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回复: 0

ICCM 数学金奖外,王虹和邓煜今年均收获了一项国际大奖;而“二王”则有不少相同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9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CCM 数学金奖外,王虹和邓煜今年均收获了一项国际大奖;而“二王”则有不少相同点

原创  科技大满贯  科技大满贯  2025 年 10 月 29 日 00:03  四川

27 日获得第十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 2025)数学奖金奖的三位,1 位是北大数学黄金一代的一员,北大数院 2000 级“四小天鹅”之一(四人全部获得了 ICCM 数学金奖);另外 2 位则都是北京大学 2007 年入学的。有意思的是两位都未在北大数院经历完整的 4 年,一位是在北大数院读了 2 年,后转学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而另一位则是大二从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转专业到的数学学院。

从本次获奖,我预感的那个“苗头”越来越显了,就是继北大数学“黄金一代”之后,以北大数院 07 级为代表的更年轻一代已开始正式接班。北大数院 07 级当中的多位目前已在国内外顶尖高校中取得了教授职位,他们所展现出的实力,整体上似乎与当年同时期的北大黄金一代在伯仲之间。同为北大 07 级的邓煜和王虹,除了本次获得 ICCM 数学金奖外,两位也都在今年晋升为了教授,同时两人今年也都另外还获得了一个国际大奖,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今年,邓煜还获得了 2025 年的 MCA 奖,该奖我们上一篇提到了,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开说。MCA 奖(Mathematical Congress of the Americas Prize)是美洲数学大会(MCA)设立的重要数学奖项,该奖旨在表彰在大会召开时,在美洲地区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 12 年的杰出数学家。MCA 奖和美洲数学大会同样开始于 2013 年,该大会每 4 年举办一次,在大会举办期间同时颁发 MCA 奖等奖项,该奖每次授予 5 人。

该奖的历史获奖人当中包括了 John Pardon 、Miguel Walsh 、Vlad Vicol 和 Emmy Murphy 等多位知名数学家,他们当中既有克雷研究奖(Clay Research Award)得主,也有科学突破奖新视野奖和塞勒姆奖等大奖得主。



2025 年美洲数学大会是在今年 7 月份举行的,邓煜是第 4 届 MCA 奖的 5 位获奖人之一。他今年与密歇根大学的 Zaher Hani 和马骁合作,在希尔伯特第六问题(关于物理学定律的公理化推导)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尤为学界称道,备受关注。他也在本次大会上作了题为“Hilbert's sixth problem : particles  and waves”的学术报告。目前的邓煜,除了 IMO 金牌和Putnam Fellow(普特南大学生竞赛最高奖)等顶尖竞赛荣誉外,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后,还收获了斯隆研究奖、ICBS 前沿科学奖和 2025 年的 MCA 奖及 ICCM 数学金奖。



下面再说下王虹,她在 10 月 27 日刚获得 ICCM 数学金奖后,北京时间的 10 月 28 日,又收获了另一个大奖—塞勒姆奖(Salem Prize)。这个奖大家是不是有点耳熟,没错;该奖在去年就火了一把。因为在去年,当时在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HES)的王艺霖也获得了该奖,成为首位获得塞勒姆奖的华人女数学家(也是继陶哲轩和詹大鹏之后第 3 位获奖华人)。

其实王艺霖和王虹相似的地方还挺多的,首先她们都姓王,都是女性,都出生于 1991 年。除了这些,两位工作的地方和获奖经历都是很多重合之处,王艺霖此前在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HES),是 IHES 首位初级教授(目前已入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了);而今年 9 月王虹又成为了 IHES 的首位华人终身教授;两位在同一年获得了玛丽安·米尔扎哈尼新前沿奖(Mirzakhani New Frontiers Prize),如今又先后获得了塞勒姆奖,真的感觉有“好多巧合啊”。



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塞勒姆奖,该奖创设于 1968 年,以纪念著名数学家拉斐尔·塞勒姆(Raphael Salem)。塞勒姆因深入研究傅里叶级数与数论之间的深刻联系,并率先将概率方法引入这些领域而著称。该奖项每次授予在调和分析及相关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青年数学家,优先考虑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十年的学者,获奖人通常为 1 位或者 2 位。目前该奖由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管理,专设科学委员会负责遴选,陶哲轩目前为科学委员会主席,获奖者将受邀访问高等研究院并发表与该奖项相关的布尔甘讲座。该奖通常情况下为每年颁发,中间有个别年度轮空,2019–2022 年因疫情及长期几乎独自负责评审的 Jean Bourgain 去世而暂停颁发。



今年的塞勒姆奖授予了王虹和加州理工学院的 Vesselin Dimitrov(他和同为北大 07 级的唐云清多次合作,做出了一系列成果)。王虹本次因“在解决调和分析与几何测度论领域中若干重大公开问题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获奖。王虹也成为了第 4 位获得该奖的华人学者。据报道,不含今年的 2 位得主,该奖此前的 56 位获奖人里面,有 10 位后来获得了菲尔兹奖,“菲奖”转化率接近 18% ,比我们前两天介绍的 Packard 科学与工程奖(数学领域)的“转化率”高一些,还是算挺高的了;历史上,陶哲轩、第 2 位女性菲尔兹奖得主 Maryna Viazovska 和王虹的博导 Larry Guth 等均获得过该奖。





值得一提的是,塞勒姆奖与我们上面介绍的 MCA 奖的得主还是有一些交集的。今年的 MCA 奖得主之一的 Julian Sahasrabudhe ,便是 2023 年塞勒姆奖的得主之一;而去年和王艺霖一起获奖的 Miguel Walsh ,则是首届 MCA 奖的得主。这里面顺便提一下这个 Miguel Walsh ,他来自阿根廷,本科毕业后仅用 2 年时间便取得了博士学位;博士毕业第 2 年,年仅 26 岁时便获得了 MCA 奖,27 岁又获得了 ICTP 拉马努金奖,他至今仍保持着这两项大奖的最年轻获奖纪录。



科技大满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10-30 23:23 , Processed in 0.1070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