 图”的 V 面可着 4 色中的某一色,为可约的,
但却不能同时证明多种“类 H 图”也是可约的!尽管能用另一种着色方法,证明 Heawood 图也可着 4 色!
于是,人们才去另辟新径,见 N.Robertson 等人的文章,可点击 www.docin.com/p-90614570.html
我觉得我们在学习古人东西的同时,也要结合现代图论已有的基础知识。这样就不易走弯路。
就说Q构形,也可以不用换色法;因为已知“V的4邻点,已用完4色了。”相当于:给了4种颜色,如何使v也着这4种颜色的其中某一色?
首先考虑4邻点的构形,4邻点互相独立,呈繁星状(需2色);邻点相邻,呈轮图结构(需3色);相比较看,后者需要颜色数较多些;故为稳妥,考虑轮图结构为好。这是一个5阶轮图,是3色图。已知是4种颜色,外围用2色,V用1色,还空1色;显然是可以办到给v着上4色之一色的!
如此,我们用了“可着色的定义”----对颜色数的重新再分配----给解决了。
同样道理,也可以解决R结构的问题:5邻点,4着色,如何给v着4色之一色呢?
5邻点与v构成6阶轮图,是4色图。请注意:用了轮图,使“最少可着色数”进入了证明。已知的4色的重新再分配可以给外围5邻点着3色,v着上4色之一色的。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用到轮图的色数定理:奇圈和奇数阶轮图都是3-色图,而偶数阶轮图为4-色图。这是现在《离散数学教程》中就有的定理!
我个人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在图论基础知识发展的今天,已经产生了很多管用的定理。结合数学归纳法,可以组织非常有力的四色猜想的证明。每一个熟悉这两方面的人都可以写出证明来,“4cc”的证明不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啦!
大家在前面已经看到了我对两个构形,是使用“轮图”这个特殊的工具来处理的。轮图能不能胜任这项任务呢?我通过一个例子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完全胜任!首先得承认,轮图定理是真的,千真万确!有书为证,家喻户晓。
既然它是定理,按数学的逻辑,它可以产生推论!现在我用它来研究任意简单平面图的最外层顶点所构成的环的“着色数”。怎么研究?不用别的,就用对偶原理---在图外取一点v,以v为轮图中心,并与简单平面图最外层顶点(n个)连线,于是构成(n+1)阶轮图。当然可依据该轮图的阶数,知道轮图的色数i。于是简单平面图最外层顶点构成的“环的着色数”可以推出为:(i-1)!
偶阶轮图色数最多(4色),此时 i-1=4-1=3 ;因此简单平面图最外层顶点构成的环的着色数为3.这是个正确的命题。
我认为把“证明”搬过来是不必要地重复,浪费了网络资源。有意看证明者,请到《出现5色定理的根源》10楼三查阅。
我的本意,不是“我”在写;而是“大家写”!很多网友都有能力写,而且是各有特色。我要用自已的努力和诸多网友同心协力写出多样的"4cc"证明。
对希伍德反例图应该怎样认识?它与肯普颜色交换法有怎样的制约关系?在我学习了张彧典老师的《四色猜想图表解》后,想再聊聊肯普的范式到底能不能证明四色猜想?
从而让大家对肯普的颜色交换法有一个近代的新认知!破解连图论的业内人士都称之为的“肯普绝招儿”。
希伍德反例图----图4(1)(在我的博客中)是由平常心绘制的;其突出特点是带有序号,方便使用。我们特别关注顶点1(r)、2(b)、3(r)、4(g)、5(y),因为它反应出Kempe的颜色交换条件:2->4、2->5都是连通的链,该图属于双r夹b型。Kempe想要同时移去两个r!
这个反例图不止揭示Kempe证明方法的漏洞,它还包含着许多其它有用的信息。现在看来,历史的评价难免有局限性。我们不能把今天的观点强加于古人、今人也不能囿于古人的历史局限而忽视现实。如果我们非常认真地研究肯普的方法,那么肯普颜色交换的条件是必须清楚的。然而古人确实不清楚:当希伍德给出反例后,Kempe没有指出3->5链由不连通变为连通之后,已经不符合交换的条件!历史的评论者也受局限不能正确指出错误之所在。历史上没有看出来这一错误,是可以理解的;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不出来,那就会耽误图论问题的解决。
在基于肯普条件的思想指导下,3->5的连通也不是坏事---它预示着反例图的结构类型发生了变化(这一点对当年的肯泊是无法想象的):由rbr型转化为gyg型.对后一个构形用肯泊的方法很容易处理,同时移去两个g,且给v着上。这也说明“rbr”是H构形,而“gyg”是K构形。由于可约性问题得到了解决,构型的转化也随之停止。我们不难想象,若“gyg”不是K构形,构型还将继续转化下去。
如果我们用命题来表达我们所做的工作,肯普的交换结果{或证明前一构型是可约的,或又转化为新构型;二者必居其一,不得同时成立!}
对于第一种结果,很好理解---问题得到了解决!而对于第二种结果 ---连续出现新构型,怎么去理解呢?每一新构型犹如新给一个图形,都要求我们去重新操作。表面上看,无休无止;实际上看新构型是有限的!
上面这个命题{或,或}是个复合命题。依据轮图色数定理,那连续出现的新构型终会是可约的;因此,该命题就是真命题!
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到结论:Kepme的颜色交换法,可继续(由构型转化)发展成Kepme的范式(在张彧典图表解中称为希伍德颠倒)。这个发展了的肯普范式(我的博客)是能够证明四色猜想的!
[br][br][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LIUFU 在 时添加 -=-=-=-=-
[br][br][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LIUFU 在 时添加 -=-=-=-=-
各位看客,您好:我最近专程去学习图论有关定理。刚回来,看了前面我写的观点。告诉大家,希望大家去分享,对您会是有益的!对4CC的解决是有用的。
对《警钟长鸣》的(6)用平面图的最外环的各面最多只着3种颜色证明的!不成立的原因的忠告,需要大家认识学习与研究。
我提醒大家可以用对偶原理来思考这个问题。图论中证明轮图的色数定理时,就用过对偶原理,多数人还没有注意这个原理。轮图的外围顶点可以单独构成一个圈,而同时又是轮图的一部分;这两个部分就是对偶的,其中前者已经解决了(色数=、<3),现在在轮图里也要与前者保持一致!
如果把轮图的中心顶点去掉,而代之以多个顶点构成的平面图。这就是刚开始提到的问题。而得到的结论仍是色数=、<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