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老顽童

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2个素数之和, N=P+P',偶数N≥4、素数P、P'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 于 2019-7-20 19:17 编辑
雷明85639720 发表于 2019-7-19 12:05
这样说来,我认为你的证明还是可以精简的,不要搞得那么复杂。祝你成功!


谢谢先生!
其实就1+1本身来讲,只有一般性理论证明就可以了。
但是,为了达到眼见为实的目的,给出了下限值公式就尤为重要了!
因为r2(N)≥[N/4Pr]≥1,偶数N≥12。
这也符合近270多年来人们的习惯性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雷明85639720 发表于 2019-7-19 12:05
这样说来,我认为你的证明还是可以精简的,不要搞得那么复杂。祝你成功!

谢谢先生!
其实就1+1本身来讲,只有一般性理论证明就可以了。
但是,为了达到眼见为实的目的,给出了下限值公式就尤为重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 于 2019-7-20 19:17 编辑
雷明85639720 发表于 2019-7-19 12:05
这样说来,我认为你的证明还是可以精简的,不要搞得那么复杂。祝你成功!


谢谢先生!
其实就1+1本身来讲,只有一般性理论证明就可以了。
但是,为了达到眼见为实的目的,给出了下限值公式就尤为重要了!
因为r2(N)≥[N/4Pr]≥1,偶数N≥12。
这也符合近270多年来人们的习惯性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9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顽童 发表于 2019-7-19 05:26
谢谢先生!
其实就1+1本身来讲,只有一般性理论证明就可以了。
但是,为了达到眼见为实的目的,给出了 ...

抓紧整理出来,发表在汉斯出版社出版的《理论数学》上。

点评

尊敬的作者: 您好! 您的文章经过我们专家的初审,初审意见如下: 1.缺少英文信息(标题、作者和单位信息、摘要和关键词) 2.文章格式不符合学术论文格式,附件是投稿模板,请修改。   发表于 2019-7-19 17:33
先生好,您能否帮助我按照论文的格式整理出来开?麻烦先生了。  发表于 2019-7-19 17: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 于 2019-7-20 19:17 编辑
雷明85639720 发表于 2019-7-19 12:05
这样说来,我认为你的证明还是可以精简的,不要搞得那么复杂。祝你成功!


谢谢先生!
其实就1+1本身来讲,只有一般性理论证明就可以了。
但是,为了达到眼见为实的目的,给出了下限值公式就尤为重要了!
因为r2(N)≥[N/4Pr]≥1,偶数N≥12。
这也符合近270多年来人们的习惯性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 于 2019-7-20 19:18 编辑

谢谢先生!
其实就1+1本身来讲,只有一般性理论证明就可以了。
但是,为了达到眼见为实的目的,给出了下限值公式就尤为重要了!
因为r2(N)≥[N/4Pr]≥1,偶数N≥12。
这也符合近270多年来人们的习惯性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 于 2019-7-20 19:18 编辑

谢谢先生!
其实就1+1本身来讲,只有一般性理论证明就可以了。
但是,为了达到眼见为实的目的,给出了下限值公式就尤为重要了!
因为r2(N)≥[N/4Pr]≥1,偶数N≥12。
这也符合近270多年来人们的习惯性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9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岛有一王新宇,您俩靠的近可到一起,好好交流,喝一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愚工688 发表于 2019-7-18 21:22
判断偶数M所分成的A-x与A+x两个数是否都是素数,依据艾拉托尼筛法,可有如下2个情况:
条件a :A-x与A ...

r2(N)= π(N-3)-1-M(N),M(N)是N中(奇素数+奇合数)对的个数
对于6、8、10中它们的M(N)=0
则:
r2(6)= π(6-3)-1= π(3)-1=2-1=1
r2(8)= π(8-3)-1= π(5)-1=3-1=2
r2(10)= π(10-3)-1= π(7)-1=4-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9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顽童 发表于 2019-7-19 01:47
我的下限值公式[N/4Pr]是r2(N)>0的表达式
谢谢先生的关注!


你下限值公式[N/4Pr]计算的双记素对值,因此这个素对下限式是成立的。
但是没有什么计算精度可言。基本上与花齐空的下限精度类似。
我从连乘式推理出来的1. 最简单的下限函数式子:
S(m)≥0.22√M;(单记素对数,M≥6)
也是这样没有计算精度的,但是用于判断偶数猜想的成立是足够了,与你的这个下限式精度程度差不多。

当然我是很少使用这个素对下限函数式子的,因为在大偶数区域的计算值精度实在太低,实在有愧于“计算式”的名称。
我使用的偶数素对区域下界计算式  infS(m) =0.413(A-2)*π(1-2/p);
就能够比较好的贴近区域偶数的实际下限数。
为什么是区域下界式呢?因为实际偶数的素对数量是波动的,在素对区域下界式 值之上波动,
波动系数 K(m) = π (p1-1)/(p1-2) ;p1系偶数M含有的奇素数因子,p1<√M 。
实际计算各个偶数的下界计算值的相对误差时是对于偶数下界计算值inf(M)与真值而言。
偶数素对区域下界计算值  infS(m)=inf(M)/K(m) ;
显然偶数下界计算值inf(M)与真值一样具有波动性,其消除波动后得到的区域下界值近似于线性。

偶数素对区域下界计算值 infS(m) 随着偶数的不断增大而从下方逐渐的逼近连续偶数的素对区域低位值,并且保持比较高的计算精度,这是令人比较满意的。
(参见  62#、69#的计算实例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7-30 15:20 , Processed in 0.0897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