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zhaolu48在 2005/09/24 05:47am 第 1 次编辑]
这样一个偷换概念的诡辩述式的证明为什么会存在一百多年
把《实分析与泛涵分析》定理1.3抄写如下。
定理1.3(Cantor无最大基数定理) 对任何非空集A,|P(A)|>|A|(即A的幂集P(A)的基数大于A本身的基数)。
证 (1)作映射g:A→P(A),x→{x},令B={{x}:x∈A}(<P(A),,则g:A→B为一一映射,所以A~B(<P(A),从而|A|≤|P(A)|。(A(<B,表示A为B的真子集)
(2)证|A|≠|P(A)|,即对任何映射f:A→P(A)都不可能是一一映射。用反证法,设存在一一映射f:A→P(A),x→f(x)=A(x)∈P(A),同时A(x)(<A.
令A*={x∈A:x不属于A(x)} (1.3)
从A~P(A),对于A*∈P(A), 存在x1∈A,使得
f(x1)=A* (1,4)
若x1∈A*,则由(1,3)(1,4),得到x1不属于A(x1)=f(x1)=A*;同理,若x1不属于A*,则x1∈A(x1)=f(x1)= A*,都导至矛盾.证毕.(《实分析与泛函分析》第264页(匡继昌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证明(2)存在着低级的逻辑错误:
因为已经假设f:A→P(A),x→f(x)=A(x)是一一映射,而且
令A*={x∈A:x不属于A(x)}
那么对不同的x也有不同的A(x)与其对应,从而也确定了不同的A*。
由(1.3)知A*≠A(x),且A*是由A(x)确定的,而不是由f(x1)= A(x1)确定的。
而f(x)=A(x),f(x1)= A*因此x≠x1。
因此若x1∈A*,则由(1,3)(1,4),得到只能是x1不属于A(x),而不是x1不属于A(x1),因此也不是x1不属于 A*;
若x1不属于A*,则x1∈A(x)≠A*,而不是x1∈A(x1)=f(x1)= A*。
因此在这里绝不存在证明(2)中所述的“都导致矛盾”。
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先把A*={x∈A:x不属于A(x)}当作一个一般性定义的,可是相对于x1,它已经不具有一般性了,即用x1代x时,左面已经不是原来的A*了,即
A*≠{x1∈A:x1不属于A(x1)}
这样的错误只能用“张冠李戴”形容它较恰当。
即这样一个张冠李戴性的错误却存在了一百多年,而我们那些“令人尊敬的实数论的权威们”却发现不了,想起来都是笑话!
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 赵 禄
电子信箱:zhaolu48@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