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若对图18也进行与图17相同的以上操作,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不同的是图18从顶点1交换了B—D后得到的是b类H—构形,而图17则是从顶点3交换B—C后得到的是b类H—构形。
在H—构形中,5—轮的对角链A—C、A—D、B—C、B—D四条链均不能交换,可交换的只有A—B和C—D两条相反的相邻链。这两种链在图中的分布只可能有三种,即有A—B环形链,则C—D链就被分隔在A—B环的内、外两侧;有C—D环形链,则A—B链也被分隔在C—D环的内、外两侧;第三种情况是A—B链和C—D链都是非环形的直链(彩色道路)。除此三种情况外,再无别的分布形式。所以说,以上的a、b、c三种类型的H—构形就是H—构形的不可免集。
3、各类H—构形可约性的证明:
① 有环形链的H—构形可约性的证明:
(1)当图中有环形A—B链时的情况:因为在A—C链和A—D链中,至少有4D与5C两个顶点是直接相邻的顶点(如果没有这两对顶点的直接相邻,图就不可能再是5—轮构形了),所以,无论A—B环形链是从哪个地方穿过A—C链和A—D链(也无论是只穿过一条还是两条都穿过),A—B环形链的某一侧至少是存在着4D与5C两个顶点是直接相邻的。这就保证了把4D与5C两顶点的颜色交换后,就一定可以使A—C链和A—D链的两条(或一条)断开,使构形转化成K—构形。
(2)当图中有环形的C—D链时的情况:因为在A—C链和A—D链中,至少有顶点2A和顶点8A是两条链的公共顶点(如果没有这两个公共顶点,图也就不可能再是H—构形了),所以,无论C—D环形链是从哪个地方穿过A—C链和A—D链(也无论是只穿过一条还是两条都穿过),C—D环形链的某一侧至少也是存在着这样的两个公共顶点之一的。这就保证了无论从其中的哪一个公共顶点进行A—B链的交换时,也都可以使A—C链和A—D链的两条(或一条)断开,使构形转化成K—构形。
到此,这就证明了有环形链的H—构形一定是能够转化成为坎泊的K—构形的。
② 无环形链的H—构形可约性的证明:
(1)从图3、图4、图5可以看出,只所以这三个图可以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关链的问题是都至少有一个B色顶点,从该顶点交换了B—D(或B—C)链后,不会产生从另一个B色顶点到其对角顶点的连通的B—C(或B—D)链,再从这另一个B色顶点开始交换B—C(或B—D)链,便可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而图17从顶点1交换了B—D后所得的图19,正好就有这样的特征,再从顶点4交换了D—A后,不会生成从顶点1到顶点5的连通的D—B链,所以也就可以同时移去两个同色D(或B)。所以c类H—构形通过一次转型交换一定是可以转化为K—构形的;
(2)从图11中可以看出,b类H—构形的特点是有一条由BAB型构形中的A—C链和A—D链中的两种不同颜色C和D构成的环形链C—D,而图17从顶点3交换了B—C后所得的CDC型的H—构形的图23中,正好也有一条由CDC型中的D—A链和D—B链中的两种不同颜色A和B构成的环形链A—B。所以图23是一个b类H—构形。b类H—构形是可约的,当然图23 也就是可约的,进而图17也就是可约的了。所以c类H—构形通过一次转型交换也一定是可以转化为b类H—构形的,进而也就可以转化为K—构形。
到此,这也就证明了无环形链的H—构形一定是能够转化成为坎泊的K—构形的。
③ 各类型H—构形相互转变的证明:
H—构形中,如果在没有任何环形链的情况下(如图17和图18),解决的过程是先交换1B—7D或3B—6C,把构形由BAB型转变成DCD型或CDC型。因此,我们把交换含有B色的链叫做转型交换。从图4、图11、图14、图17、图18的各种H—构形中可以看出:交换了1B—7D后,使顶点7变成了B,破坏了从顶点2到顶点4的A—D链的连通性,但又新产生了从顶点5到顶点3的C—B连通链,而原来从顶点5到顶点2的C—A连通链仍然存在,这时图就由原来的123—BAB型的H—构形转化成了451—DCD型的H—构形了(如图26);而交换了3B—6C后,使顶点6变成了B,破坏了从顶点2到顶点5的A—C链的连通性,但又新产生了从顶点4到顶点1的D—B连通链,而原来从顶点4到顶点2的D—A连通链也仍然存在,这时图就由原来的123—BAB型的H—构形转化成了345—CDC型的H—构形了(如图27)。
4、其他
① 当图中既有环形的A—B链,又有环形的C—D链时,构形具有a类构形和b类构形的共同特征,我们把它归入a类,用交换A—B环内、外的任一条C—D链的办法进行解决。
② 基本的H—构形是左右对称的,各链也是对称的。当图中含有环形链时,也是对称的。但当不含任何环形链时,构形有时是对称的,有时是不对称的。不对称的构形,通过一次交换或一次转型,就可以使图变成可约的K—构形;而对称的构形,最多四次转型就可以使图转化成K—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