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67|回复: 0

[原创]东、西方科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4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4)东、西方科学,实际都类似西医和中医的区别----它们的功能,都是行医治病。科学是分阶段的。西医发源与原子、分子、化合物、生物大分子、基因遗传等类似的还原性追求有关。这对应原子、分子、元素周期表、放射性、粒子对撞散射、电子、质子、中子、夸克等粒子物理学发展的轨迹。而中医发源,与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覆盖量子、以太、太极子、细胞、基因、原子、分子等东西之上的抽象差不多,而这些性质的联系和分析又是以追求对症治病的适用性为目的。这“玄”吗?不,这和量子物理学要抽象还原微观功能的适用性为目的,有相似对应的发展轨迹。
库马尔的书《量子理论》,一览无余扣人心弦地叙述了19世纪德国的一些主要物理学家,坚持不懈地钻研一个长期困扰他们的问题:铁制的拨火棍烧红之后,它的温度、颜色变化范围以及亮度之间是一种什么的关系?即科学说的“黑体问题”,一点不玄地密切上照明工业,以及联系上德国与英国和美国等工业竞争需要的适用性,直到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论、黑体辐射法则,到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等才得以解决。
依据哥本哈根解释,在原子领域中,科学家在进行实验时假定自己只是自然界被动的观察者,在不对自然界造成干扰的情况下观察事物,主体与客体、观察者与被观测物之间存在严格的区分,但这一假定是不成立的。玻尔进一步的“量子假设”是:自然规律既非客观实在的,也非确定的,而仅仅是一种可能性的统计分布;一个微观物理中的物体在被观察或测量之前,根本没有独立于测量设备与观察者之外的本征特征。玻尔认为,原子内部的电子的能量是“量化的”,它只能承载某些量级的能,而不能是其他的量级;原子中的一个电子,可以先处在某个位置上,然后通过释放或接收一定量的能,在另一个地方出现,而不必经过中间地带的任何地方。
这一跌宕起伏的量子的发现和量子理论的创立与发展,让量子物理学被看作是20世纪科学的最伟大冒险之一。其实,量子物理学正好是解释了中医的“玄”论。这种电子超弦超对称的量子化之路能站住足吗?求真务实要比拼,“挑战相对论论坛”有一篇《“粒子衍射学说”之物理新革命!》的大文章,作者凡伟是一位20岁的云南昆明青年学者。他说,光之所以具有干涉、衍射现象等波的性质,是因为光束粒子在传播过程中与空间游离的死光子(虚光子)发生相互作用使其衍射造成的,从而使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同理,其他物质粒子具有的波性质也是衍射造成的。
5)由此凡伟先生用粒子的性质去统一波的性质,说这种相互作用的存在就必然导致光在传播过程中出现能量损耗,且随距离的传播越远,损耗量越大,进而是光谱在传播过程中频率逐步变低,产生红移,且红移量随传播距离的变大而变大,也就是光波粒二象性的本质就决定了光谱必然发生红移。而且这对认为红移是由行星退却产生的哈勃定律也是挑战,即我们不能再认为宇宙一定在膨胀,且对于宇宙的加速膨胀也可解释。因为当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恒星在不断的向外辐射光粒子,这样就导致空间的游离粒子在不断累积,当之后发出的光与游离粒子相互作用时,能量的损耗量必然比之前的量大,疲惫光效应就更加明显,之后恒星所显示的亮度就比之前的较暗,从而解释了红移量变大,超新星光亮度较暗,且认为宇宙不一定在加速膨胀;进而也就质疑了违背能量守恒的宇宙大爆炸膨胀红移,并可形成全新的认识。
凡伟的证据是说有实验成功将虚拟光子转变成真实光子,制成了可测量的光,首次观测到40多年前就曾被预言的动力学卡西米尔效应,从而证明真空并非所谓的虚空,他说这里所谓的虚光子,实际上就是引起光束衍射的条件,也可说明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并可推理出一切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都是同一个原理。由此还可解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在没有探测到光介质以太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探测到光的介质?
光速为什么与光源的运动无关?因为光本质上就不存在像波一样均匀连续的介质,而仅属于一种波效应。这样光速绝对就是一个多余不必要的假设。既然相对论错了,那么原子弹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其实内行的人都知道,原子弹的发明与爱因斯坦扯不上任何关系,因为原子弹的发明源于奥地利女科学家迈特纳和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发现并提出的铀核裂变的链式反应理论。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只是碰巧能解释这种能释放巨大能量的数学模型。
凡伟先生强调的虚光子,也就是虚粒子。即使类似弦粒子或暗物质,实验进展到一定的范围也是可测的。这恰恰是现代前沿科学国际主流追求的科学梦,我们从大型强子对撞机说中国梦,也就是要阐明前沿科学国际主流的理论与实验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完整体系,没有脱离的可能。凡伟先生之所以得出一套与之相反的反现代前沿科学国际主流的理论,是他背后并没有什么制约他的现代前沿科学国际主流的实验体系。即他并不需要与这个实验体系相联系,或不与这个实验体系中的科学家进行交流讨论。
6)欧阳厚成先生也抨击:“相对论、量子、光量子、光子、背景辐射、质子碰撞、中子星、黑洞、史瓦西半径、宇宙大爆炸、宇宙膨胀、暗物质、暗能量……等科学名词,是西方科学大师,以科学顶上的高深知识而炫耀于全世界;这些皇帝的新衣,是只有读过书的学者内聪明人才能看见其亮丽的光彩;凡人百姓,只有顶礼膜拜的资格,接受这些谬论在全世界的泛滥”。但这种脱离实验体系的大气,并不是中国梦。
然而也不是“格啥族”就是此间的全部,陈波先生所著《宇宙万物惯性之原理》一书,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的不同形式表达,构建了适用于圆周运动的简单通用的力学模型,将直线运动与圆周运动这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在惯性原理上的统一,表达了物质的运动都是相对运动;物体的圆周运动在平衡力作用下是惯性运动;物质宏观运动与微观运动的规律在能量层面是统一的等基本思想,就有启迪性。
将传统的牛顿式的直线型惯性运动,拓展到宇宙万物现实存在的平衡力下的惯性圆周运动;对于牛顿经典力学理论体系中,关于物质惯性本质的更深层次挖掘,简化人们对宇宙及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这样物质的惯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其自身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变的特性,而是保持其原有能量状态不变的特性。
4、2010年第41届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创下超越7000万参观人数的历届世博之最。而赶在这之前的2009年量子信息与健康上海论坛,可以说是中国式的一次“索尔韦会议”。它的发起单位是上海市科协和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承办单位是上海长三角人类生态科技发展中心、上海孙桥神农生态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谦益和中医药研究院上海分院(筹);会议地点在上海师范大学。
会议的主题虽然是:a)中医药疗效的量化手段调研及专题研讨;b)中医科学的健康观及其信息化路线;c)量子信息科学的进展及其健康领域的应用。但它也十分关注前沿科学评介与创新涉及量子信息的健康问题。这里有个小插曲,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要不要为上海光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驭先生以低温催化核反应为基础提出的水质能源发现喝彩?是2009年量子信息与健康上海论坛讨论的一个额外议题。目前,为此喝彩的公开刊物和专家不少。但论坛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陶康华教授十分慎重;鉴于许驭先生在大会宣布2009年底就能拿出产品,陶康华教授亲自到绵阳市来询问此类“水变油”的意见?我们虽承认科学有保密和不保密,但以“国家”的名义宣扬属“保密发明”而不让赞助大量款者见真相,是不能送展的。
这之前,由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们对统一强子地质力学预报地震之桥很感兴趣。2009年受陶老师邀请,到贵校开会。在会上我们也主要想报告有关这类原理的研究。当时还没有雾霾天气问题,但实际强子地质力学和强子气象力学,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即隐藏着的额外维----这意味着强子地质力学和强子气象力学,隐藏着复杂的微小粒子的缠结、扭缠、洞穿、轨形拓扑等现象的操作问题。当然这属于弦论、卡拉比-丘流形紧致化、量子色动化学和夸克领域里的研究。贵校的李新洲教授就是方面的专家,但很多人不主张跨出这种高能研究的领域。而我们是主张跨出的。例如大地震点源的高能从何而来?板块地缝能一劳永逸地解释吗?又如雾霾天气,能解释它的神出鬼没的隐藏现象吗?对此,弦论的隐藏着的额外维,能解释;而且大地震发生在板块地缝之外的地方,也能解释。例如中微子也许就带有额外维,所以可以在地球任意地方直线穿行。我们的思想也许太超前,不理解的人虽很多,但会后还是产生了一些影响:
1)会议从汶川大地震产生的量子信息分析地震预报,科学家要负责任的心理健康是什么?事情到2012年10月22日,意大利一家法院裁定6名科学研究人员和一名政府官员没有就一场强烈地震向公众充分预警,犯过失杀人罪;除分别入狱6年,7名被告需要向幸存者和居民赔偿约合1170万美元。此案引发的争议说明问题有尖锐程度。   
会议上我们提出“拟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大地震成因说,这涉及地震量子信息可利用从强子地质力学到全球地震预报的设想。2012年12月21日新华网记者贺颖骏报道了类似有关的响应----通过监测由宇宙射线引起的地下声波,来判断地层拟大型强子对撞机活动情况的间接方法,预测地震的原理,这是俄罗斯科学院列别杰夫物理研究所空间辐射研究室主任里亚博夫的解释。他说宇宙射线中含有一种穿透性极强的μ介子,可以穿透地下较深的地方。而被穿过的地下介质会释放能量、引起振荡并发出声波。这种声波能反映地震发源地的形成情况,振幅越大说明地层活动越剧烈。2011年日本福岛大地震发生前后,安放在哈萨克斯坦高山科研站的传感器,就记录到地底传来的异常声学信号。因此认为声波振幅在长期监测中的异常变化,可以作为预测地震的指标。
其实,如果人类的科学能够学会精确地检测各种基本粒子,并且能够运用做到全球、全天候监测,以及能够装入芯片,类似天气预报,而实现大地震预报是可能的。
2)会议有学者主张要慎用量子概念,这涉及大量子弦论与量子论的区别与联系。其影响早在2011年6月15日,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在四川宜宾景盛集团会议室举行的第131届论坛报告会,就听取过罗正大先生关于把“量子外力”修订为“自然外力”的报告。2012年3月他的《宇宙自然力----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一书已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基于这种认识,他之前已出版的《统一的宇宙----惯性外力原理》、《量子外力----宇宙第一推动力》、《不可视觉物质----暗能量和量子外力》,也修订为《统一的宇宙----自然外力原理》、《自然外力----宇宙第一推动力》、《不可视觉物质----暗能量和自然外力》,并对书中内容做适当调整和修订,拟再次出版。
其实,如果把长江河流比喻为一个“大量子弦”,把长江三峡大坝和船闸比喻为宇宙大爆炸的分界面,那么大坝上游类似“点外空间”,下游类似“点内空间”,自然“点外空间”对“点内空间”就是一种自然外力原理的量子外力,或量子引力似的收缩,即对应罗正大先生修改为的自然外力和暗能量;而“点内空间”自然就有一种量子斥力似的膨胀的自然斥力。但目前国内存在的“格啥族”还是比较浓厚。
朱也旷先生说,劳夫林(凝聚态物理学家)认为弦理论“是一个陈旧的信仰体系的悲剧性结果”。又说1987年,有人询问现代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的奠基人费曼对“超弦”(弦理论的一个升级版)的看法,垂垂老矣的费曼思维依然敏捷,他直率地说他不喜欢它,“我不喜欢他们不做任何计算,不喜欢他们不检验他们的思想,不喜欢任何与实验不符的东西”。朱也旷还说,这也适用于霍金以及看上去更值得期待的M理论的批评。
朱也旷只是一种格啥族个人科学自杀的情绪表白,他没有看到科学潮流滚滚向前。  
2012年第7期《环球科学》杂志发表陈超先生的文章《量子引力研究简史》,推举的19条科学进展共识,虽然没有提到我们中国,实际全球有目共睹,其中有多项中国人半个世纪以来都在齐头并进。例如第1条、第18条有关法国科学家庞加莱提出的庞加莱猜想和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证明了庞加莱猜想,其中1958年至1962年间,川大数学系的数学家们就作过“空心圆球不撕破和不跳跃粘贴,能把内表面翻转成外表面”的解难证题规划;1962年传流给我们后,在没有科研经费,仅靠工资收入和业余时间的支持下,50年间我们从没间断结合三旋理论,将庞加莱猜想分类为正猜想的收缩或扩散,涉及点、线、平面和球面;逆猜想的收缩或扩散,涉及圈线、管子和环面;外猜想的空心圆球内外表面及翻转,涉及正、反膜面、和点内、外时空等三条推论,从而联系上弦膜圈说和全息原理,到2006年借助佩雷尔曼证明庞加莱猜想公开的东风,我们也发表了把庞加莱猜想外定理的空心圆球内外表面翻转熵流与时间和热力学、量子论、相对论、超弦论等联系起来的论著。如果把数十年没有科研经费,仅靠工资收入和业余时间支持下的不间断的科研看成是“为科学而科学”,就请朱先生也来试一试。
3)格啥族的片面性,类似朱也旷拿格拉肖、费曼说事。格拉肖开始反对弦论不假,但后来他却培养出像阿卡尼哈默得和兰德尔等一批一流的超弦理论学家,也真。与格拉肖齐名的温伯格,和费曼两人著的《从反粒子到最终定律》一书,温伯格作为弦论的开拓者之一,书中讲弦论深入浅出,头头是道;而费曼虽没张扬弦论字眼,但他讲时间的“点内空间”和绶带两端点位置对调的对称与超对称,更使弦论无声胜有声。
谜底还有:库马尔的《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一书介绍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卢瑟福、普朗克、狄拉克、薛定谔等20世纪物理学万神殿里供奉着的人的成功的艰辛时,还说有趣的是,像爱因斯坦、玻尔、卢瑟福、普朗克、狄拉克等人,最初他们对自己在量子领域作出的重大发现后,即使支持的人很多,但他们在长时间里仍保持怀疑。其实,这些人是和西方的科学实验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提出的理论不是像格啥族是为理论而理论。但这却被20世纪后期不少格啥族把自己的“为哲学”说成是“科学”,而把国际公认的现代科学说成是“伪科学”。文革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数年间在全国全面停课、停学、停办科学刊物,借宣传批判资产阶级,长期批前沿自然科学,留下不少“负面资产”,使得一些同志把反公认的现代科学,看成是科学创新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英]曼吉特•库马尔,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重
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包新周等译,2012年1月;
[2]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5月;
[3]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
[4]王德奎,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5]陈超,量子引力研究简史,环球科学,2012年第7期;
[6]杨振宁,韦尔对物理学的贡献,自然杂志,1986年第11期;
[7][英]罗杰•彭罗斯,皇帝新脑,湖南科技出版社,许明贤等译,1995年10月;
[8]王乔翻译,超弦理论,科学世界,2013年第3期;
[9]刘月生、王德奎等,“信息范型与观控相对界”研究专集,河池学院学报,2008  年增刊第一期,2008年5月;
[10][美]丘成桐、史蒂夫•纳迪斯,大宇之形,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12月;
[11]][英]安德鲁•华生,量子夸克,湖南科技出版社,刘健等译,2008年4月;
[12][美]布赖斯•格林,宇宙的结构,湖南科技出版社,刘茗引译,2012年4月。
[/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7 00:01 , Processed in 0.09316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