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qhdwwh

再次申明我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8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已声明不会审理来自科学共同体之外的任何自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
      中国科学院的声明有道理,,我能理解中国科学院的苦心.
      我申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成立,是在12年多的研究基础上,不是说空话。在网上发表大量数据,是科学方法实证化的组成部分.
       我在前面验证了97位大偶数哥猜成立,列举了比已知97位大素数大1000万,1亿,100万亿的大偶数哥猜成立,如果中国科学院能提供10的23次方的大素数(区间含20万个自然数)我能验证比已知97位大素数大1000万亿亿的偶数哥猜成立。推而广之,只要找到任何一个大素数组,我们就可以验证比大素数大的偶数(非常多)哥猜成立,无疑,可以下结论: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这样的验证是建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验证快捷,准确是非常好的数学方法。
      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下限数学表达式,无疑是正确的,我验证了4到46508内
的全部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均符合哥德巴赫分拆数下限数学表达式,更大的偶数,包含网上发表的大偶数哥猜数的验证也无一例外。
      人们总想找到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准确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肯定地说不可能。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下限数学表达式,能无可辩驳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楼主| 发表于 2018-9-28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已声明不会审理来自科学共同体之外的任何自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
      中国科学院的声明有道理,,我能理解中国科学院的苦心.
      我申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成立,是在12年多的研究基础上,不是说空话。在网上发表大量数据,是科学方法实证化的组成部分.
       我在前面验证了97位大偶数哥猜成立,列举了比已知97位大素数大1000万,1亿,100万亿的大偶数哥猜成立,如果中国科学院能提供10的23次方的大素数(区间含20万个自然数)我能验证比已知97位大素数大1000万亿亿的偶数哥猜成立。推而广之,只要找到任何一个大素数组,我们就可以验证比大素数大的偶数(非常多)哥猜成立,无疑,可以下结论: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这样的验证是建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验证快捷,准确是非常好的数学方法。
      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下限数学表达式,无疑是正确的,我验证了4到46508内
的全部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均符合哥德巴赫分拆数下限数学表达式,更大的偶数,包含网上发表的大偶数哥猜数的验证也无一例外。
      人们总想找到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准确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肯定地说不可能。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下限数学表达式,能无可辩驳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验证任何大偶数哥猜成立,是建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验证快捷,准确是非常好的数学方法。
     我在验证97位大偶数哥猜成立时,用数学模型一次验证12个偶数哥猜成立(还可以更多),并且同时筛出素数对数值,虽然筛前要手工输入数值,需要一些时间,但筛出数值很快,可以秒内完成一次验证,验证大偶数哥猜成立并不困难。这个方法解决了验证了某一偶数哥猜成立,那么下面的偶数呢这个难题。可以肯定下面的偶数哥猜也成立,这不难做到。
    97位数已经是无法想象的大数了,验证这样大的偶数哥猜成立,用普通的方法是无法做到的。王元院士讲:10的1000次方是什么概念呢?无法想象!这是一个大得不得了的数字。所以,三个素数加起来等于一个奇数,这是不能通过计算机做出来的,和王元院士讲的道理一样,97位数的哥猜验证,用家庭计算机(64位)是不能通过计算机做出来的,但我们用WHS筛法,解决了这个视乎无法解决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29998, 30158]区间81个连续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9-2-2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网上发表了有关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帖子多篇,希望科学共同体能找出错误,肯定,或彻底否定。科学是来不得半点的虚伪与骄傲的,对于否定的意见,我会认真对待,真心欢迎。
我推导出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下限的数学表达式G2(X)>0.5X/(lnX)^2,说明大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只是比偶数值小一些数量级的数值,是个非常大的数,因此用筛函数数学表达式和WHS筛法容易验证任何偶数(大于2)和奇数(大于5)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要否定 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下限的数学表达式G2(X)>0.5X/(lnX)^2,只要找到一个反例就可以了。科学共同体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在网上也能找到大量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如果有反例,只要有一个,自然就否定了该数学式。这是无争议都能接受的结果。比如哈佛大学教授否定欧拉猜想 ,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范例。   
我在网上发表了很多数据,其中的素数和偶数的素数对是用WHS筛法筛出的,完全是我的原创,是立论的基础,如果这些数据是错误的,那么我的结论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对于小的素数,可以用素数表随机核对,对于较大的素数,无法找到素数表核对,但WHS筛法是正确的,我自信这些素数也是对的,如果科学共同体能确定这些数据有错误,那就说明我的方法有问题 ,结论是 用这个方法不能验证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双南在一次讲演中讲科学三要素,其中第三要素是科学的方法: 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尤其是实证化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变得非常重要。
我做了大量的验证工作,也就是实证化,对于哥德巴赫猜想证明问题,我认为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都重要。逻辑化是推导 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下限的数学表达式,定量化是找到哥德巴赫分拆数数值,实证化是找到偶数至少一个和一个以上的素数对。WHS筛法可以在 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上灵活应用,且这样的实证化我们可以无限的做下去,也就证明和验证了偶数和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发表于 2019-2-2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qhdwwh 发表于 2019-2-2 09:58
我在网上发表了有关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帖子多篇,希望科学共同体能找出错误,肯定,或彻底否定。科学是来不 ...


你乄乄的听不懂是不是?在计算证明体系中,我们现在都无法证明素数是否有无限个,我们怎么能证明无限个素数形成的哥猜?
 楼主| 发表于 2019-2-5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qhdwwh 发表于 2018-11-22 01:32
[29998, 30158]区间81个连续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表

[29998, 30158]区间81个连续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表,
其中30030的哥德巴赫分拆数为905,  30034的哥德巴赫分拆数为224,   30152的哥德巴赫分拆数为218,三个数值相近的偶数其哥德巴赫分拆数数值相差达4到5倍,其它的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数值,相差也类似,这说明了无法用准确的数学公式计算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数值的,虽然拉曼扭扬系数Cx可以近似计算,但我们无法给出素数和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的准确数学表达式。即找不到可以用等号(=)表达的数学表达式。
这是否为一些数论问题的证明做出了提示。
 楼主| 发表于 2019-2-13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xxxxxxxx 发表于 2019-2-2 18:1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验证并不是证明啊!……



验证不是证明,但科学必经验证,验证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科学的方法: 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尤其是实证化(验证和实证化功能类同)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变得非常重要。

WHS筛法能筛出自然数中的素数,筛出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能验证任何偶数哥猜成立。因为能筛出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所以可以验证现有哥德巴赫猜想数学表达式的正确性。下面是在做了大量的验证后的四种情况分析:

1)哈代-李特而伍德提出的数学式,WHS筛法筛出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和用哈代-李特而伍德提出的数学式计算的结果有时相差较大,难以证明数学式中≈数学符号的正确。
2)陈景润得到的数学式“1+2”被称作是陈氏定理。用WHS筛法可以筛出偶数的“1+2”实际数值,计算“1+2”数学式的数值,二个数值进行比较,不矛盾,说明陈氏定理是成立的。
3)我用逻辑化推导的G2(X)>0.5X/(lnX)^2,数学式,也可以用WHS筛法验证,我做了很多的验证,验证结果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G2(X)的数值全部大于0.5X/(lnX)^2,数学式的计算值。说明在这些情况下哥猜成立。

4)将陈氏定理数学式和G2(X)>0.5X/(lnX)^2数学式做比较。全面比较的结果,发现约有40%的偶数“1+2”计算数值,小于“1+1”数学式的计算值。实际上,偶数“1+2”数学式计算数值,应大于“1+1”数学式的计算值(因为哥猜“1+1”的集合是“1+2”集合的子集),这说明陈氏定理正确,但还有不完美之处。

验证应该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唯一性,我尽力做到了,但也许有百密一疏,如有,请不吝赐教。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于1742年6月7日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出:任一大于7的奇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的猜想。后者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1919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筛法证明了:所有充分大的偶数都能表示成两个数之和,并且两个数的质因数个数都不超过9个。这个方法的思路是:如果能将其中的“9个”缩减到“1个”,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布朗证明的命题可以被记作“9+9”,以此类推,哥德巴赫猜想就是“1+1”。
     布朗使用的“筛法”,其原型为埃拉托斯特尼筛法。
布朗用到的筛法也是基于同样的理念:给定一个需要筛选的集合,一个用来作为筛选标准的“筛孔”,即一系列质数的集合,以及一个范围,......
使用布朗方法的最好结果是陈景润得到的。他在1973年发表了“1+2”的证明,其中对筛法作出了重大的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加权筛法。因此“1+2”也被称作是陈氏定理。现今数学家们普遍认为,陈景润使用的方法已经将筛法发挥到了极致,以筛法来证明最终的“1+1”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了。布朗方法似乎在最后的一步上停止了下来。如今数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证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还需要新的思路或者新的数学工具,或者在现有的方法上进行重大的改进,也有认为仅仅基于现有的方法上的改进无法证明偶数哥德巴赫猜想。
以上内容由本人编辑,摘自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

可见 , 数学家们普遍认为,以筛法来证明最终的“1+1”的可能性很低了。如今数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证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还需要新的思路或者新的数学工具,或者在现有的方法上进行重大的改进,也有认为仅仅基于现有的方法上的改进无法证明偶数哥德巴赫猜想。
人们认为用筛法已不能证明最终的“1+1”。
而一种新筛法的一系列事实,将会改变数学家们们的看法。即用新筛法—WHS筛法,可以筛出素数,和用数学模型生成一个数学图表,从图表中得到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验证哥德巴赫猜想成立。WHS筛法同时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前用到的筛法只是筛出自然数中的素数集合,要寻找偶数的素数对要进行具体的素数数值运算。

WHS筛法:
1)可筛出自然数中的素数集合。
2)筛出偶数中的素数对和素数对集合,方法有二个,横向筛法和纵向筛法。
横向筛1*1=1  (2个素数匹配一个素数对)用于验证偶数(1个或2,3个)哥猜成立,和筛出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
纵向筛1+1=2(2个素数构成一个素数对)用于验证和筛出一个区间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在一个确定素数的基础上,在同列中寻找配对素数,即直接筛“1+1”,验证区间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3)素数以1表示,合数以0表示,在筛选过程中,寻找代码1和1的位置匹配,对偶数的素数对不进行具体的素数数值匹配运算。

由于WHS筛法对偶数的素数对不进行具体的素数数值匹配运算,代码运算过程极为简单,快速,准确。使建立大规模数学图表成为可能。极大减少了计算机存储量,使充分大数的运算成为可能。在解决非常大的偶数哥猜问题时,和以前用到的筛法比较的确有天壤之别。比如解决10的1000多次方偶数的哥猜问题,人们认为无法想象,是天方夜谭的事,但对WHS筛法来说的确好解决。我在验证97位偶数哥猜成立的实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承诺过,用97位素数921个(素数由研究RSA640密码问题时给出)可以验证比921个素数中最大素数大1000万亿(10˄15)范围内的任何偶数哥猜都成立,甚至大1000万亿亿(10˄23)也容易验证。我们是否可以说,在实践层面,哥德巴赫猜想成立是确定无疑的。
人们认为证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还需要新的思路或者新的数学工具,我用单调增函数的思路和WHS筛法新的数学工具,逻辑化推导的,当X≥10,G2(X)>0.5X/(lnX)^2,数学式,是否是正确的,现在还没有人能提出一个反例。希望科学共同体能予以肯定或否定。

下面的图表是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学图表的一个很小局部的图片(完整图片含126000个偶数),每行单元格中的数字1代表同行大偶数一个哥猜解。明显可见,15位偶数的哥猜解容易找到,即使10的1000次方的充分大偶数也基本如此,只是哥猜解分布要稀疏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帖图表发错,重发 15位偶数的哥猜解数学图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5-4 20:20 , Processed in 0.07128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