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年仅16岁的钱宝琮怀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志向,考取浙江省首批官费留学生,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研习土木工程学。一本英国人鲍尔(W.W.Rouse Ball)1908年新著的《数学简史》(A Short Account of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让钱宝琮“对数学的发展史颇感兴趣”,同时经受了强烈的心理刺激,因为“这本书没有讲到中国人在数学方面有任何贡献”。西洋人的罔顾历史,令他全然不能接受!当得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民国,钱宝琮马上剪掉辫子,“不再拖着一条猪尾巴被洋人耻笑”[1]。1912年春,钱宝琮学成归国,原想成为一名工程师为国效力,然机会屡失,未能如愿。之后,他去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任教,最初教授土木工程课程,不久改教高等数学。
1944年10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家、时任英国驻华文化科学代表团团长李约瑟博士访问浙大西迁地——贵州湄潭,并以中国科学社名誉社员出席中国科学社湄潭区召开的第12届年会。钱宝琮在年会作《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之特点》专题演讲[6],历时一个多小时。演讲阐述了中国古代科学,尤其是数学的起始以及中国数学与西方、印度数学发展的差异,引起了李约瑟的浓厚兴趣。会后,李约瑟特意拜访了钱宝琮,两位的交流直至深夜。数年之后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一卷序言中,李约瑟没有忘记提及钱宝琮的名字,称他为“最杰出的两位中国数学史家之一”[7]。
《中国数学史》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李约瑟于1965年底,专门致函竺可桢,索要《中国数学史》,并建议中国科学院推荐钱宝琮等人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正是因为李约瑟本人的极力举荐,1966年10月15日,钱宝琮成功当选为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科学史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通讯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