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回复: 0

杨振宁: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觉得不如外国人这个心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29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振宁: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觉得不如外国人这个心理

专访  杨振宁先生  丁一  2025 年 08 月 25 日 08:00  山东

旁白: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曾在美国留学,是中国第一名念数论研究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回国后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教授和系主任长达二十年之久。幼年时的杨振宁曾在清华园内度过了八年的美好时光。1945 年,杨振宁获取了留美公费,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1950 年,二十八岁的杨振宁在普林斯顿结婚,夫人杜致礼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长女。两个人携手度过了五十三年的人生风雨,直到杜致礼在 2003 年因病去世。)

主持人:杨先生,您说过您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一个看法,不如人的看法。很多年前您就开始这么说。但是我们很想知道,您是面对中国人讲的一种客气话呢,还是真心的就这样认为。(注:该专访时间为 2005 年,杨振宁先生八十三岁。)

杨振宁:我当然是真心这样觉得,不过我想比你刚才所讲的还要有更深一层的考虑。你如果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文献,你就会了解到,20 世纪初中国的科学是多么落后。那个时候中国念过初等微积分的人,恐怕不到十个人。所以你可以想象到 20 世纪初,在那样落后的情形之下,一些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有多么大的自卑感。1957 年李政道跟我得到诺贝尔奖,为什么当时全世界的华人都非常高兴呢?我想了一下这个,所以就讲了刚才你所讲的那一句话,是我认为我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觉得不如外国人这个心理。

旁白:1964 年,也就是获得诺贝尔奖七年之后,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及全家人加入了美国籍。这对在中国长大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杨振宁来说,是一次很重要的改变。)

主持人:杨先生的经历有很多谜,那当初为什么加入美国籍呢?

杨振宁:在我以前的一些中国的学者去美国、欧洲、日本留学的,绝大部分的人都回来了,所以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当时的目的跟以前的中国留学生一样,就是去那儿学成归国,然后很可能就是在大学教书,再训练一批下一代的学术工作者。可是我到美国去念书,得了博士学位以后,还在做一两年的博士后的时候,就发生了朝鲜战争。于是杜鲁门总统就下了一个命令,说是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得了理工的博士学位,不可以回中国。所以就在这个情形之下,我留在美国了。

主持人: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杨振宁:是的,这个话讲得很好。拿到了绿卡以后呢,我并不希望立刻就变成美国人。我的文章上曾经讲过,我想全世界的人要想换一个国籍都是非常触及灵魂的一个决定,尤其是对于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对于离乡背井,到另外一个国家去居住,这个观念在中国从来是没有的,而且我父亲、母亲对于这件事情,我下意识地就知道是不会赞成的,所以一直到 1964 年,我才入了美国籍。为什么要入美国籍呢?

主持人:什么诱使你做这个决定?

杨振宁:我想最重要的一个道理,因为学术的工作的关系,要去各个地方旅行,我当时拿的是中华民国的护照,拿中华民国的护照非常麻烦,所以我想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在 60 年代入了美国籍。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旅行的方便。

主持人:您的书中就好像谈到了您父亲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

杨振宁:对的,我父亲不赞成这件事情是我灵魂深处知道的,所以这个对于我当然有极大的影响,所以我入了美国籍以后,好几年没有告诉他这件事情。这个里头我想是一个感情上的冲突,很重要的我的人生的经验里头的一部分。

旁白:加入美国籍的杨振宁始终无法忘记自己的祖国。1971 年,杨振宁回到了阔别二十六年的祖国进行访问。当时中美关系尚未完全解冻,作为第一个回国的华裔知名学者,杨振宁为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起到了极大作用,并且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赞誉。)

主持人:1971 年你离开中国二十六年了,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回国?

杨振宁:为什么我那么着急回来呢?我想我是比较知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回来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国际的变化是千变万化,很容易一个打开的门又关起来了,所以我就赶快回来了。

主持人:但是当时您已经离开中国那么多年了,跟中国没有亲眼见,您不担心吗?

杨振宁:1971 年我想要回中国的时候,很多在美国的朋友,中国人、非中国人,都跟我说你这回去非常危险,中国可能把你扣住。我说不会,因为在 1957 年、1960 年、1962 年、1964 年我跟我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在日内瓦、在香港团聚过好几次。通过这些团聚,我当然对于新中国有一些认识。

主持人:顺利吗?

杨振宁:还顺利。当然先是我写信给我父亲说我想回来,我父亲写了一个报告给国务院,那么后来打了一个电报给我,说是中国欢迎你来。那次我想也是我人生,现在八十多年的经历里头,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旁白:就在这次回国的过程中,杨振宁亲自证实了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确实是中国人独立完成,而且,这项伟大工程的带头人正是自己的好朋友邓稼先,得到这一确切消息时,杨振宁竟一时泪流满面,激动不已。)

主持人:你当时离席了,你去了洗手间。

杨振宁:是。

主持人:为什么那么在意这个问题?

杨振宁:我想我父亲那一代的知识分子,跟我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于当初中国的落后,当初中国被人歧视,有了今天的年轻人所没有的感受,在这个情形之下,了解到中国人也可以自己制造出来最尖端的世界重要的武器,这是灵魂深处的一个震荡。所以确实不错,当我知道邓稼先的回答以后,我感情上的冲动不是当时能够自己控制住的。

主持人:但是从杨先生的角度来说,杨先生的哭,也让人推测,是不是您心里难过,因为您也是做这一行的,而原子弹您没有参与。

杨振宁:我后来曾经问过我自己这个问题,那天感情那么震荡,是因为民族的骄傲的感情,还是因为邓稼先是我的朋友而我特别震荡。我想这两个都有,我想非常复杂的真正触及灵魂的一些感受,很少是单纯的,正因为好几个东西纠缠在一起,所以才有更深的感受。

回到美国去以后,我在美国很多的大学做了一些演讲,第一个演讲是在 1971 年 9 月,在 Stony Brook(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就是我所在的学校,那一天完全爆满,因为当时美国对于中国是非常发生兴趣而又没有知识。那个演讲也是我一生里头感情非常丰富的一个演讲。我还记得在演讲里头,我说我在北京,住在北京饭店,住了一个礼拜,当时北京饭店很旧,是一个很大的房子,可是墙上空空如也,只挂了一副对联,这一副对联我天天看,(看了)一个礼拜,有了很深的印象。对联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所以我在石溪的演讲,就是以这副对联为最后的结束。有一些中国同学办了一个小报纸,叫作《石溪通讯》。他们把这两句话变成大标题。去年,有一位我不认识的、当时在石溪的中国同学,保存了这个,他把这个装在一个镜框里头送给我,现在挂在清华我的办公室的墙上。

在七十一岁的一篇追忆邓稼先的文章中,杨先生写下了这段经历:

1971 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二十二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于 1964 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刊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此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 1948 年 3 月去了中国的寒春 [注:原名 Joan Hinton ,是图灵奖和诺贝尔奖得主 Geoffrey Hinton 的堂姐] 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寒春曾于 40 年代初在洛斯阿拉莫斯武器实验室做费米(1901-1954)的助手,参加了美国原子弹的制造,那时她是年轻的研究生。]

1971 年 8 月在北京我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说“在外地工作”。我就没有再问。但我曾问他,是不是寒春曾参加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1971 年 8 月 16 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 1959 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此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理仪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的自豪?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丁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8-30 10:23 , Processed in 0.07996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