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需要数学史?”和“谁需要数学史!”表明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前者意味开放的探讨,后者意味既定的否定看法。归根结底,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其实反映了不同的“数学观”,在第四节我们要回到这一点。暂时,让我们开门见山,胪列一些运用数学史于数学教学的理由和方法。这些观点散见诸为数不算太少的中西文章,恕我不一一列明出处了。以下的总结,取材自 J.Fauvel 的文章“Using Histor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刊于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Vol.11,No.2,1991,3 - 6 页),我试把内容整理为以下几点。
(37)从历史看函数概念的发展,由静态(表值)至动态(几何化)再至计算(代数化)然后回复至静态(射)的“螺旋式”发展,颇有返璞归真的味道。(见 M.K.Siu,Concept of Function:Its History and Teaching,Revised Version,HKU Research Report HKUM-91-10,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