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7-19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5、不怕计算
不怕计算可以说是我在长期数学工作中养成的一种性格或习惯。我在小时候是不喜欢做算术计算题的,甚至对复杂的计算很害怕。后来,学了中学代数和三角学,学会把复杂的式子化成最简式,感到是一种愉快。有时看到或得到一些很有规律的对称式,很觉得高兴。
我相信,人人都有爱美之心。而数学结构形式(包括公式与各种关系)间的简单性、规律性与对称性等正好是美的特征,所以我之开始喜欢计算并学会计算,大概与我喜爱“数学美“的天性有关。
在以往的数十年里,我从事计算数学的方法与理论研究,更是时时与分析计算打交道。这样,我就培养了对计算的兴趣与耐心。特别我很喜欢从复杂的计算过程中寻找规律,寻觅最简洁的结果。有时候意想不到的简单结果会带给我极大乐趣。
例如,60年代我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工作是,我发现在最一般形式的“快速振荡函数积分”的渐近展式中,居然出现重要的积分因子——伯努利多项式。这一结果是通过一系列计算后发现的。包含这一结果的文章发表发表于1963年[见英国Pro. Cambridge Phil. Soc., 59:1(1963)]。说来奇怪,时过24年后,美国三位学者的合作论文中又重新发表了我的结果的特例[见美国Math. Comp., 49(1987), 作者为V. Banerjee, I. Lardy, A. Lutoborski].
计算能帮助发现规律,发现漂亮的新结果,这些正是推动人们能耐心地从事复杂计算的心理动力。所以根据我个人的学习与工作经验,我赞成应利用青少年的爱美的天性和寻求新结果的好奇心,配以启发性的教材,让他们不怕计算,学会计算,并能从计算中寻找乐趣。
尾声
最后,我想谈的是,我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实际是通过自学和教学工作过程获得的。我在大学毕业时,连什么是勒贝格积分,调和分析研究些什么,什么叫做巴拿赫空间,什么是群论中的伽罗瓦(Galois)基本定理,如此等等均一无所知。后来,由于教学需要,我曾先后讲授过十七门数学课程,通过自学与教学才逐步弄明白了许多数学分支的重要题材,甚至有些靠自学得来的知识还成为我写作论文的基础。因此,在我长期的数学生涯中,我深切体会到“教、学、研相互促进的规律”。在这里我乐意将这条规律——指导我成长的一点经验——介绍给我国的年青数学工作者。
作者简介:徐利治(1920年9月23日—2019年3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数学家、教育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致力于分析数学领域的研究,在多维渐近积分,无界函数逼近以及高维边界型求积法等方面获众多成果,并在我国倡导数学方法论的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