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01|回复: 2

[原创]汶川大地震量子信息与健康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汶川大地震量子信息与健康初探
---第三次超弦革命应用(2)
何志坚(绵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平角
摘要:让人猝不及防的汶川大地震的最惨重的伤亡发生在绵阳的北川,无可置疑地宣告传统地震理论预测地震的失效。做为绵阳学人,义不容辞地开始了新的探索,以平武这个地震历史久远的特殊模型为观察点提出了“拟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把大地震的结构信息原理与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交换信息原理对应联系,融合了电磁成因说与板块断裂说;试图定性解释大陆内的一个地区为什么能释放如此巨大的能量,为什么持续时间长以及“点源论”无法说明的长长的地裂带。由此引出能否利用“拟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预测地震的崭新课题,激发我们关注下一步的理论研究——地震区高能粒子运动状态等变化及微型黑洞的形成条件与地震的关系;并从人文关怀角度,高度关注地震给平武极重灾区人们留下的至今仍未消除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地震理论  拟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  心理健康
一、地震量子信息与极重灾区的心理健康问题
量子信息与健康上海论坛的召开,标志量子信息与健康已经引起我国有关学者的关注。2008年发生“5• 12”大地震后,绵阳市一批学人在现场投入抗震救灾的同时,不顾余震的危险,实地考察,抓紧对5• 12” 四川大地震震源成因及防震减灾的研究,提出了“拟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在“5•12”大地震所有遭灾的地级市中,绵阳是受灾面积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地级市,绵阳重灾区主要是北川、平武、安县、江油。5.12大地震主要破坏的龙门山区及其山前地带,在这次大地震中遭受毁灭性打击。全市500万人口,死亡失踪近百分之一;北川县10万多人口,死亡超过十分之一。
我们利用在平武地震极重灾区下派工作的机会,发现灾区人民和支持灾区工作的人员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南坝平通一带某所小学,地震中死亡人数达172人,为此,我们首先以地震中无伤亡的学校与该学校进行相同的问卷调查,调查范围为小学3年级至初中3年级,根据刚得到的近1000份资料的抽样分析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均未完全走出地震伤害的阴影,学生中有相当大的比例对地震心有余悸,不能平静地对待被人提起他们地震的往事,拒绝接受采访和与陌生人谈地震;上课时不时想起他们死去的亲人,学习走神,精神恍忽;听到载重汽车经过的声音(与地震时的地声相似)就心跳加快,腿发软;晚上睡觉做恶梦等等。这与地震发生时发散的量子信息,以及地震惨状对视觉的强烈刺激,地震频繁发生时特殊电磁波、声波对大脑高级神经活动——情绪活动、思维活动有极大的影响有关。详细的统计数据经进一步核实后将在其它刊物发表。为此我们呼吁政府、心理健康专家还要继续关注整个灾区人民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不是,仅因一、两个干部因累死或心理危机自杀就只考虑党政干部的身体康复问题,而不考虑其它行业干部、职工及学生的康复问题。
下面我们主要来回答,为什么汶川大地震会产生量子信息的问题。
二、失效的地震软件
如果把地质学家、地震学家、高能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工程师、政治家等比做计算机,那么把人类总结出的书本知识就可以比做软件。即使软件本身没有“病毒”,但由于前沿科学不断深入研究,科学高度随时代的变化,曾经可行、可理解的办法,在今天也可能使这类有关的软件产生部分失效的效应。  
“5•12”大地震说明,目前的地震软件就是这种情况。在中国是这样,在美国也是这样。例如据新华网华盛顿7月1日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质专家罗伊顿教授说,今年5月中国汶川发生的大地震是“十分罕见的地质异常现象”,事先并无征兆。估计类似的地震每2000年至1万年才会发生一次。理由是他所在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质专家小组已对四川西部地区的地质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在一年多前,四川省西部设置了25个安装宽带地震仪的观测站,但在汶川地震发生前并未发现任何先兆性的监测结果---此次汶川地震区域处于地质断层上,此前这一断层的地震活动并不活跃,因此更加大了这次地震的预测难度。那里地处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处,汶川还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的不断碰撞使青藏高原的地壳物质不断向东滑移。这些地壳物质滑移到汶川所在区域后,受到四川盆地的阻挡,聚集了巨大的能量,导致了此次地震的发生。这就是美国专家罗伊顿教授的地震软件,我国地震学界高层也有不少人跟进。地震用现有的地质学知识解释直观,也是天经地义的。但要不是罗伊顿教授所说设置的那25个宽带地震仪的安装出了毛病,要不是那25个设置的宽带地震仪本身的原理、方法就有问题,就不会对“5•12”大地震前小震不断,连北川、江油等地的群众都有感觉的事情,丝毫没有反映。所以,如果有美国公民,拿2008年5月6日《绵阳晚报》刊登的《有感地震预示未来有强震吗》为凭,把罗伊顿教授告上法庭,要为死难的近十万中国人讨个说法;或者如果有死难的近十万中国同胞的家人,拿2008年5月6日《绵阳晚报》刊登的《有感地震预示未来有强震吗》为凭,把罗伊顿教授告上法庭,要为死难的亲人讨个说法,我们一点也不会感到惊奇。理由是:
1)新华网华盛顿7月1日电清楚地说明,美国介入了我国5•12汶川大地震的预测。与罗伊顿教授的说法不同,美国著名《国家地理》杂志却说“大约10个月前,一项正式的科学研究报告就已经明确告知中国北川地区将面临一次毁灭性的大地震。”这是指2007年7月的《地壳(Tectonics)》杂志中,发表的有关中国北川地震带的研究。这项研究的牵头人之一,是美国孟菲斯大学地震研究和信息中心专家麦克阿里斯。罗伊顿和麦克阿里斯他们谁是谁非呢?
另外,第一个报出四川汶川的震级和震中的国家也是美国,而且是在深夜的凌晨,还比我国要早十几二十分钟。美国测得的震级为7•8到8•3级,我国测得的震级为7•8到8•0级。这是用仪器测的数据。1933年四川叠溪镇地区发生的大地震,官方地质专家分析的震级为7•5级,我国民间叠溪大地震研究者分析的震级为8•0级。可见有仪器的误差为上下0•3级,无仪器的误差为上下0•5级---大地震并没有进入精确时代。
2)2008年5月6日 《绵阳晚报》刊登《有感地震预示未来有强震吗》的内容是:记者刘强就绵阳市民普遍关注的江油小震等问题,作热线采访绵阳市地震减灾局。该局的现场解答是:“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板块在运动中积蓄和释放能量的一种重要方式,3级以上地震全世界每年要发生十几万次,这些地震中有感地震并不多。有时发生的几次地震离大家近点都会有感觉,可能产生恐慌心理,实际上有感地震的多少与未来是否有强震并没有直接关系,大家不必有恐慌心理。”
《绵阳晚报》是一份官方晚报。按我国法律,大地震预报只能是官方行为,地方的官方地震部门,也有权作地方的地震预报。绵阳市地震减灾局在5•12汶川大地震临震前,在官方报纸上就市民普遍关注的江油小震等问题作现场解答,实为地方的官方地震部门作的地震预报,属于官方行为,程序不违反我国法律。其次,该局解答的用语,也完全符合罗伊顿和麦克阿里斯等专家卖的地震软件标准的要求。
3)由于大地震预报有国家法律,绵阳市地震减灾局即使作的是现场解答,过后绵阳市地震减灾局会向四川省地震减灾局汇报;四川省地震减灾局接到报告后也会向国家地震减灾局汇报。即使绵阳市地震减灾局没有作报告,由于《绵阳晚报》是在川内公开发行的报纸,至少四川省地震减灾局会知道。但到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已过六天,四川省地震减灾局和国家地震减灾局没有作任何反映,说明他们也是认可绵阳市地震减灾局,按类似罗伊顿和麦克阿里斯教授等专家人卖的地震软件的标准作的解答。但六天后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了,死难的近十万中国同胞,无情地证明罗伊顿和麦克阿里斯等专家卖的地震软件是失效的。
如果说国家地震局未发现5.12大地震的异常现象,只说明国家地震局安装的仪器有问题,或者对认识仪器的记录、理论有问题,从全国地级市以上的城市看,只有绵阳市的官方报纸和地震局在5月6日公开预报了5.12大地震的前震,虽然没有预报准5.12大地震,但这只是水平问题,不是责任心问题,也可见科技城的底气。如果国家在地震方面的决心再“狠”一点,像前苏联和俄国建设后来的西伯利亚科技城,把首都莫斯科国家科学院百分之四十的高科技研究所和科学家都抽调布局到西伯利亚科技城,数十年在那里生根开花,也许5.12大地震的预报也不会这样。
[/watermark]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汶川大地震量子信息与健康初探

(1)失效原因
地震预报虽是世界性难题,但大地震的震源主要成因大致只分成两派,即主流为“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非主流为非“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的主要观点是:地震是地壳岩石受力变形、突然破裂的过程。其代表性人物是美国学者H.F.Reid基于对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中地面出现的最大断层错距为6米的大断裂的观察,于1911年提出的著名的“弹性回跳理论”。在很多地震发震过程中,虽发现如电磁波、地电场、地电流以及对应的大气电场等异常变化,其中也包括地光、地声、地热、红外辐射、地形变以及狂风暴雨之类的气象异常等存在的电磁异常现象,但“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则把这样的电磁异常视为地震的伴生现象,即是地下岩石破裂产生的“压电效应”导致的,还做了许多实验“证实”这种观点。
1)然而有人反击说,仅仅通过实验“证实”地应力的观测,并不能对地震作出可靠的预报。而且对“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的存疑有:发生在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内部的地震均属于板内地震,为什么在稳定大陆内的一个地区能释放如此巨大的能量?由于缺乏地表断裂而无法寻找弹性回跳的证据.,板内地震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如“地应力积累”是“岩石破裂说”立论的基础。对岩石破裂说的强有力的挑战是对地震是地壳中的应力积累,达到其破坏强度而破裂产生的地震应力降认识。但疑点有二.:一是有些强震多发的地区,地壳中应力并不是很高,特别是多震强震区地壳应力并不比少震弱震区高。二是如果强震只是应力积累达到高值而发生,那么强震之后震中区应力因能量释放而应力降低很多,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样的事实告诉地震的孕育与发生,未必只是应力加强的结果.。
2)如果存在地壳板块的“推挤”、“碰撞”或地应力的积累,这只是一种缓慢运动的静压力。它所导致的“岩石断裂”也只能是一瞬间的过程,地壳上面覆盖着的巨厚土壤的沉重压力也使它无法长时间地“回跳”。但地震持续时间的事实表明,地震时的地面震动往往长达数分钟,甚至更长,如果是由地应力积累导致的“岩石破裂”,即便存在“弹性回跳”也决不可能持续这样长的时间。
    3)再回到地震波的“点源”特征,与“岩石破裂”说不符。即现代每次地震后的观测报告,都有震中---地震波都从震中出发,并沿球面均匀地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地震震源或地震波“点源”论。“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却解释成是岩石破裂发出的地震波,则变成了“线源”论---在很大面积的地震区,出现长长的一条或数条地震波。这个不加掩饰的悖论,正是“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的一个致命弱点。
    4)如果地震活动的解释,是具有一个体积不是很大的震源,它所积累的能量可以巨大到令地动山摇,也可微弱到让人毫无感觉;在强烈地震发生的前后,往往伴随着许多小地震或余震,有时在强烈地震发生前,还会出现地声和地光,那么根据以上特点,如果地震能量是通过固体状态的岩石弹性变形方式积累的,就有实验表明,一个强烈地震向外释放出的能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体积不是很大的震源材料通过弹性变形所能积累的能量极限,其地应力作用更绝对超出了任何一种固体材料的弹性限度。为什么震源不通过一系列较小的地震活动,把积累起来的能量分批释放出来呢?难道震源附近的材料强度都更高,足以承受一次甚至几次强烈地震所具有的地应力作用,只有震源处较脆弱?与此同时的疑点是,震源附近的岩层在发生强烈地震时,又会产生大范围震动和断裂,在发生强烈地震前震源附近的岩层也可以出现一系列微震或弱震,表明震源附近的材料强度同样都脆弱不堪,根本经受不了比所发生的强烈地震还要低的微震或弱震所具有的地应力作用。如果强烈地震的能量还有来自远离震源几十公里以外处的大体积固体岩石弹性变形积累的能量,则震源应随震级的提高而趋于多点的长带状分布。即使地震所积累的能量很少,震源也不应该呈单一的点状。但国家级的地震观测报告从未说过强烈地震是从多地点同时爆发,难道岩石造成地动山摇那么巨大的“应力”,是完全集中于一点的?
    5)直到今天人类还没有研制出高效储能装置的原因之一是,即使是人工精心生产的弹性材料和装置,其在超高压作用下通过弹性变形积累的能量密度也是非常低的,所以天然岩石即使全部是清一色的优质弹簧钢,如果不经过极其精心的设计加工和组装,其通过弹性变形积累的能量,在释放时也根本不可能在地下长时间地产生多次往复震动。如果地震是固体状态的岩石发生破裂造成的,则其破裂时间只能用瞬间来描述,即使是大体积的岩石多处发生破裂,岩石材料的性质决定了破裂只需很短的瞬间就已完成。固体状态的岩石发生破裂造成的震动应该跟一次大爆炸产生的震动类似,不可能像地震那样长时间地高频低幅震动,以至于时间能够超过十秒以上。山体大塌方造成的震动可以延续较长时间,但那是山坡较长的缘故,地壳深层岩石在地震时难道是沿破裂带作远距离滚动运动的?此外,地壳深层的岩石并非弹性极好的单一材料,当地应力作用超过岩石的弹性限度时,由于地壳深层岩石的非单一性,它所积累的能量会优先以部分材料非弹性变形的形式释放出来,不可能成为强烈地震。地应力作用越强,受到地应力作用的范围就越大,也就会有更多地方的岩石发生非弹性变形,将能量释放出来。如果在地应力作用远远超过岩石的弹性限度,早已经巨大到令地动山摇的情况下,地壳深层的岩石材料在强烈地震爆发前那段时间,为什么不在地应力作用下随着震级提高成比例关系地产生非弹性变形呢?难道有一种超自然的外力作用,不让震源附近的岩石材料缓慢变形,却允许呈单一点状的震源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开始作高频低幅强烈震动。事实上地壳深层的岩石材料在地应力作用下会不断地产生非弹性变形,随时将岩石材料发生弹性变形积累的能量不断地释放出来,绝不可能在受到超过岩石材料弹性变形应力的作用时不发生变形。
      6)相反的事实是: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也产生地震波,这恰恰清楚地表明,“爆炸”效应才是地震波之源。地震波反映的可能主要是地下的某种爆炸过程,而“岩石破裂”则可能只是一种伴生现象。用“弹性回跳理论”则说不通震源深达数千米乃至数十、数百千米的岩石,无论怎样剪切破裂、走滑、粘滑,也不会发生使汽车旋转180°,不会使大地像面条似地来回翻滚,使大树晃得树梢扫地等类似现象。      
7)当然“板块断裂”说也不是完全没有退路。联系5.12大地震有两条原则:一是大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二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是统一的。由此看,地震是一种电磁现象假说只是震源“板块断裂说”的一种信息增殖的典型范例,是一种交换信息,而不是地震的结构信息。即大地震实际的地质结构表演是结构信息;对此的描述、理论都是交换信息。结构信息是不可克隆的,而交换信息才是可克隆。由此看,地震震源或地震波“点源”论和“线源”论虽是对立的,但两者都是交换信息。爱思考的人都看到这一点,但他们也可能不是在国家地震局实际操作大地震预测仪器的专家,他们是从地震局一些专家的公开讲话和文章等交换信息中挑刺、找矛盾,支持的非“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观点的。
8)实际国家大地震能预报,也只能是交换信息中的一种简并形式,说白了,交换信息的“板块断裂说”的震源或地震波“点源”论,只是大地震结构信息的震源或地震波的“线源”论的一种简并版,其中含有人为的约定。例如“震中”的地震公报规定,是以地震主震震源所在地域的“县名” 规定为“震中”,而不是主震震源所在地的真实地名为“震中”。 “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既然是以岩石破裂为发出点,而且5.12大地震实际也是在川、甘、陕等省多处地方发生大地裂---这些地震波,对地震预测仪器反映大地震的结构信息,是“线源”论---应该出现的一条或数条地震波的波形反映,但在国家地震局实际操作大地震预测仪器的专家,把它们作简并处理了。所以如果“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只要说清楚这一点,或改变这一点,所谓致命弱点的“板块断裂说”的那个不加掩饰的悖论,就会烟消云散。
(2)地震天经地义结合科学软件“长杆”
当然我们并不支持把罗伊顿教授等人告上法庭。大地震发生的原因,用地质学的知识去解释,目前普遍还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把地质学家、地震学家看做计算机,把地质学知识看做软件,同样的计算机,安装新旧相差很大的软件,计算的功能和效果是不一样的。
1)把预报地震所需要的科学知识比着软件,软件有新旧之分,科学软件“长杆”也有层次的高低之分。也许正是这种仅单纯停留在地震是“地球板块在运动中积蓄和释放能量的一种重要方式”的旧地质学软件,害了我国的地质学家、地震学家,当然也害了创立该软件的美国的地质学家、地震学家。因为这类软件,在“5•12”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前,我国的地质学家、地震学家可以在临震前,以此类似在绵阳晚报上公开发布不会发生大地震,也可以在“5•12”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以此在各种场合公开推脱不需要再学习。因此有网友称为是有“病毒”的软件。
可见,不杀“病毒”,它已让近十万同胞的生命轻抛,也许还会让更多的生命白流。
2)所谓的科学“长杆”,指地球村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目前分为四极:分子以外、原子核以外、夸克以外、超弦以外。联系实际,类似对应分子以外范围的,如古代科技或国学自然,牛顿力学涉及的四维时空。类似对应原子核以外范围的,如地质学术或一般大学生知道的高科技---如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光子、原子、分子等活动。类似对应夸克以外范围的,如层子模型及其哲学、夸克以及一般大众不知名的强子类型。类似对应超弦以外范围的,如大型强子对撞机以及磁单极子、引力子---如碰撞的宇宙、膜、弦及其他的“时空撕裂” 一类的核魂自然。
3)美国的科学“长杆”,并不是仅单纯停留在原子核类似的地质学术门槛,而且人类社会对分子、原子核、夸克、超弦等四极长杆认识的买单,对各门科学和人才冲击之大,真有拨云才能见天之感。例如据在美国的沈致远先生透露, 美国超弦理论和圈量子引力论类似的科学“长杆”,已成显学,占据一流大学物理系要津,几乎囊刮了这方面的研究经费,年轻的粒子物理学家如不做弦论,求职非常困难,资深的也难成为終身教授。如果以这个向超弦长杆买单的标准来要求我国的人才,即使在院士、大学教授的层次,也有百分之八十会受冲击。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汶川大地震量子信息与健康初探

(3)震源新原理与科学家需要再学习
1)国外主流科学界买超弦长杆的单,是立足于未来打地震战、核魂战。20世纪末揭示的夸克幽禁、暗物质、对称破缺、真空性质之谜,发展出的大统一理论、超对称、超引力、超弦理论等,在探索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质量的起源、暗物质、暗能量、全息原理、宇宙大爆炸等基本前沿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都涉及庞加莱猜想与不确定性原理的等价问题,也涉及争夺谁能驾驭未来夸克-胶子等离子的战争问题。
2)战争不但需要民主来制止,也需要战争来制止;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纷争不可避免的“法律”程序之一,从古到今都没有停止过。15世纪末,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南美洲新大陆,也发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成倍升级,跟新科技成果的发展、传播是紧密相联的。在原子弹、氢弹之后虽然还有各种新武器,但最大的核魂还在夸克-胶子的等离子体上。
3)大地震的结构信息原理与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交换信息原理对应联系,这也许就是拟强子对撞机能产生大地震的原理。它把“板块断裂说”和“电磁现象说”等地震软件包容起来作类似夸克以外、超弦以外“长杆”的推进,是说类似地球板块裂缝的压力和地磁爆,也许会积聚放射性粒子物质;而类似直线或环形的板块裂缝及巨大的“岩浆房”中的物质流动、旋转,也许会有粒子直线加速器或环形加速器的结构信息。即使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微缩版的“宇宙大爆炸”,不存在产生微型黑洞吞没地球的危险,地震危险也存在。
4)也许大型强子对撞机约束等离子体的强大磁场,正是大地震膺强子对撞机所在的地质板块裂缝的地磁爆所为,并才缓解了板块裂缝岩石应力的脆弱;而类似地球板块裂缝的压力,积聚的放射性粒子物质、地磁爆等原理,引导到膺强子对撞机的产生也可能是事实一样。
众所周知,地质学是一门老学科,国内外地质学界都大师云集,人才辈出,成果卓著;卖罗伊顿和麦克阿里斯等专家类似地震软件的地质学家、地震学家,不少人也劳苦功高,有的年老体弱,再学习有困难。但他们支持别的“计算机”安装新的软件,也总是可以的吧。
(4)攻陷地震有拟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它安放在法国和瑞士边境地底一条175米深、长达27公里的环形隧道内,是世界最大的超导装置。它将两束平行粒子同时加速使之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前进对撞,每秒的对撞次数接近于十亿次。与此同时,3000台电脑也会立即启动处理程序,把这一数字缩至一百次撞击。所以被称之为世界上空前复杂的加速器。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在准备了20年之后,2008年8月正式启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对撞机,将通过轰击粒子重建大爆炸之后的宇宙初期形态。如果大型强子对撞机确能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它将填补所谓“标准模型”里的一个巨大空白。所以霍金说,这项试验宣布的是“上演重大物理学发现的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到来”。
大地震与大型强子对撞机有关,是说造成大地震的震源的原理,与上面说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能量原理有相似之处。
1 )“拟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的原理,讲出来也许有人说不敢苟同。这可能一是说没有看到具体的内容,图像不清楚。二是说大型强子对撞机是一种人工制造的高度精密复杂的机器,大自然中绝不会有这样的机器,自然现象也不会遵从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机理,所以其基本思路是有问题的。如果认为地震的成因是自然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导致的,就应该找出相应的现象来举证说明,但是却没有看到。说图像不清楚。这也说得对。就是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百分九十的中国人也不清楚,何说“膺大型强子对撞机”。
现在我们来简介这种图像。大型强子对撞机类似回旋加速器。回旋加速器的轨道类似长跑运动操场的轨道,也即类似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轨道的水平平面的剖面图。“膺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与此水平平面的剖面图不同,是因为它类似这种图的沿垂线放置的剖面图。即如我们前面开头说的类似板块裂缝“窗帘轨”挂着的“窗帘布”。如果这张巨大的超导薄膜“窗帘布”,由于岩浆的运动、外电磁场、引力潮等的作用,在板块裂缝下“飘荡”,就可以倾斜至裂缝两边上百或上千公里的地方。这与人工制造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是静止不动的,也不同。
2)说“不敢苟同”者还指,试图把电磁成因说与板块断裂说融合起来,想法固然不错,其实是不可能的----要么板块断裂说是对的,那么电磁成因就是错的;要么电磁成因说是对的,那么板块断裂说就是错的。二者是不可能调和的。有人说,只有在大地震发生后,由于电磁能量的释放,使地壳产生激烈运动,地壳的运动又会导致电磁能量的再次积累,产生余震。当然这也只是导致电磁能量积累的一部分原因,而不是全部原因。然而在这时,也只有在这时,地壳运动和电磁能量的积累才互为因果。但电磁能量仍是因,板块断裂仍是果。这也对。
但我们要说,电磁现象和板块断裂两种现象都存在,这是无疑的,但谁是原因,谁是结果?差距不在岩层破裂只在大地震时才出现,微小地震没出现或不显著。“不敢苟同”者却分不清“板块断裂”和“岩层破裂”,谁是原因,谁是结果?差距正在这里。我们说“板块断裂”在先,如沿龙门山脉的板块断裂带,本身就存在,是大地震产生的原因之一;5.12大地震的发生,使北川县等地面的“岩层破裂”,只是结果,这怎么有错误呢?难道电磁成因说主张大地震是“时间倒流”---北川县等地面的“岩层破裂”,引起5.12大地震,再引起沿龙门山脉的板块断裂带的吗?有人说,要想推翻或修改地震“板块断裂说”已经确立的科学事实,首先必须要有大量相反的证据。而地震“电磁成因说”新理论或程序,要想被公认为比旧的“板块断裂说”更好或者要取代旧的“板块断裂说”,就必须带来更高的标准。比如,它不仅必须要符合此前已知的结论,而且要能解释上述它需要的“时间倒流”中的那些证据或难点。如果“岩层破裂”是一种新的方法论,那么这种新方法一定要能解决老方法“板块断裂说”中“时间不是倒流”的难以克服的问题。正是从这里出发,“拟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把“板块断裂说”看成是“地震窗帘轨”、地震“薄膜”窗帘布。而再把这张巨大的“岩浆幕”超导薄膜上的类似回旋加速器的轨道,交给“电磁成因说”来部分处理。
3)例如“拟大型强子对撞机”类似长跑运动操场的轨道,要把质子一类的高能粒子留住,要让高能粒子在回旋轨道中运动,就需要强大的磁场,才有对高能粒子的约束力,也才能减轻巨大能量积聚对板块断裂带周围脆弱的岩层的应力。这正是“电磁成因说”的用武之地之一,而“板块断裂说”却不能解答巨大能量的积聚,跟板块断裂带周围脆弱的岩层的应力矛盾的处理。其次,要有强大的磁场,就需要强大的电场,这正是“电磁成因说”的用武之地之二。但有了强大的磁场和强大的电场还不行,还需要超导薄膜一类电阻、磁阻很小的“地震窗帘”材料,这又是“板块断裂说”才能提供的,而“电磁成因说”也不能解答这类问题。但据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发现即使在室温下,陶瓷绝缘体也可以显示超导的性能。因为他们在这种陶瓷绝缘体里加入了可以改变电子结构和特性的物质,在电的作用下,可以使陶瓷绝缘体成为电磁导体。当科学家把载流子通入磁绝缘体时,它们便神秘地开始显示超导性。于是,研究人员通过比对氧化铜超导体的电子结构和陶瓷绝缘体的电子结构,发现了“空穴载流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温度极低的情况下,“空穴载流子”在氧化铜的表面形成一个薄膜,薄膜阻止了电流的损耗,而这个薄膜就成为超导体特别重要的地方。
也许有人会问,在板块裂缝积累起来的能量和压力形成的“岩浆幕”中,是高温,何来超导作用?这里超导问题的转向是,剑桥科学家阐述的是需要“薄膜”和“空穴载流子”,平息的正是温度之争。这与三旋超导理论需要方形晶格面是一致的。陶瓷超导“薄膜”是用喷射来解决的,问题较多,运载电流也有限。大地震板块裂缝“岩浆幕”和板块裂缝两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接触点,提供的“薄膜”,是天然选择形成的。这里不管是类似氧化铜材料还是陶瓷绝缘体材料,以及必须加入的特殊物质,只要能实现超导体的功能,几率也都能天然选择提供---这类似人择原理而存在“膺大型强子对撞机择说”原理。
4)无论地震电磁成因说与板块断裂说,还是核裂变、核聚变、地磁暴、地闪电等等地震成因说,都不能解答在一个“点”震源体上,大地震发生所需要的巨大能量,所以才需要科学“长杆” 作类似夸克以外、超弦以外的推进。这是我们在中国本土已经研究了40多年的三旋理论干的工作,早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40多年后这些都已是公认的科学探索与发现,例如,2006年在北京举办的中美高能物理未来合作研讨会上,李政道报告说,夸克-胶子等离子是一种超炽热、极致密的东西,这种混合物的温度比太阳核心还要炽热10万倍以上,这是“宇宙大爆炸”时才有的产物。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里就有这种微缩版的“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这虽不存在产生微型黑洞吞没地球的危险,但就大型强子对撞机能产生微小黑洞,或者会生成一种名为“陌生物”的粒子---这些奇怪的粒子会将存在于普通原子中的核子变成奇怪的物质---也还是无风不起浪。所以把电磁成因说与板块断裂说融合起来,是“拟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轻而易举的事情。也许大型强子对撞机所需要的约束等离子体的强大磁场,正是大地震拟大型强子对撞机所在的地质板块裂缝的地磁爆所为,并才缓解了板块裂缝岩石应力的脆弱;而类似地球板块裂缝的压力,积聚的放射性粒子物质,地磁爆原理等,可能引导到拟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产生,也是事实一样---因为大型强子对撞机和拟大型强子对撞机所能达到的能量级别,是从前任何人造科技所无法达到的。这种情况,地球外的星体有预演,如宇宙射线就是证明。虽说地面上大自然的宇宙射线碰撞,已经导演了多次碰撞,相当于每天大约100万次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地球也依然存在,可知地面下如有自然拟大型强子对撞机,能产生大地震---即使产生一些类似的小黑洞会立刻分裂,没时间将外部的物质吸进去;或者碰撞产生的热量也使小黑洞不可能形成,而没有发生数万次大地震,也没有让我们的地球毁掉,但这也只说明类似拟大型强子对撞机形成的大地震,还处在一个没有毁掉地球危险的范围之内。
5)至于说大型强子对撞机是一种人工制造的高度精密复杂的机器,大自然中绝不会有这样的机器,那是“无知”:大自然能在地面物质运动中制造出我们“人”,还不能在地下物质运动中制造出更简单的拟大型强子对撞机吗?所以大自然在沿龙门山脉的板块断裂带制造出5.12大地震的拟大型强子对撞机,是轻而易举的。有人说,5.12大地震后,成都200年都安全,4000年都安全,这是以“板块断裂说”作后盾。但如果从拟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地震窗帘假说”来看,这是拿几百万成都老百姓的生命去和大地震这个“庄家”作赌博。这些地质学、地震学“玩家”能稳操胜券吗? 5.12大地震后如果成都200年都安全,4000年都安全,只是说明“地震窗帘”还没有“洗牌”飘到成都。或者“飘”到成都时,“地震窗帘”回旋轨道上的粒子“运动员”, 没有在成都“碰撞”。或者“碰撞”了,但没有生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发生大爆炸。例如1966 年3 月8 日邢台地震,邢台地下也没有板块裂缝,但离邢台较近的沿燕山山脉的板块断裂带,挂有“地震窗帘”, 1966 年3 月8 日“飘”到了邢台,同时“地震窗帘”回旋轨道上的粒子“运动员”在邢台“碰撞”, 生成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发生大爆炸,8千多邢台人的生命被地震“庄家”拿走。
6)大地震产生的余震或前震,电磁成因说能解释,拟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地震窗帘假说”也能解释。简单地说,既然已经能把电磁成因说与板块断裂说融合起来,电磁成因说的由于电磁能量的释放,使地壳产生激烈运动、间断,地壳的运动、间断又会导致电磁能量的再次积累产生余震,它也可用。
7)现在我们说,欧洲有大型强子对撞机,平武地下曾经有过“拟大型强子对撞机”---这有近现代5.12四川大地震、松潘平武大地震、叠溪大地震等三大地震遗迹和实际体验的宝贵材料作证。
8)地震预报与“拟大型强子对撞机”---地震是否产生微型“黑洞”?地震前高能粒子的运动状态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的哪些指标与地震发生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也许强子对撞机的相关研究会给我们思考提供新的线索和假说验证机会。
参考文献
[1 ] [英]安德鲁•华生,量子夸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刘健等译,2008年4月;
[2] 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9月;
Email:y-tx@163.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16 01:38 , Processed in 0.1229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