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回复: 2

辐边总和公式及其在二维平面图着色中的应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4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朱明君 于 2025-9-4 07:00 编辑

辐边总和公式及其在二维平面图着色中的应用
1 引言
二维平面图的着色问题是图论中的经典难题,四色定理指出任何平面图都能用四种颜色完成着色。本文提出辐边总和公式,通过把任意二维平面图(原图)简化为单中心轮图(新图),实现着色过程的规范与简化。新图和原图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等价性确保了着色结果的可映射性,为平面图着色提供了系统方法。辐边总和数=新单中心轮辐边数=环上节点数。
2 辐边总和公式与图结构转换
2.1 辐边总和公式
在二维平面图中,除外围节点外,每个内部节点均可视为轮构型中心,且节点与边可共享,轮构型存在部分或完全叠加的可能。辐边总和公式作为纯代数公式,与传统图论欧拉公式分属不同体系,其定义如下:
基础公式:
w = 6(n - m - 1)+ (m - d)
其中, n 为节点总数(n≥4), m 为外围节点数(m ≥2), d 为第二层环节点数(d≥ 2 ), w 为辐边数( w ≥ 6 )。系数6源于最小解情况:当 n = 4 , m = d = 2 时, w = 6 ;公式中“减1”是为减去围内一个基准值,且所有顶点度数均≥1。
特殊情形下:
若 m = d ,则 w = 6(n - m - 1) = 6(n - (m + 1)) ;
若 m = d = 3 ,则 w = 6(n - 4) 。
2.2 普适公式与虚拟环构建
针对标准和非标准二维平面图,均可通过添加双层虚拟环(总节点数6,每层含3个节点)覆盖所有平面图类型,简化计算过程。由此得到普适公式:
w = 6(n - 4)
其中,k为二维平面图(原始图)的节点个数( k ≥0 ); 6为两层虚拟环的节点个数, n = k+ 6 为添加虚拟环后新图的节点总数。
双层虚拟环的作用在于包裹原图,有效处理孔洞、亏格曲面、多面体等屏蔽结构。添加虚拟环后的新图为实际存在的图,原图作为其子结构包含于新图中;去掉双层虚拟环后,原图可继承新图的着色结果,且其色数≤4。
2.3 原图与新图的结构转换
2.3.1 原图分解至新图的转换步骤
1.将原图分解,若原图围内有 N个节点就能分解出 N个变形轮构型,并记录其几何形状;
2.通过边与辐边的“皮筋伸缩”操作,将变形轮构型还原为标准轮构型;
3.选取各标准轮构型环上一节点的一侧与边的连接处断开,经边与辐边伸缩形成扇形,使中心节点呈点片状,扇形两端分别为节点端与边端;
4.将所有扇形拼接为单中心轮图:扇形一侧节点端与另一扇形一侧边端连接,所有扇形扇柄以点片叠加。
2.3.2 新图还原至原图的转换步骤
1.从新图环上标记节点分解出 n 个扇形;
2.将各扇形两端连接,还原为标准轮构型;
3.按原图变形状态通过部分或全部点边叠加,恢复原图结构,确保新图与原图结构等价。
3 单中心轮图的最优着色问题
单中心轮图的着色规则由环上节点数 n 的奇偶性决定:
当 n = 2m + 1 (奇环)时:环上节点用2种颜色交替着色 m 次,剩余1个节点用第3种颜色,中心节点用第4种颜色,总颜色数为 2 + 1 + 1 = 4 ;
当 n = 2m (偶环)时:环上节点用2种颜色交替着色 m 次,中心节点用第3种颜色,总颜色数为 2 + 1 = 3 。
4 原图与新图的功能等价性
4.1 原图到新图的功能保持
原图分解为 n 个轮构型后,若各中心节点颜色存在差异,选取占比最多的颜色作为新图中心颜色,其余轮构型通过环上对应节点颜色与中心节点颜色互换,使所有中心节点颜色统一,确保新图与原图功能等价。具体操作如下:
原图
新图轮构型1:中心节点颜色由原图的3改为1;环上原本颜色为1的节点,颜色改为3(实现中心与环上对应节点颜色互换);
新图轮构型2:中心节点颜色为1;环上节点颜色沿用原图轮构型2中环上节点的颜色;
新图轮构型3:中心节点颜色由原图的2改为1;环上原本颜色为1的节点,颜色改为2(实现中心与环上对应节点颜色互换)。
4.2 新图到原图的颜色一致性映射
新图分解为 n 个轮构型时,若中心节点颜色与原图中心颜色冲突,通过新图中心节点颜色与环上节点颜色互换,使新图中心节点颜色与原图一致,维持二者功能等价性。具体操作如下:
新图
1.原图轮构型1:
中心节点颜色:由新图的颜色1调整为3;
环上节点颜色:原本为颜色3的节点,调整为1;
核心逻辑:中心节点与环上颜色为3的节点实现颜色互换。
2.原图轮构型2:
中心节点颜色:固定为1;
环上节点颜色:直接沿用新图轮构型2中环上节点的颜色(无修改)。
3.原图轮构型3:
中心节点颜色:由新图的颜色1调整为2;
环上节点颜色:原本为颜色2的节点,调整为1;
核心逻辑:中心节点与环上颜色为2的节点实现颜色互换。
4.3 无冲突场景下的颜色直接替换机制
在原图与新图的双向转换中,当新颜色与其他节点颜色无冲突时,可跳过复杂的颜色互换步骤,直接进行颜色替换,简化着色流程。
原图转换为新图时的无冲突替换:若原图中心节点颜色为4,环上节点颜色为2、3交替,且新颜色1未使用,则直接将中心节点颜色替换为1。
新图还原为原图时的无冲突替换:若新图中心节点颜色为1,环上节点颜色为2、3交替,且目标颜色4未使用,则直接将中心节点颜色替换为4。
核心逻辑:无冲突场景下的直接替换无需调整环上节点颜色,仅通过中心节点颜色的单一修改即可实现双向转换,且不破坏图的着色规则(相邻节点颜色不同),进一步验证了新图与原图功能等价性的稳定性与高效性。
5 结论
本文提出的辐边总和公式通过虚拟环包裹与轮构型转换,将复杂二维平面图简化为单中心轮图,利用轮图的着色特性实现了四色以内的有效着色方案。研究明确了原图与新图的双向结构转换方法,验证了二者在功能上的等价性,包括颜色互换与无冲突场景下的直接替换机制,确保着色结果可准确映射。无冲突直接替换机制的提出,进一步提升了着色过程的效率,为平面图着色问题提供了兼具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该方法在高维图着色问题中的应用。
辐边总和公式通过双层虚拟环的拓扑封装机制,将所有二维拓扑结构(含孔洞、亏格曲面、多面体等)统一转化为标准化轮图,仅以节点数为唯一输入,通过奇偶环判断与代数操作即可确定着色数;其核心在于用离散节点计数消解传统拓扑复杂性,实现从几何驱动到代数驱动的范式转变,为图论与量子拓扑计算提供了普适性的代数化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略)

辐边总和公式,
适用于由外向内两层及以上环+中心区域结构的标准二维平面图,计算时每轮构型辐边独立计算后相加。二维平面图中,除外围节点外,围内每节点均为轮构型中心,点边可共享,轮构型间部分或全部点边叠加。公式目的是将其转换为单中心轮图简化着色(单中心轮图仅需4色,与原图结构功能等价)。
①标准二维平面图,
设n为节点数(n≥4),m为外围节点数(m≥2),d为第二层环节点数(d≥2),w为辐边数(w≥6)。
基础公式:w=6(n-m-1)+(m-d)
若m=d,则w=6(n-m-1)=6(n-(m+1))
若m=d=3,则w=6(n-4)。
②一,非标准二维平面图(含孔洞),
两层及以上环+中心结构,孔洞为边数≥4的多边形。
修正项:外围孔洞z=N外-3v外(N为边数和,v为个数),围内孔洞z=2(N内-3v内)(N为边数和,v为个数)。
公式:w=6(n-m-1)+(m-d)-[(N外-3v外)+2(N内-3v内)]
二,单层外围环+中心区域结构(含孔洞),
以三边形为模,理论值e=2d-3(d为围内节点数,a为实际连接边数)。
修正项z:e<a则+z,e>a则-z,e=a则z=0。
公式:6(n-m-1)+(m-d)±z-[(N外-3v外)+2(N内-3v内)]
三,多面体:经展开、剪面、透视、三角剖分转为二维平面图。
双环+中心:用基础公式;单层环+中心:用基础公式±修正项z;无环结构作为子结构均涵盖。
四,标准和非标准二维平面图,均可添加双层虚拟环(总节点6,每层3个),以覆盖所有平面图并简化计算。
普适公式w=6(n-4)
五,单层或多层外环+中心区结构(含孔洞),
公式简化为:w=n+3d-4±z-[(N外-3v外)+2(N内-3v内)](d为围内节点数)。
以树型为模,理论值e=d-1(d为围内节点数,a为实际连接边数)。
修正项z:e<a则+z,e>a则-z,e=a则z=0。
 楼主| 发表于 2025-9-4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朱明君 于 2025-9-4 07:00 编辑

辐边总和公式及其在二维平面图着色中的应用 1 引言 二维平面图的着色问题是图论中的经典难题,四色定理指出任何平面图都能用四种颜色完成着色。本文提出辐边总和公式,通过把任意二维平面图(原图)简化为单中心轮图(新图),实现着色过程的规范与简化。新图和原图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等价性确保了着色结果的可映射性,为平面图着色提供了系统方法。辐边总和数=新单中心轮辐边数=环上节点数=新图环边数。 2 辐边总和公式与图结构转换 2.1 辐边总和公式 在二维平面图中,除外围节点外,每个内部节点均可视为轮构型中心,且节点与边可共享,轮构型存在部分或完全叠加的可能。辐边总和公式作为纯代数公式,与传统图论欧拉公式分属不同体系,其定义如下: 基础公式: w= 6(n - m - 1)+ (m - d) 其中,n 为节点总数(n≥4), m 为外围节点数(m ≥2), d 为第二层环节点数(d≥ 2 ), w 为辐边数( w ≥ 6 )。系数6源于最小解情况:当 n = 4 , m = d = 2 时, w = 6 ;公式中“减1”是为减去围内一个基准值,且所有顶点度数均≥1。 特殊情形下: 若 m= d ,则 w = 6(n - m - 1) = 6(n - (m + 1)) ; 若 m= d = 3 ,则 w = 6(n - 4) 。 2.2 普适公式与虚拟环构建 针对标准和非标准二维平面图,均可通过添加双层虚拟环(总节点数6,每层含3个节点)覆盖所有平面图类型,简化计算过程。由此得到普适公式: w= 6(n - 4) 其中,k为二维平面图(原始图)的节点个数(k ≥0 ); 6为两层虚拟环的节点个数, n = k+ 6 为添加虚拟环后新图的节点总数。 双层虚拟环的作用在于包裹原图,有效处理孔洞、亏格曲面、多面体等屏蔽结构。添加虚拟环后的新图为实际存在的图,原图作为其子结构包含于新图中;去掉双层虚拟环后,原图可继承新图的着色结果,且其色数≤4。 2.3 原图与新图的结构转换 2.3.1 原图分解至新图的转换步骤 1.将原图分解,若原图围内有 N个节点就能分解出 N个变形轮构型,并记录其几何形状; 2.通过边与辐边的“皮筋伸缩”操作,将变形轮构型还原为标准轮构型; 3.选取各标准轮构型环上一节点的一侧与边的连接处断开,经边与辐边伸缩形成扇形,使中心节点呈点片状,扇形两端分别为节点端与边端; 4.将所有扇形拼接为单中心轮图:扇形一侧节点端与另一扇形一侧边端连接,所有扇形扇柄以点片叠加。 2.3.2 新图还原至原图的转换步骤 1.从新图环上标记节点分解出 n 个扇形; 2.将各扇形两端连接,还原为标准轮构型; 3.按原图变形状态通过部分或全部点边叠加,恢复原图结构,确保新图与原图结构等价。 3 单中心轮图的最优着色问题 单中心轮图的着色规则由环上节点数 n 的奇偶性决定: 当 n= 2m + 1 (奇环)时:环上节点用2种颜色交替着色 m 次,剩余1个节点用第3种颜色,中心节点用第4种颜色,总颜色数为 2 + 1 + 1 = 4 ; 当 n= 2m (偶环)时:环上节点用2种颜色交替着色 m 次,中心节点用第3种颜色,总颜色数为 2 + 1 = 3 。 4 原图与新图的功能等价性 4.1 原图到新图的功能保持 原图分解为 n 个轮构型后,若各中心节点颜色存在差异,选取占比最多的颜色作为新图中心颜色,其余轮构型通过环上对应节点颜色与中心节点颜色互换,使所有中心节点颜色统一,确保新图与原图功能等价。具体操作如下: 原图 新图轮构型1:中心节点颜色由原图的3改为1;环上原本颜色为1的节点,颜色改为3(实现中心与环上对应节点颜色互换); 新图轮构型2:中心节点颜色为1;环上节点颜色沿用原图轮构型2中环上节点的颜色; 新图轮构型3:中心节点颜色由原图的2改为1;环上原本颜色为1的节点,颜色改为2(实现中心与环上对应节点颜色互换)。 4.2 新图到原图的颜色一致性映射 新图分解为 n 个轮构型时,若中心节点颜色与原图中心颜色冲突,通过新图中心节点颜色与环上节点颜色互换,使新图中心节点颜色与原图一致,维持二者功能等价性。具体操作如下: 新图 1.原图轮构型1: 中心节点颜色:由新图的颜色1调整为3; 环上节点颜色:原本为颜色3的节点,调整为1; 核心逻辑:中心节点与环上颜色为3的节点实现颜色互换。 2.原图轮构型2: 中心节点颜色:固定为1; 环上节点颜色:直接沿用新图轮构型2中环上节点的颜色(无修改)。 3.原图轮构型3: 中心节点颜色:由新图的颜色1调整为2; 环上节点颜色:原本为颜色2的节点,调整为1; 核心逻辑:中心节点与环上颜色为2的节点实现颜色互换。 4.3 无冲突场景下的颜色直接替换机制 在原图与新图的双向转换中,当新颜色与其他节点颜色无冲突时,可跳过复杂的颜色互换步骤,直接进行颜色替换,简化着色流程。 原图转换为新图时的无冲突替换:若原图中心节点颜色为4,环上节点颜色为2、3交替,且新颜色1未使用,则直接将中心节点颜色替换为1。 新图还原为原图时的无冲突替换:若新图中心节点颜色为1,环上节点颜色为2、3交替,且目标颜色4未使用,则直接将中心节点颜色替换为4。 核心逻辑:无冲突场景下的直接替换无需调整环上节点颜色,仅通过中心节点颜色的单一修改即可实现双向转换,且不破坏图的着色规则(相邻节点颜色不同),进一步验证了新图与原图功能等价性的稳定性与高效性。 5 结论 本文提出的辐边总和公式通过虚拟环包裹与轮构型转换,将复杂二维平面图简化为单中心轮图,利用轮图的着色特性实现了四色以内的有效着色方案。研究明确了原图与新图的双向结构转换方法,验证了二者在功能上的等价性,包括颜色互换与无冲突场景下的直接替换机制,确保着色结果可准确映射。无冲突直接替换机制的提出,进一步提升了着色过程的效率,为平面图着色问题提供了兼具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该方法在高维图着色问题中的应用。 辐边总和公式通过双层虚拟环的拓扑封装机制,将所有二维拓扑结构(含孔洞、亏格曲面、多面体等)统一转化为标准化轮图,仅以节点数为唯一输入,通过奇偶环判断与代数操作即可确定着色数;其核心在于用离散节点计数消解传统拓扑复杂性,实现从几何驱动到代数驱动的范式转变,为图论与量子拓扑计算提供了普适性的代数化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略)

辐边总和公式, 适用于由外向内两层及以上环+中心区域结构的标准二维平面图,计算时每轮构型辐边独立计算后相加。二维平面图中,除外围节点外,围内每节点均为轮构型中心,点边可共享,轮构型间部分或全部点边叠加。公式目的是将其转换为单中心轮图简化着色(单中心轮图仅需4色,与原图结构功能等价)。 ①标准二维平面图, 设n为节点数(n≥4),m为外围节点数(m≥2),d为第二层环节点数(d≥2),w为辐边数(w≥6)。 基础公式:w=6(n-m-1)+(m-d) 若m=d,则w=6(n-m-1)=6(n-(m+1)) 若m=d=3,则w=6(n-4)。 ②一,非标准二维平面图(含孔洞), 两层及以上环+中心结构,孔洞为边数≥4的多边形。 修正项:外围孔洞z=N外-3v外(N为边数和,v为个数),围内孔洞z=2(N内-3v内)(N为边数和,v为个数)。 公式:w=6(n-m-1)+(m-d)-[(N外-3v外)+2(N内-3v内)] 二,单层外围环+中心区域结构(含孔洞), 以三边形为模,理论值e=2d-3(d为围内节点数,a为实际连接边数)。 修正项z:e<a则+z,e>a则-z,e=a则z=0。 公式:6(n-m-1)+(m-d)±z-[(N外-3v外)+2(N内-3v内)] 三,多面体:经展开、剪面、透视、三角剖分转为二维平面图。 双环+中心:用基础公式;单层环+中心:用基础公式±修正项z;无环结构作为子结构均涵盖。 四,标准和非标准二维平面图,均可添加双层虚拟环(总节点6,每层3个),以覆盖所有平面图并简化计算。 普适公式w=6(n-4) 五,单层或多层外环+中心区结构(含孔洞), 公式简化为:w=n+3d-4±z-(N外-3v外)+2(N内-3v内)。 以树型为模,理论值e=d-1(d为围内节点数,a为实际连接边数)。 修正项z:e<a则+z,e>a则-z,e=a则z=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4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朱明君 于 2025-9-4 08:22 编辑

轮构型“开-合”特性补充说明(整合版)

轮构型作为原图与新图转换的核心单元,具备“可开可合”的动态特性,该特性是实现结构分解与拼接的关键,具体定义与作用如下:

1 轮构型“开-合”的核心定义

- “合”状态:即轮构型模块,是轮构型的基础形态。表现为以一个内部节点为中心,若干节点围绕形成环,中心与环上节点通过辐边连接,整体呈“轮状”拓扑结构(含标准轮构型与变形轮构型),对应原图中可直接识别的轮状子结构。
- “开”状态:即扇形模块,是轮构型“合”状态的拆解形态。通过断开轮构型环上一个节点的单侧边连接,经“皮筋伸缩”操作,将轮状结构展开为扇形——中心节点呈点片状(扇柄),环上节点与边沿扇形半径方向分布,两端分别形成“节点端”(含环上一个节点)与“边端”(含断开的边)。

2 “开-合”特性在结构转换中的作用

轮构型的“开-合”动态切换,直接支撑原图与新图的双向转换,解决了复杂结构的标准化拆解与重组问题:

2.1 原图→新图:“合→开→拼接”

1.“合”状态识别与分解:先在原图中识别所有“合”状态的变形轮构型(围内有N个内部节点则分解为N个),记录各轮构型的几何变形特征;
2.“合→开”转换:将每个变形轮构型先还原为标准轮构型(仍为“合”状态),再断开环上节点侧边、伸缩为“开”状态的扇形模块;
3.扇形拼接为新图:利用扇形模块“节点端-边端”的可对接性,依次拼接所有扇形,点片状扇柄叠加形成单中心,最终组合为“合”状态的单中心轮图(新图)。

2.2 新图→原图:“合→开→还原”

1.“合→开”拆解:将“合”状态的新图(单中心轮图)环上标记节点,拆解为与原图轮构型数量一致的“开”状态扇形模块;
2.“开→合”还原:将每个扇形模块的“节点端-边端”重新连接,转换为“合”状态的标准轮构型;
3.“合”状态变形匹配:按原图初始结构,对标准轮构型进行部分/全部点边叠加,恢复为变形轮构型(“合”状态),最终还原原图拓扑。

3 “开-合”特性的核心价值

- 结构兼容性:“合”状态适配原图中不同形态的轮状子结构,“开”状态通过统一的扇形接口消除拓扑差异,实现不同变形轮构型的标准化拼接;
- 操作可逆性:“开-合”转换无结构信息丢失(如节点、边的数量与连接关系保持不变),确保新图与原图的拓扑等价性,为着色结果精准映射提供结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9-15 10:37 , Processed in 0.08633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