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回复: 0

张益唐:只是在做我喜欢的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5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益唐:只是在做我喜欢的事

原创  原浩野  原浩野  2025 年 06 月 30 日 09:55  北京

人们对一个人的最深刻的印象,往往是这个人的高光时刻。

只是大多数人,会将生命的所有灵光都沉寂于衣食住行的碌碌不已的琐碎生活中,遗忘了自己。

一,早年对数学的兴趣

张益唐,1955 年出生在上海川沙县,父母均是浙江人。

张益唐从小由当工人的外公和不识字的外婆抚养,有位相差十一岁的妹妹张盈唐,因为母亲姓唐,兄妹名字均以"唐"字结尾。

外婆是文盲,出身于工人家庭;外公识字也不多。

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都在北京工作。

父亲张以进由于政治原因曾被留党察看二十余年,所以张益唐被托给在上海的外婆抚养,外婆也一直是他多年来最想念的亲人。

他父亲曾在清华大学任教 20 余年,后来在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从事科研,后来多次带他到过清华大学。母亲是在政府工作的秘书。

张益唐从小就有很强的好奇心,尤其爱看《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其中的第 8 册“数学卷”是他的数学启蒙读物。

从那时起,他就打算将钻研数论作为自己今后的追求目标。

他几十年后仍然清楚地记得此书对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和几何作图三大难题等数学名题的描述。

但是他记得书上并没有提到他后来研究的孪生素数猜想。

张益唐 4 岁时就已经开始阅读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上小学前(四五岁时),他最喜欢地理,而且那时就能背出大多数国家的首都名。

约在 9 岁时,他独自发现了勾股定理。(他回忆自己当时不超过三年级。)

读小学时,他就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和其他同龄人很不一样,甚至还曾担心自己是不是有点问题。

张益唐和别的小孩子一样喜欢玩,但张益唐特别喜欢一个人玩,还喜欢找书看。

他读小学期间,把舅舅和姨妈留下的初中教科书全部看遍了。(舅舅和姨妈都是初中毕业。)

身边很多大人都觉得他是一个奇怪的小孩,而且性格内向;

他自己也知道其他的大人是怎么看他的。

父亲注意到他的记性特别好,还偷偷测试了他的记忆力,结果被张益唐一字不差的故事复述能力震惊到了,还告诉张益唐的外婆说:“这个小孩将来不得了,是不是能够培养下?!”

1968 年,父母将 13 岁的他接回北京。

张益唐在清华附中读了 1 年多初中,他的好记性让语文老师对他印象十分深刻。

初中在读期间,他的父母先后被下放到农村。

不久后,他随母亲前往江西,从事体力劳动。他的数学学习不得不中断。

1973 年,他看到了陈景润对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1+2)情形”给出的证明(见陈氏定理)。

虽然完全不清楚技术细节,但当时的他自认为弄懂了大致的证明思路,满足了好奇心。

张益唐觉得自己在上大学之前兴趣广泛,所以看的书也很杂,知识凌乱而不够系统。

数学不是他唯一感兴趣的科目,但不知道为什么,他对数学的兴趣一直是最强烈的。

对数学的兴趣后来成功支撑他走到了人生的高峰。

二,数学志向发轫于贫弱之时

张益唐于 1978-1982 年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读本科,又于 1982-1985 年间在北京大学继续修读硕士,师从潘承彪。

在北大求学期间,张益唐本来是有机会应数学家丘成桐的推荐去跟数论学家哈若德·斯塔克学习数论的,不过数学家丁石孙建议他选择代数几何作为方向。

他接触过代数几何,觉得不感兴趣,但还是答应了丁石孙。

事后他发现这个决定令自己很后悔,他日后研究高级数论问题的能力都要靠自己抽时间自学自练。

后来,普渡大学的代数几何学家莫宗坚访问北大,招收张益唐做自己的博士生。

1985 年 6 月 21 日,张益唐搭乘飞机前往美国,入读普渡大学。张益唐选择在校外与他人一起租房,后来还从合租的香港留学生身上学习厨艺。

张益唐习惯独来独往,最爱泡在图书馆和独自散步。

1988 年,张益唐曾回中国一趟,并有在毕业后回国工作的考虑。

1991 年年底,张益唐以研究雅可比猜想的论文《雅可比猜想与域扩张的阶》("The Jacobian Conjecture And The Degree Of Field Extension")取得博士学位。

张益唐提交毕业论文时已是他读博士的第 6 年半,虽说中间因为一些众说纷纭的原因拖了很久,但最终还是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答辩。(一般博士生最多能在普渡大学待上7年。)

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张益唐很少发表成果,他希望博士毕业以后离开研究代数几何的圈子,回头去研究数论。

莫宗坚得知后并不高兴。

后来两人产生了不愉快,张益唐在博士毕业后也未获得莫宗坚的工作推荐信。


莫宗坚在张益唐成名后曾发文希望澄清此事,认为没写推荐信是因为自己不知道给张益唐推荐现成的工作是不是合适的选择,而且认为写工作推荐信的做法在当时已经开始不太流行了。

莫宗坚认为张益唐自由自在的个性不会适合学术圈的人才评价体制,还表示在承受磨难之后一鸣惊人也许真的就是张益唐的宿命

("Maybe it was his destiny to endure and turn out to be great.")。

张益唐说莫宗坚对自己并没有说得那么好,而且对莫挂在嘴边的牢骚话至今不能释怀。张益唐表示自己在普渡大学的经历不堪回首,不愿多提。

刚博士毕业时,张益唐在数学圈内又碰上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

曾有朋友向他建议转行从事金融或计算机行业,但他不太愿意。

博士毕业后的许多年里,张益唐在美国四处漂泊,没有从事过比较好的工作,只能借住在朋友家。

有时甚至只能住在朋友家的地下室。

张益唐比较好强,找工作和做学问都习惯了靠自己,他担任过中餐外卖员,也到汽车旅馆打过零工。

同时,他仍然专心于研究数学,并未寻找正职工作。

唐朴祁和葛力明等同在美国生活的数位北京大学校友通过一些偶然渠道得知了张益唐的情况后,先后出手帮助过他。

先是一位北大校友开的快餐连锁店赛百味(Subway)邀请他任会计。

这样可以让他在工作中发挥记忆力和计算能力方面的特长,并抽出时间研究数学,而且也不会担心他因为自尊心问题而拒绝接受帮助。

1999 年,张益唐与其北大校友唐朴祁合作发表一项互联网专利。这项专利涉及一个实用性很广的计算机难题,但张益唐只用了 3 周的时间就将其搞定,这令唐朴祁对其刮目相看。

唐朴祁向在新罕布什尔大学任教的学弟葛力明介绍张益唐。

经葛力明推荐,张益唐先成为新罕布什尔大学数学系与统计学系编制外的助教(1999 年获聘),后担任讲师,执教微积分、代数、初等数论等课程。

大学讲师虽然只是很低的职位,但是这是他回归学术圈的开始,他有了关注新进展、了解同行思想和下载学术论文的便捷渠道。

在一般人看来,张益唐在大学任教,年近 60 还只是个讲师,没有子女,经济不宽裕,无疑是个学了很多无用知识的人生失败者。

张益唐认为自己享受的是逐渐发现的过程,不是一个结果。

张益唐:“几十年前有一句话,好像说人的生命、追求、价值不是取决于你取得的东西,而是在你的追求中。

德国剧作家莱辛说:‘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

爱因斯坦就喜欢引用他的话。即使我没有成功,也不会觉得太遗憾。

我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还是觉得很有价值的...

有人问我如果你出不来,是不是觉得一生就毁掉了?

我觉得没什么,我活得好好的。”


三,大器晚成,成名时刻

2005 年,Goldston 、Pintz 和 Yildirim 发表论文《质数组 (第 I 部分)》("Primes in Tuples I")改进了保罗·埃尔德什早年提出的一个粗略结论,并发展出了后以他们三人姓氏首字母命名的 GPY 筛法。

他们发现要想进一步把无穷对质数对的间隔大小限制在一个有限范围以内,仍有一个技术障碍难以跨越,被他们称为“平方壁垒”。

至少要跨越这一步,才能使人们在孪生素数猜想的研究中取得历史上第一次关键性突破。

虽离最终迈出历史性的一大步看似只有“一根头发丝”一样的距离,但他们仍然无计可施。(这也是后来张益唐的关键性贡献被媒体称为“发丝步”的由来。)

受这篇论文启发,张益唐开始关注“孪生素数猜想”。

在孪生素数问题的整个证明过程中有一个难以突破的障碍:要使误差项控制在四分之一内。

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在 2008 年特地为此召集了一批顶尖的数学专家开会讨论。

历经一周的时间得出的结论是用目前的办法不能够解决。

张益唐因为当时不知道有这个事情,也没有资格参加这次会议,进而也就不知道其他数学家都暂时知难而退了,后来反复冲击这个猜想时也就没有过多的心理顾虑。

张益唐说:“回想起来,内心没有障碍可能反而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我当时多少是有一点自信的。我只是在做我喜欢的事。

一个人做一件事如果总是在患得患失的话,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做。”


另外,张益唐认为自己花大力气思考孪生素数猜想的时间并没有很多年,谈不上十年只磨一剑。

张益唐后来受邀去音乐家朋友齐光/齐雅格(Jacob Chi)的家中教他儿子微积分。

张益唐在齐光的后院中边抽烟边散步,顺便看有没有鹿出现。

这时,他突然想到了能够撬动孪生素数猜想的灵感。

关于灵感的闪现,张益唐后来在采访中表示没有必要将其神化,因为好的灵感离不开长期思考的积淀。

之后的几个月,他将灵感发展成论文,并反复检查和验算。

2013 年 4 月 17 日,张益唐向知名杂志《数学年刊》投稿,宣布在孪生素数猜想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5 月 21 日,论文正式发表。

由于其发现的重要性,《自然》、《科学美国人》、《印度教徒报》、《纽约时报》、《卫报》[8]和《量子杂志》等主流媒体很快报道了张益唐的事迹。

成名后,他被破格晋升为新罕布什尔大学数学系系正教授,获得终身教职。

张益唐暂时放下孪生素数猜想研究,转而继续研究其它难题。

张益唐说自己喜欢做有较强创造性的研究,而对逐步优化某个具体数值结果的纯技巧运用性工作没兴趣。

数学家陶哲轩用“突破性工作”来形容张益唐的成就。

张益唐说:“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对于自己大器晚成一事,他说自己很“淡定”,还用杜甫的诗句“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来形容自己的心境。

喜欢热闹的妻子孙雅玲对成为名人以后,到处抛头露面的生活感到很新鲜,张益唐则不是那么适应。

张益唐忙得连以前每年固定会给好友发送的生日祝福都停了。

张益唐不喜欢到处奔波和应酬,妻子则欢迎有人邀请张益唐去演讲。

张益唐婉拒的邀请,常会被妻子又重新答应下来。

张益唐以前专心在学校研究数学的时候,主要是妻子操持家务,他对妻子非常信任和感激。

对于妻子安排他去参加的各种活动,张益唐并不总是乐意前往,虽然他会提高语调表达自己的抗议,但最后还是会选择照妻子的吩咐去做。

张益唐的妻子是餐厅服务员,他们是在纽约长岛中式餐厅经朋友介绍认识的。

当时张益唐去纽约是为了拜访某位朋友,和妻子第一次见面那天还喝了很多的酒。

妻子第一次见到张益唐时,还觉得他的面相有些显老。

妻子喜欢跳舞、聊天和旅游,与张益唐安静的性格很不一样。

至于张益唐是怎么和妻子找到话题聊起来的,连他的朋友们也想不明白。

张益唐成名后曾对妻子说:“我承诺过,当时我们结婚时,我跟你说过,我能给你很多东西。

当时我给不了你多少。

现在,你想要什么?”

("I promised you, when we getting marry, I told you that I will give you a lot.

At that time, I can't give you much.

Now, what do you want?")

四,尾声

张益唐很羡慕十三四岁就有机会上大学的“神童”,因为自己小时候也是既聪明又好学,但是当时能接触高层次知识的渠道很少。

张益唐希望有天分的孩子都能被发现,受到鼓励和指导;他也希望在中国现存的考试为主的教育体制中保持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和兴趣。

他注意到中国留学生不喜欢向老师提问,他认为这是很不好的现象。

张益唐说:“也许就是因为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敢于怀疑的创造力。

我们对学生质疑精神的鼓励还是太少。

或许中国是迫切需要更多南方科技大学这样能让学生自由创造的大学。

同时从小学起就应当注重对小孩创造力的保护。”

他建议真正有数学天赋,并有志研究数学的孩子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

但他也承认这牵涉到教育体制和升学压力,不是轻易就改得过来的。

原浩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7-6 15:30 , Processed in 0.0855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