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2-21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显身手核结构
在芝加哥大学,玛丽亚的身份是“志愿副教授(voluntary associate professor)”,不久提升为“志愿教授(voluntary professor)”,依然是没有薪水的工作。不过,这次不一样了,玛丽亚对此毫不在意,因为她在这里不仅没人歧视她,每个人都仰慕她,每个人都了解她的水平。
玛丽亚也成为系委员会成员,参与教职招聘、招生、学生培养等重要事务。芝加哥大学研究生考试的高难度闻名全美,这个基调就有玛丽亚的功劳,她曾说,“这里只对未来的海森堡感兴趣!”她参与后的第一届考试的学生中,出了 4 个诺贝尔奖得主,13 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芝加哥大学原子核研究所每周都有学术报告会,报告会只有一个规则,“不要打断别人的打断”,颇有哥廷根遗风。玛丽亚知道她来对了地方。
玛丽亚在讲台上更加富有激情,再加上学生素质也高,讲起课来更放飞自我。玛丽亚是重度烟民,她一手拿香烟,一手拿粉笔,一边喷云吐雾,一边阐述深邃的物理,讲至忘情处,粉笔当烟叼嘴里,香烟当粉笔烫黑板。同时期的大洋彼岸,有一首民歌广为流传,“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或许最能体现玛丽亚当时的心情。
这时,她又遇到新的工作机会。她当年在霍普金斯的一个学生现在成了阿贡国家实验室理论部主任,邀请她来做全职教授。玛丽亚舍不得芝加哥大学的工作,尽管是个不发工资的工作,她只同意在阿贡做兼职教授。阿贡国家实验室同意了,并奉上不菲的薪水。
玛丽亚·迈耶与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同事们
玛丽亚在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的重要课题方向是元素起源的宇宙学模型。玛丽亚整理有关数据时,注意到高丰度同位素的核子数有规律性,核子数为 2、8、20、28、50、82、126 的原子核特别稳定,这些数字被称为幻数(magic number)。玛丽亚判断,幻数是破解原子核结构的重要线索。其他人也发现了这个规律,但没想到这会与原子核结构有关系。
玛丽亚继续搜集原子核的相关实验数据,数据越多,越显示出原子核具有与原子类似的对称性。玛丽亚类比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提出原子核也具有壳层结构。惰性气体原子特别稳定,很难与其他原子发生反应,她认为这是因为电子把各壳层都填满了,很难再得到或失去电子。
与原子中的电子类似,原子核里从量子力学解出各能级,叫作壳层;质子和中子填在各壳层内,有些同位素各壳层都填满了,类似惰性气体原子,这便是稳定的同位素。事实上,这种观念并不是全新的,以前就有人提出过,但最终放弃,因为物理上讲不通。
电子形成壳层结构靠的是长程静电作用力,而核子之间的作用力是短程力。玛丽亚要给出量子力学解释。
玛丽亚白天工作一天,晚上回家,不仅不觉得累,还很兴奋。她不再问孩子一天的生活和学习,而是点上烟,滔滔不绝地与乔谈这一天的新思考,乔也给出自己的想法。乔虽然是化学家,但玛丽亚的问题与化学中的价电子颇有类似之处,经常能给出富有启发性的意见。
在芝加哥大学,只有一位物理学家支持她的想法,他就是费米。玛丽亚便经常与费米进行讨论。
有一天,费米和玛丽亚在办公室又在讨论原子核的壳层结构问题。这时,有人过来叫费米去接电话。费米起身,走到门口,回身问道:“你有没有考虑自旋-轨道耦合?”然后匆匆去接电话了。十分钟后,费米接完电话回来,发现玛丽亚像着了魔一样,哇哇地像连珠炮说个不停,声音尖锐地让费米脑仁疼。费米说,“明天,你心情平静了,再解释给我听吧。”然后,微笑着离开了办公室。
费米一句话让玛丽亚把自己所有思考练成一个整体——问题解决了。
玛丽亚的理论里,原子核就像一个舞池,质子和中子是舞者,两两一组跳华尔兹,舞者自身在旋转,一对舞者共同在舞池内绕舞池中心转大圈。舞池内会有多层大圈,这就是壳层。
原子核壳层模型
恩里科·费米与玛丽亚·迈耶
玛丽亚的模型成功计算出了所有幻数。下一步就是写论文了,这时,玛丽亚又犯了拖延症,就像她当年拖延学位论文一样。
很快,有消息传来,德国三位物理学家想出了类似的理论。玛丽亚依然不着急。乔对这个行为觉得不可理喻,连玛丽亚在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同事也觉得无法理解。这就是玛丽亚,谦逊、厌恶竞争,从不认为打败别人有什么价值。
玛丽亚能忍,乔忍不了了。一天,乔把笔塞到玛丽亚手里,命令她,写!玛丽亚写完之后,让费米一起署名,她知道,如果没有费米的点拨,就没有这篇论文。费米却拒绝了,说:“这是你的理论,我就不署名了。”玛丽亚知道,这是费米在提携自己,如果论文上有费米的大名,自己的贡献就会被低估。
德国海德堡大学延森纪念碑。约翰内斯·汉斯·丹尼尔·延森(Johannes Hans Daniel Jensen,1907 年 6 月 25 日- 1973 年 2 月 11 日),德国物理学家,因原子核壳层理论而获得 1963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终,德国科学家延森等人的工作先发表,与玛丽亚的工作几乎完全一样。玛丽亚最初还是略微感到失望,很快就转念一想,两个人独自得到一样的理论,说明这个理论更可能是正确的,更容易能说服别人接受这个理论。想到此,她就释然了。
玛丽亚和延森没有去争优先权,反而惺惺相惜。延森给玛丽亚的信中说:“你说服了费米,我说服了海森堡。夫复何求?”玛丽亚和延森后来成为亲密的朋友和合作者,甚至传出桃色绯闻。可见,当年的万人迷依然魅力不减。
1955 年,二人共同署名的《原子核壳层结构基本理论》(Elementary Theory of Nuclear Shell Structure)出版,牢固树立了二人是核壳层结构理论创建者的地位,这对延森的两位合作者有失公允。
1954 年,芝加哥大学原子核研究所的灵魂人物费米去世,研究所随之分崩离析,科学家们相继离开了芝加哥大学。1959 年,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向迈耶夫妇发出聘任邀约。芝加哥大学知道后,立即做出决定,聘任玛丽亚为正式教授,但被婉拒。迈耶夫妇决定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任职,1960 年玛丽亚终于成为拿全薪的正式教授,这一天距离她博士毕业已经 30 年了!
玛丽亚来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没多久得了中风,左臂瘫痪了,此后,她的健康再没有恢复。不过,她并没有因此中断心爱的教学和科研事业。
1963 年,玛丽亚与延森和她在哥廷根的老师维格纳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继居里夫人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女性。
1963 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玛丽亚·迈耶与瑞典国王
1966 年,玛丽亚发表了平生最后一篇论文。1972 年 2 月 20 日,玛丽亚·格佩特-迈耶因心脏病去世,享年 66 岁。
结语
玛丽亚·格佩特-迈耶生在学术世家,长在科学圣地,由于时代的原因,她却 30 年不能在学术机构有个正式的职位,令人唏嘘。
玛丽亚曾经说,女性想做科学家,必须嫁一个科学家丈夫。而乔追求玛丽亚的时候,说支持她成为科学家,他做到了。玛丽亚的军功章有乔的一半。
玛丽亚职业生涯中,受到种种歧视和阻碍,也得到正直的科学家,如尤里、费米等顶尖学者的鼎力支持。但是,女性科学之路要畅通无阻,不能只指望好人出手相助,更重要的是社会制度的改革和文化氛围的建设。研究早已表明,在自然科学中获得成功,和性别根本没什么关系,性别差距完全在于文化。全社会应对科学职业的性别差异有更科学的认识,塑造更科学的社会文化,以利于更多女性走上科学之路。
继玛丽亚·迈耶之后,2018 年和 2020 年才迎来第三(唐娜·斯特里克兰)和第四位(安德烈娅·盖兹)诺贝尔物理奖女性得主,期待未来有更多杰出女科学家涌现。
参考资料
[1] Maria Goeppert Mayer: Physicist (Women in Science) by Joseph Ferry
[2] Nobel Prize Women in Science: Their Lives, Struggles, and Momentous Discoveries: Second Edition by Sharon Bertsch McGrayne
[3] 梅镇岳,迈耶夫人,物理,1984 Vol. 13 (8): 507-510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