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回复: 0

何旭华:从奥赛金牌到数学前沿的“对称性”探索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30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旭华:从奥赛金牌到数学前沿的“对称性”探索者

人物:何旭华



2018 年 8 月,里约热内卢国际数学家大会的讲台上,时年 39 岁的何旭华面对全球顶尖学者,从容展开题为《仿射 Deligne-Lusztig 簇的若干结果》的报告。这一刻,距离他在重庆十八中教室解出第一道奥数题已过去二十余年,但眼中对数学纯粹的好奇丝毫未减。这位出生于重庆的数学家,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道精妙的数学命题——从长江畔的中学教室,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沉思长廊;从国际奥赛金牌得主,到改写现代代数几何规则的探索者。

作者/柏舟

编者/柏舟

山城少年的数学启蒙

1991 年,何旭华踏入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的教室。初中班主任李昌蓉很快注意到这个文静却眼神锐利的男孩:他在数学课上反应敏捷,常规考试已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当其他同学还在为初中代数头疼时,何旭华已主动参加校数学竞赛班,并自行购买辅导资料“加餐”。



天赋与自律的化学反应悄然发生

高二时他代表中国出征第 37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一举夺得金牌,成为北京大学数学系提前录取的天才少年;虽以数学闻名,他同时斩获全国物理、英语竞赛一等奖,甚至通过刻苦训练克服体育短板,展现了超常的自律力。这段经历印证了他的信念:“高度的自觉、自律和自我要求,是学术道路的基石”。

学术星图的坐标迁移

进入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后,何旭华并未止步于竞赛荣光。2001 年本科毕业,他远赴麻省理工学院(MIT)拜入李理论泰斗乔治·卢斯蒂格门下,五年后以《De Concini-Procesi 紧化子簇研究》论文获博士学位。



他的学术轨迹横跨三大洲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2005-2006):数学圣殿中的博士后淬炼;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2006-2008):担任西蒙斯讲师,初显独立研究能力;

香港枢纽期(2008至今):先后执教香港科技大学、中文大学,2023年加盟香港大学任讲座教授,次年当选香港数学会理事长。

这段旅程中,晨兴数学金奖(2013)和美国数学会 Chevalley 奖(2022)等荣誉接踵而至,标志着他从天才少年到国际一流学者的蜕变。

破解代数几何的“密码本”

何旭华的研究如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算术几何与表示论交叉领域的多重枷锁。他的核心突破聚焦于三类关键数学结构:

志村簇:数论与几何的桥梁。志村簇(Shimura varieties)如同数学中的多面体棱镜,将代数、数论与几何反射到统一框架中。何旭华在此领域的突破,解决了仿射 Deligne-Lusztig 簇的若干核心难题,为朗兰兹纲领这一“数学大统一理论”提供了新工具。相关成果发表于《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震动学界。

仿射 Deligne-Lusztig 簇:悬疑三十载的突破。这类簇犹如数学领域的“晶体结构”,其几何性质长期困扰学者。何旭华与合作者揭示了其同调群规律和正规性,破解了三十年未决的猜想,成为其获晨兴金奖的关键工作。

全正性理论:高维空间的秩序法则。2023 年,何旭华在“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中提出雄心计划:探索李群的全正性与 p 进群的表示论。他将利用组合、代数与几何的对称性,重新诠释现代数学基石——李理论的核心结构。这一工作延续了他对“正性”的思考:从正整数的直观概念,跃升至高维群与空间的深层秩序。



基础科学的“新基石”

2023 年初,何旭华入选首届“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成为数学领域七位获选者之一。该项目将为他提供五年 1500 万元的稳定支持,不设项目考核,只求原始创新。他的研究计划直指数学最前沿:“基于对组合、代数、几何上对称性的独特理解,探索李理论核心问题 p 进群的结构和表示论以及全正性理论,力图对表示论、算术几何及数论产生重大推进作用” 。这正是“新基石”理念的缩影——让顶尖学者自由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

数学星空的引路人

尽管攀登抽象数学的高峰,何旭华始终不忘传递火种。他常鼓励青年学子: “不要把自己困在某个领域。看远一点,花心思在不同课题上,或许能发掘更多意想不到的有趣成果!”在港中大与港大,他指导多名博士后与研究生,将卢斯蒂格导师的薪火相传。他的课堂也充满跨界想象力—— 2024 年末在四川大学的报告中,他将古代《九章算术》中的矩阵思想,与现代李群理论巧妙串联,揭示中华数学智慧如何预见千年后的代数结构。

窗外维港夜景璀璨,但他的目光始终聚焦于数学宇宙的深邃之处。从嘉陵江畔解奥数题的少年,到重构现代代数规则的探索者,他始终践行着年少时的信念:真正的数学之美,在于用简洁的对称性揭示宇宙的复杂。而对新一代学子,他仍不断传递这样的理念:“数学需要专注,但不必画地为牢——因为灵感常在学科的交叉处闪光”。这位“对称性捕手”的探索,仍在向更抽象的数学维度延伸。



老周日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8-30 07:07 , Processed in 0.08199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