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回复: 0

2025 年科学探索奖,中科大和北大各自领先;有人 40 岁前默默无闻,最小的为“92”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29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5 年科学探索奖,中科大和北大各自领先;有人 40 岁前默默无闻,最小的为“92”后

原创  科技大满贯  科技大满贯  2025 年 08 月 26 日 08:41  四川

8 月 25 日上午,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由腾讯公司发起成立)出资设立的“科学探索奖”(XPLORER PRIZE)正式公布了 2025 年各奖项的获奖人。本次奖项分别授予了数学物理领域(5 人)、化学新材料领域(5 人)、天文和地学领域(5 人)、生命科学领域(5 人)、医学科学领域( 5人)、信息电子领域(6 人)、能源环境领域(5 人)、先进制造领域(4 人)、交通建筑领域(4 人)和前沿交叉领域(6 人)共 10 个大领域。本次共有 50 位优秀的青年学者获奖,其中年龄最大的 48 岁(1976 年生,申报时),有 2 人,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赵瑾(女)和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陈雪飞(女)。年龄最小的 32 岁(1992 年生,申报时),也有 2 人,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毛亚飞和清华大学的吴嘉敏。

若以本次获奖人员的工作单位来统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再次迎来“爆发”,获奖人数最多,有 5 人;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各有 4 人,并列第 2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各有 3 人,并列第 3 ;西湖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动物所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含深圳校区)各有 2 人,并列第 4 。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各有 1 人。本次 2 人以上的获奖单位就是 TOP2 高校+华东五校+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中科院下属院所代表的动物研究所的格局。

另外,本次还统计了获奖人员的本科毕业学校,除了没有 2 位没有查到相关信息外,本次统计了 48 位获奖人的本科毕业学校。其中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最多,有 5 位;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各有 4 位,并列第 2 ;后面就是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 6 所高校有 2 名本科毕业校友;其余的高校各有 1 位,这其中就有齐鲁工业大学(原山东轻工业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和南华大学等非传统强校。



下面我们再来说一下本次我比较关注领域的获奖人,虽然本次名义上数学物理学领域有 5 位获奖人,但实际上只有 1 位是从事数学研究的,就是四川大学的吕琦,这还是比较出乎我的预料的。因为我觉得国内还是有一些做的比较好,也没有获得过该奖的年轻数学学者的,不知道是他们本次是没有申报,还是申报了新基石等原因。化学新材料领域有 2 位,一个是南京大学的黄小强,这 2 年势头挺猛的,连发顶刊,还是 90 后,去年他刚获得了另一个奖励年轻人的百万大奖“青橙奖”;另 1 位是北京大学的杨四海,他是 2023 年才回国加入北大化院的,回国前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他曾先后获英国皇家学会的 Harrison-Meldola Memorial Prize 和 Dalton Horizon Prize 。



天文和地学领域有 1 位我们今年报道过——中科大的王慧元,详见:挑战现有模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再发 Nature ,已连续 3 周在顶刊发表重要成果。生命科学领域有去年连发了 3 篇顶刊(2 篇 Cell 和 1 篇 Nature)的西湖大学的闫浈(施一公与颜宁的弟子),详见:西湖大学今年顶刊发文量破十,闫浈发表今年第 3 篇顶刊。医学科学领域有 2 位申报单位一样,都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林贤丰和周青);另外再单独提一下复旦大学的舒易来,他和合作者进行了世界上首个获得疗效的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被誉为“听觉医学领域里程碑式的工作”,相关成果发表在《柳叶刀》上,该成果也让舒易来获得了国际耳鼻喉科研究协会(ARO)2025 年度的“临床科学创新奖”,详见:中国学者包揽 ARO“基础科学开拓者奖”和“临床科学创新奖”两项国际大奖。



信息电子领域有多达 6 位获奖人(应该跟 AI 很火有关),其中 1 位是我们此前专门报道过的李炜,去年他接连完成了长春光机所成立以来的首篇一单位 Nature 和 Science 文章,实在难得,详见:学成归国的他,今带领长春光机所接连实现“零”的突破。另一位则是本次获奖年龄最小之一的吴嘉敏,近些年他与其博导戴琼海、以及方璐合作已在 CNS 正刊以及 Nature 大子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了,相当高产;他也早在 2022 年便获得了“青橙奖”。由于时间有限,后面几个领域的获奖人就不单独介绍了。



最后我再回头提一下,本次数学物理领域的获奖人王文涛,为啥呢,因为他的科研经历还是很激励人的。今年已 45 岁的他,可以说在 40 岁以前,夸张的说是“默默无闻”的。他在上海光机所读博期间,就因为没有满足要求的科研产出而“延毕”了近 2 年。延期毕业并留所工作的他,由于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项目难度大,研究迟迟没有大的进展,不仅课题组的人纷纷离职,而且长达 3 年时间也没有“新鲜血液”愿意加入这个新人所带领的研究组;没有突出科研成果的他自然申请不上各种“帽子”,这也让他一度想放弃该研究。最终在所领导的坚持与鼓励下,王文涛又继续投入到该研究中。终于在 2019 年底,团队首先在国际上通过激光加速器驱动产生台式化自由电子激光,率先完成了台式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原理的实验验证;2021 年,基于该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顶刊《Nature》上,同期的顶刊《Nature》和《Science》相继对该研究发表了专栏文章,高度评价该研究,该研究也在领域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蛰伏十年之后,王文涛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让大家所熟知……



今年是“科学探索奖”自 2019 年首次颁发以来的第七次颁发了,该奖是由著名企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也算是国内目前金额最高的专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项目之一。目前该奖要求申报者的年龄,男性在 45 周岁及以下、女性在 48 周岁及以下(本次在各领域新设置 1 个"新星名额",年龄要求为男性 35 岁及以下、女性 38 岁及以下);奖项主要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要求申报者是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国籍不限;候选人通过专家提名和自由申报两个渠道产生。

该奖每年遴选不超过 50 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在 5 年内将获得总计 300 万元人民币奖金,而且可以自由支配,这应该还是相当“诱人”的。包括今年的 50 位获奖者在内,已有 347 位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得过该奖,其中不少人在获得该奖后,成为了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的院士,而更多人已成为了院士候选人。该奖设立的初衷是“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让那些有潜力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可以“潜心”的进行科学研究,敢于“冒险”去探索那些不确定性很大的未知的领域。应该说从这一点上来讲不管是科学探索奖还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确实对我国的科研资助体系进行了重要的补充,有利于科学家勇于去挑战那些“0”到“1”或者“圣杯”级的课题,这还是值得称赞和推广的!最后下面附本次的完整统计表!



参考链接: https://www.xplorerprize.org/#/awardees

科技大满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8-30 07:06 , Processed in 0.0814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