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webmaster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班同学张益唐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4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本帖最后由 wangyangkee 于 2022-4-7 12:28 编辑

事实证明:张益唐排在我之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3-8-14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两位科学巨人,wangyangke,张益唐,对素数研究非常厉害,谁的贡献大?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张益唐,华人数学家。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82年本科毕业;1982—1985年,师从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潘承彪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博士学位;目前,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任教,职称为讲师。2013年5月,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他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一个弱化形式
中文名:张益唐
职业:数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美国普渡大学
主要成就:证明了弱化版本孪生素数猜想
人物简介

  张益唐
张益唐,华人数学家。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82年本科毕业;1982—1985年,师从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潘承彪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博士学位;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教师,职称为讲师。2013年5月,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他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一个弱化形式。在最新研究中,张益唐在不依赖未经证明推论的前提下,发现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从而在解决孪生素数猜想这一终极数论问题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1]这一研究随即被认为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一终极数论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甚至有人认为其对学界的影响将超过陈景润的“1+2”证明。
[2]2013年5月13日,张益唐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主题演讲,介绍了他的这项研究进展。
坎坷经历
1992年在普渡攻读博士学位,然而,在作博士论文时,“不服输”的张益唐还是选择了被称作代数几何领域最难攻破的“雅克比猜想”。最终,他做出一个“结果”来,但“并未发表”。美国普渡大学数学系教授沈捷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里,张益唐最终拿到了普渡大学的博士学位,但博士论文“因为自己不满意而没有发表”。那年是1992年,是沈捷眼中张益唐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找工作四处碰壁,就因为没做出短期的好成果来”。
人物性格
  张益唐[2]
曾任他们数学系主任的著名数学家丁石孙“非常看重张益唐”,并“力邀他回北大”,但张最终还是没回来。沈捷后来了解,“有人说他是要面子,我觉得他是不甘心,自己觉得没做成一些成绩就回国,太不甘心。”他并非陈景润式“性格孤僻”的数学家,沈捷告诉记者:“他尽管有一点自负,毕竟很聪明,但是他待人很亲和。在我看来,他除了太痴迷于数字,其他和我们都一样。”事实上,在2013年5月1日,新罕布什尔大学就在其官网登出了张益唐要发表孪生素数这一成果的消息,上面写着:经过多天数学界的持续关注,张益唐更愿意回到他此前“不为人所注意”的状态。“我其实是个害羞的人。”张益唐说。
编辑本段
成果意义
素数是指正因数只有1和本身即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的正整数,“孪生素数”则是指两个相差为2的素数,例如3和5,17和19等。而随着素数的增大,下一个素数离上一个素数应该越来越远,故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猜想,存在无穷多对素数,他们只相差2,例如3和5,5和7,2003663613×2195000-1和2003663613×2195000+1等等。
这就是所谓的孪生素数猜想,它与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一样让无数数论学
  数学杂志 Annals of Math
者为之着迷。
数学家需要做的,是一个证明!
然而,人们甚至不知道它的“弱形式”是否成立,用《数学文化》主编、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院长汤涛的话说就是——能不能找到一个正数,使得有无穷多对素数之差小于这个给定正数,在孪生素数猜想中,这个正数就是2。
张益唐找到的正数是“7000万”。
尽管从2到7000万是一段不太小的距离,《自然》的报道还是称其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如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数论教授Dan Goldston所言,“从7000万到2的距离(指猜想中尚未完成的工作)相比于从无穷到7000万的距离(指张益唐的工作)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此前,Goldston及其两位同事提出,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16的素数对,给这项猜想写下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该推论尚不知如何证明。
编辑本段
相关评价
《自然》的报道称,如果这个结果成立,就是第一次有人正式证明存在无穷多组间距小于定值的素数对。换言之,张益唐将给孪生素数猜想证明开一个真正的“头”。
张益唐在北大的研究生导师、著名数学家潘承彪听闻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他随即给蔡天新发信并附上审稿人、美国科学院院士IWANICE的评价:证明无误、非常漂亮,相信不久会有很多人把“7000万”这个数字“变小”……
根据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统计与精算学系助理教授王若度的说法,世界顶级数学期刊《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将准备接受张益唐作出证明的这篇文章,审稿人还评价“其证明是对的,并且是一流的数学工作”。[3]
“他就是执着于攻大难题,不肯干小的。”张益唐的另一名同班同学、著名作家王小东说,“我认为他是唯一一个数学天分比我高的同学。曾十分坎坷,现在终于有了成就!”
据大学时住在张益唐隔壁宿舍的沈捷回忆,他们曾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当时,不管是上课还是考试,年龄比他大4岁的张益唐总是“领先一截”,“他很爱自学,我们难题解不出来,都找他”。沈捷记得,张益唐毕业以后,把全部家当放到房车里,便开着车去多个大学一边求职,一边“讲这个结果(指雅克比猜想的成果)”。其中一段时间,张益唐还来到沈捷当时任教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他住我这边的那段时间,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追求‘完美’的性子,有一位教授评价他做出的是雅克比猜想证明中最好的一个,但因为其中一个细节未完全搞清楚,就被他看作是‘一般的成果’,死活不愿意发表。”[4]
编辑本段
最新进展
在数学界中,对于久攻不下的问题,一旦有人打破一个缺口,其他人很快就会跟进,把战果做得更大。张益唐的结果也不例外。
在张益唐的论文中,他给出的结果是,存在无数对相邻素数,它们的差相差不过7000万。但这只是一个估计,并非张益唐的方法能得到的最好结果。在论文出炉后,一些数学家吃透了新方法,开始试着改进这个常数。
张益唐的论文在5月14号面世,两个星期后的5月28号,这个常数下降到了6000万。
仅仅过了两天的5月31号,下降到了4200万。
又过了三天的6月2号,则是1300万。
次日,500万。
6月5号,40万,连原来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截止6月14日,剩下的只有区区的25万。
而这些进展,都是得益于张益唐开创的新方法。
显然,未来这方面还将有更多的进展,我们拭目以待。[5]
参考资料
1.  华人科学家张益唐首次证明:存在无穷多素数对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3-05-15].
2.  因破译孪生素数猜想的华人数学家张益唐个人资料简介 .Jihot[引用日期2013-05-18].
3.  数学家张益唐破译“孪生素数猜想” 《自然》杂志称之为“重要的里程碑” .新华新闻.2013-5-18[引用日期2013-05-23].
4.  数学家张益唐破译“孪生素数猜想” .腾讯教育.2013-05-18[引用日期2013-05-23].
5.  素数并不孤单 .科学松鼠会.2013-06-14[引用日期2013-06-15].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人民日报:张益唐神话告诉我们什么

年近60的张益唐,现为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讲师。30多年前,受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事迹的激励,他投身数学研究;30多年之后,他在另一个著名的世界性数学难题——“孪生素数猜想”问题上获得破冰性进展,从而声名鹊起,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尊重。

素数,指的是那些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如3、5、7、11、19等;孪生素数,是指差为2的素数对,即同为素数的p和p+2。早在几百年前,孪生素数猜想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应有无穷多个素数p,使得p与p+2同为素数。但直到今年5月,张益唐在著名刊物《数学年刊》上发表了《素数间的有界距离》一文,才证明了存在无数多个素数对,其中每一对中的素数之差,不超过7000万。

这一成果之所以引发巨大轰动,除了其在学术上的非凡贡献,更由于张益唐非凡的个人经历:才华横溢的他在获得北大数学硕士后,于1985年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但由于多种原因,他的博士论文没有发表,毕业时导师也没为他写推荐信,以至于没能找到像样的工作。张益唐一边靠在快餐店洗盘子、送外卖等养家糊口,一边继续从事数学研究。直到六七年之后,他才在新罕布什尔大学谋到了助教的职位。其间,在没有研究经费的情况下,张益唐潜心钻研14年,终于演绎出数学史上的又一个神话。

据报载,张益唐的故事经香港浸会大学汤介教授介绍后,立即在国内科学界引发强烈反响,许多人在科学网上留言,表达自己的钦敬之情——

发自内心地佩服这样的科学家。甘于寂寞,不追热点,怀有恒定的信念。

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使然,释然!

同时,也有一些网友搬出了“环境论”。诸如:“这种事可是发生在美国,如果张益唐是在大陆呢?”更有网友断言:“如今的中国环境,不论是人文环境还是自然环境,无疑还不是产生传奇的土壤”;“如果在国内工作,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成就。”

固然,与美国相比,目前国内的科研环境还有一定差距,比如项目评审中的拉关系、成果评价中的重量轻质、备受诟病的学风浮躁,等等。但是,如果就此得出类似“如果在国内工作,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成就”的结论,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式突破。他当年的遭际之艰、条件之差,与今天在美国的张益唐相比,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平心而论,中国今天的科研条件与生活条件,与30多年前相比,已经提高了很多。在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方面,甚至比一些发达国家还要好。

那么,为什么今天的中国难以产生“陈景润”?网友“ilovescience2”的留言或许能提供一些启示:浮躁的社会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往往连自己的内心也无法洞悉,或者洞悉了没有勇气不随波逐流,没有气节乐于平淡和甘于清贫。

实事求是地讲,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没有完美的环境和绝对的公平。在呼吁改善环境的同时,更应反求诸己,静下心来,在自己喜欢的科学领域中潜心耕耘。

正如网友所言:“每个时代,总还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在默默地做有意义的事情”;“相信,在中华大地上有如张益唐一样的传奇!耐心地去发现他们!”

听听张益唐先生的自白,可能会给中国科技界同行更多借鉴:“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更多阅读

张益唐:孤独的数学家

张益唐获“晨兴数学卓越成就奖”

张益唐破译孪生素数猜想:无名之辈的逆袭

孪生素数猜想破译者张益唐任美大学讲师近十年

华人科学家首次证明存在无穷多素数对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新闻人物
数学家张益唐破译“孪生素数猜想”
《自然》杂志称其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本报记者 邱晨辉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18日   01 版)
    张益唐近照,由新罕布什尔大学提供
    张益唐是个对数字“极其敏感”的人,他能把大学同班同学的出生日期背得“滚瓜烂熟”,并在每个人过生日时发去一封祝福邮件。
    同为恢复高考后北京大学数学系第一批学生,美国普渡大学数学系教授沈捷就享受过这样的“待遇”。但他发现,七八年前张益唐突然“消失”了。因为,从那时起,他再没收到过张的生日祝福,“给他发邮件也没再回过”。
    5月16日,张益唐的邮件突然来了,只有一个单词:“谢谢”。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沈捷回忆说,此前一天,他和夫人就张益唐在孪生素数方面取得的突破向他发去邮件道贺。
    5月14日,《自然》(Nature)杂志在线报道张益唐证明了“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这一研究随即被认为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一终极数论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甚至有人认为其对学界的影响将超过陈景润的“1+2”证明。
    在此之前,“年近6旬”的张益唐在数学界可以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
    多年前曾与张益唐接触过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蔡天新也以为“他早从数学圈消失”了,蔡说已经“近30年没他的消息了”,没曾想“他突然向孪生素数猜想走近了一大步”——
    素数是指正因数只有1和本身即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的正整数,“孪生素数”则是指两个相差为2的素数,例如3和5,17和19等。而随着素数的增大,下一个素数离上一个素数应该越来越远,故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猜想,存在无穷多对素数,他们只相差2,例如3和5,5和7,2003663613×2195000-1和2003663613×2195000+1等等。
    这就是所谓的孪生素数猜想,它与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一样让无数数论学者为之着迷。
    数学家需要做的,是一个证明!
    然而,人们甚至不知道它的“弱形式”是否成立,用《数学文化》主编、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院长汤涛的话说就是——能不能找到一个正数,使得有无穷多对素数之差小于这个给定正数,在孪生素数猜想中,这个正数就是2。
    张益唐找到的正数是“7000万”。
    尽管从2到7000万是一段很大的距离,《自然》的报道还是称其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如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数论教授Dan Goldston所言,“从7000万到2的距离(指猜想中尚未完成的工作)相比于从无穷到7000万的距离(指张益唐的工作)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此前,Goldston及其两位同事提出,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16的素数对,给这项猜想写下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该推论尚不知如何证明。
    5月13日,张益唐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主题演讲,介绍了他的这项研究进展。《自然》的报道称,如果这个结果成立,就是第一次有人正式证明存在无穷多组间距小于定值的素数对。换言之,张益唐将给孪生素数猜想证明开一个真正的“头”。
    有人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张所做的工作,相当于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9”,“开启”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接下来科学家们陆续证明了“7+7”、“6+6”……直到46年后的陈景润证明攻下离“1+1”一步之遥却或是最难的“1+2”。
    今天,沈捷正在武汉参加国际数学模型与计算研讨会,他告诉记者,他从会上获悉的评价是“这可以说是华人数学家有史以来证明最好的结果。”
    张益唐在北大的研究生导师、著名数学家潘承彪听闻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他随即给蔡天新发信并附上审稿人、美国科学院院士IWANICE的评价:证明无误、非常漂亮,相信不久会有很多人把“7000万”这个数字“变小”……
    根据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统计与精算学系助理教授王若度的说法,世界顶级数学期刊《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将准备接受张益唐作出证明的这篇文章,审稿人还评价“其证明是对的,并且是一流的数学工作”。
    学界沉浸在一场重大发现的狂欢中。
    与此同时,人们却惊讶地发现,除了这篇自然报道,不管是通过哪种搜索引擎,都很难找到有关“张益唐”个人的信息——
    “张益唐,华人数学家。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攻读本科,1982年读硕,后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任教”。5月15日,也就是自然杂志报道发出的第二天,不知在哪位网友的编撰下,这位被称作“一夜成名”的科学家有了这样的百科介绍。
    当天,北京大学官网证实了这一信息,并称“北大数学科学学院78级校友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一个弱化形式”。然而,针对张个人经历的介绍也是只言片语。
    很明显,张益唐从北大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在普渡攻读博士学位后,这位数学研究者去干了什么,则鲜为人知,甚至“连他现在是哪国国籍我都不知道”,沈捷说。
    即使是在衡量基础研究的论文阵地上,张益唐也显得异常“低调”——在国际数学领域重要的检索系统Zentralblatt MATH数据库中,他名下只有两篇文章,一篇是1985年发表在国内的《数学学报》上,另一篇是张2001年在美国时发表在《Duke Math》上。
    这也被一些学者分析是“张益唐到目前仍然没有拿到美国大学终身教职”的原因。今天,新罕布什尔大学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证实了张益唐的教职为“讲师”(lecturer),并已经在该校数学系“待了将近十年”。
    美国的“讲师”说白了就是临时教学职位,“收入比起同资历教授(包括助理教授)差很多,教学任务也远远比教授们重。”王若度说,“从科研上来说,则是完全得不到任何支持。例如我所在的学校,讲师往往由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来担任,教学任务是普通终身教职系统内教员的两三倍。”这意味着,张益唐的科研时间“很难得到保证”。
    “他就是执着于攻大难题,不肯干小的。”张益唐的另一名同班同学、著名作家王小东说,“我认为他是唯一一个数学天分比我高的同学。曾十分坎坷,现在终于有了成就!”
    这一点与沈捷的印象一致,他和大学时住在其隔壁宿舍的张益唐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据他回忆,当时,不管是上课还是考试,年龄比他大4岁的张益唐总是“领先一截”,“他很爱自学,我们难题解不出来,都找他”。
    沈捷说,他虽然很有才华,但更靠自己的汗水,如果说一个天才做出这样一个成果,或许是碰巧,但他不一样,“他可是一直在做这个!”而且,“他读书很多,对历史很有见解”。
    至于经历上的“坎坷”,则是去美国以后的事了——
    沈捷回忆,在普渡大学攻读博士时,张益唐师从一位代数几何方面的华人学者,“他其实最感兴趣的还是‘纯数字’,就像数论,但他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我猜想多半是因为出国前不太懂国外(在专业上)的安排。”沈捷说。
    然而,在作博士论文时,“不服输”的张益唐还是选择了被称作代数几何领域最难攻破的“雅克比猜想”。
    最终,他做出一个“结果”来,但“并未发表”。沈捷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里,张益唐最终拿到了普渡大学的博士学位,但博士论文“因为自己不满意而没有发表”。
    那年是1992年,是沈捷眼中张益唐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找工作四处碰壁,就因为没做出短期的好成果来”。
    沈捷记得,张益唐毕业以后,把全部家当放到房车里,便开着车去多个大学一边求职,一边“讲这个结果(指雅克比猜想的成果)”。其中一段时间,张益唐还来到沈捷当时任教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他住我这边的那段时间,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追求‘完美’的性子,有一位教授评价他做出的是雅克比猜想证明中最好的一个,但因为其中一个细节未完全搞清楚,就被他看作是‘一般的成果’,死活不愿意发表。”
    当时,包括王小东、沈捷在内的同班同学还知道的一件事是,曾任他们数学系主任的著名数学家丁石孙“非常看重张益唐”,并“力邀他回北大”,但张最终还是没回来。
    沈捷后来了解,“有人说他是要面子,我觉得他是不甘心,自己觉得没做成一些成绩就回国,太不甘心。”   
    他并非陈景润式“性格孤僻”的数学家,沈捷告诉记者:“他尽管有一点自负,毕竟很聪明,但是他待人很亲和。在我看来,他除了太痴迷于数字,其他和我们都一样。”
    事实上,在今年5月1日,新罕布什尔大学就在其官网登出了张益唐要发表孪生素数这一成果的消息,上面写着:经过多天数学界的持续关注,张益唐更愿意回到他此前“不为人所注意”的状态。
    “我其实是个害羞的人。”张益唐说。
  
发表于 2013-8-17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虽可因人而异,事实岂容歪曲?
已有业余数学爱好者Zhang Tianshu早于张益唐的证明,在国际数学学术研究杂志Advances i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发表这文章的时间是2013年1月。并在他的另一篇证明Polignac';s 猜想的文章中,再次肯定了这一证明,这后一篇文章发表在国际数学学术研究杂志Global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上,这些文章都是被收录在“The Mathematical Reviews"; "MathSciNet"; "Zentralblatt Math" and "EBSCO databases" 中,有据可查,不可湮灭。而张的文章直到现在都未见发表,却闹得惊天动地。还有就是,张证明了差7000万以下的孪生素数,而这个业余爱好者却是完全证明了差从2到无限。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就因为张穿上了一层外衣而带有异味?
在此回复,仅供读者参考。
发表于 2013-8-17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中华单位论》早在2000年就证明了!!!!!!!!!!!!!!!!!!!!!!!!
发表于 2013-8-18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在<要素素数论>中有比张益唐更好的结果
发表于 2013-8-19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下面引用由webmaster2013/08/15 00:28pm 发表的内容:
在张益唐的论文中,他给出的结果是,存在无数对相邻素数,它们的差相差不过7000万。但这只是一个估计,并非张益唐的方法能得到的最好结果。在论文出炉后,一些数学家吃透了新方法,开始试着改进这个常数。
张益唐的论文在5月14号面世,两个星期后的5月28号,这个常数下降到了6000万。
仅仅过了两天的5月31号,下降到了4200万。
又过了三天的6月2号,则是1300万。
次日,500万。
6月5号,40万,连原来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截止6月14日,剩下的只有区区的25万。
而这些进展,都是得益于张益唐开创的新方法。
    从 25 万下降到 2,还有很长的路。
发表于 2013-8-19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说谁是谁就是不是也是;
不说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横批:数论要听裁判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0-13 08:5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