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zx4560

关于王元,潘承洞,陈景润,数学证明造假。如何反驳和抽象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lusishun 发表于 2019-6-26 09:55
你刚刚开始观察,还需深入的研究,省事的办法是先看看,免费下载《倍数含量筛法与恒等式的妙用》。

你说概率理论。素数无限大,用筛选法,因为有2.3.5.7+符号=素数无限大,你说严谨么?那么筛选法证明不了素数无限大。又如何证明无限大偶数是1+2或者9+9。再大的理论也是一种仿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zx4560 发表于 2019-7-1 10:37
你说概率理论。素数无限大,用筛选法,因为有2.3.5.7+符号=素数无限大,你说严谨么?那么筛选法证明不了 ...

我只会证明无限大的偶数都是1+1,
我的研究方法与前人的不一样,您可看一看我的可免费下载的(倍数含量筛法与恒等式的妙用)

但不会证明无限大偶数是1+2或者9+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览众山小 于 2019-7-10 09:40 编辑

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塑造了陈景润“蜷缩在一个连太阳都见不到的角落里专心的研究数学”的神话故事,徐迟用这种打悲情牌的素材感动得许多人流泪了,以此博取人们对陈景润的不幸遭遇产生同情心,在同情心的潜移默化中就会自然而然地相信陈景润的所作所为都是没有错的,这一塑造模范人物的炒作套路果然很成功,因此这些被感动的人不管陈景润的论文正不正确,一个劲的为陈景润叫好。陈景润吃了许多苦就能据此判断“陈氏定理”一定正确,这是违反科学精神的愚昧无知行为。徐迟用打悲情牌的煽情手法来确认“陈氏定理”是正确的定理,这是中国人首创的独特数学证明方法,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创举。
徐迟的炒作套路很成功,但当他醒悟到自己塑造了一个荒唐的神话故事时,是不是感到天塌地陷、万念俱灰,写作报告文学时的那种激情一落千丈,顿感人生毫无意义?此时徐迟的心理感受只有自己默默承受,承受不了就做出异常举动的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3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lusishun 发表于 2019-6-26 09:55
你刚刚开始观察,还需深入的研究,省事的办法是先看看,免费下载《倍数含量筛法与恒等式的妙用》。

发到2467377295@qq.com邮箱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3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览众山小 于 2019-7-9 09:11 编辑

数学是天才的游戏,破解难题最能体现天才性的巧妙构思,就像数学天才塔尔塔利亚巧妙构造了x=y-b/(3a)这一关系式,就推导出一般性的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因此仅仅凭每天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也许能移动群山,但想破解世界难题只有愚公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智慧;有了智慧,就能用巧妙的方法像开凿隧道一样破解难题,让人感觉“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比顺山势逢山开路挖成的道路更平坦、更快捷;闪耀智慧光芒的数学不再让人感到望而生畏,而是喜闻乐见,流连忘返,是“快乐的数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3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览众山小 于 2019-7-12 08:29 编辑

陈景润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每天挖山不止,“挖”了五麻袋的草稿纸;五麻袋草稿纸的“土方量”确实很大,一般人做不到,但这毕竟只是体力活,使用的草稿纸多并不是智慧的体现;如果要体现出智慧,那就要用这些草稿纸算出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才能说明问题,但我们这些数学爱好者没有看到陈景润在他的论文中做过什么计算数值的举例说明(我们在徐迟的报告文学中仅仅知道陈景润使用了几麻袋的草稿纸,但不知道他推算出了什么),就凭这五麻袋草稿纸认定“陈氏定理”是正确的定理,徐迟创作的陈景润这个神话故事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永远无人能超越的杰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3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览众山小 于 2019-7-8 09:33 编辑

【成名之后的陈景润,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巅,摘取(1+1)的璀璨明珠,闵嗣鹤先生不幸去世,陈景润痛哭不已,他为失去一个真正了解他的数学家而悲伤,私下里他曾告诉好友,闵先生去世了,今后谁来审他攻克(1+1)的论文稿呢?忧伤至极时分,他曾经悲痛地说,我不做(1+1)了。纯朴的陈景润担心知音断绝,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他,理解他,没有人能看得懂他的科研论文。】这是作家沈世豪写作的传记作品《陈景润》一书中的一段话,在网络上能查看到。这一段话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明在世界上只有闵嗣鹤一人“能看得懂他的科研论文”,也就是说陈景润的“1+2”论文也只有闵嗣鹤一人能“看懂”,这种像天书一样的“1+2”论文究竟正不正确能由一人说了算吗?通俗来说由一个人作证就叫孤证,由某个“数学权威”做出结论性的判断同样属于孤证,从逻辑规则来说孤证不能采纳为判断是非对错的依据。

如果某人给出的数学定理正不正确由某个“数学权威”说了算,这种独断专行的做法往往会造成个人崇拜的神化风气,这种独断专行的风气与改革开放提倡的解放思想主旋律背道而驰,格格不入;在研究数学问题和其它科学问题时也不宜提倡这种助长个人迷信的愚昧无知风气。

沈世豪写作的传记作品《陈景润》一书的出版时间是2012年8月。沈世豪在创作该书时应该采访了一些与陈景润比较熟悉的数学家,但这些数学家没有向他介绍到2012年究竟有多少人看懂了“陈氏定理”,而是认可了陈景润生前所说的只有闵嗣鹤能“看懂”他的论文,因此我们这些一般的读者只能认可陈景润的这一说法。

【李书记看看他,又轻声问他:“是那个(1+2)?” “是的,闵老师已看过,不会有错误的,”陈景润说】。这是从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中摘录 的一段话,这里明确说明了闵嗣鹤一人看过就是正确的。到2012年作家沈世豪写作的传记作品《陈景润》也是认可只有闵嗣鹤一人能看懂陈景润的论文,也就是说从1978年徐迟发表报告文学到2012年沈世豪出版传记作品的几十年间陈景润的论文仍然只有闵嗣鹤一人能看懂。白纸黑字,在事实面前任何狡辩都是徒劳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4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

本帖最后由 一览众山小 于 2019-7-4 09:46 编辑
一览众山小 发表于 2019-7-3 16:07
【成名之后的陈景润,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巅,摘取(1+1)的璀璨明珠,闵嗣鹤先生不幸去世, ...


也许有人会狡辩说那是作家沈世豪妙笔生花、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不实之词,我摘录到此的沈世豪那段文章不可信;那么请问:沈世豪是传记作家,如果是他胡思乱想创作的故事,随随便便就能拿去出版发表吗?陈景润是知名人物,要创作陈景润的故事,作者需获得批准才能到陈景润原工作单位采访,完稿后想出版发行,其稿件还需陈景润原工作单位的主管部门审查把关,甚至还需要取得国家新闻出版部门审查同意才能印刷出版。经过这样一些层层把关审查获得出版发行权,那么沈世豪写作的传记作品“陈景润”一书的内容就由有关审查部门认定为真实描述了陈景润的内心世界和想法,资料翔实可靠,不是沈世豪凭空想象虚构出来的不实之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1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老的神话故事“愚公移山”与徐迟创作的现代神话故事陈景润“移动群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5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览众山小 于 2019-7-15 16:03 编辑
一览众山小 发表于 2019-7-11 17:07
古老的神话故事“愚公移山”与徐迟创作的现代神话故事陈景润“移动群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围海造田体现了愚公移山精神,只有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才能战天斗地、旧貌换新颜;但搞科学研究需要的是天赋、智慧,不是用演算了多少麻袋的草稿纸就能解决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7-28 19:11 , Processed in 0.08423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