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8-15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1. “十一时半”常被转述成“11时30分”或“11:30”,不过对于熟悉精度概念的人来说,这种转述是有些别扭的。因为当一个“物理量”的数值不带误差时,精度往往由最后一个数字来体现,因此“11时30分”或“11:30”意味着精度是“分”,误差只能在“分”的量级,而“十一时半”是以“半小时”为单位,误差可以大得多——比方说完全可以是“11:18”或“11:43”等等。
2. 确切地说,字面上所载的是“以色列宗教”(israelitischer Religion),那是犹太教的前身。不过,爱因斯坦的父母其实并不信犹太教——也不信别的宗教。爱因斯坦在晚年自述里曾表示:“我是完全不信宗教的(犹太人)父母的儿子”。爱因斯坦小时候所受的宗教影响是来自他的远房亲戚及学校。
3. “爱因斯坦最后女伴”(Einstein's last significant other)的说法源自爱因斯坦文献专家艾丽丝·卡拉普莱斯(Alice Calaprice)等人编撰的An Einstein Encyclopedia (《爱因斯坦百科全书》)。“significant other”常被中译为“爱人”(比如中文维基百科就如是对应)或“情人”,但中文“爱人”所具有的“配偶”之意,及“情人”所具有的暧昧之意跟爱因斯坦与范托娃的关系有所不同(前者完全不符,后者过于夸大),故改译为“女伴”。
4. 身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父母为何会因“犹太味”太重而放弃一个名字?我不得而知。猜测一下的话,也许是因上文所说的,直到爱因斯坦出生前不久的1871年,犹太人在德国所受的歧视仍相当显著,故而也许习惯性地不愿太容易被人从名字上识别出。
5. 这让我想起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一书里曾经记述说,张爱玲看到军人操练时骇然表示:“他们都是大人呀,怎么在做这样可怕的儿戏!”
6. 爱因斯坦的光芒往往会遮蔽身边的人,比如我很久以来就只知道玛雅是“爱因斯坦的妹妹”。其实人家是很有才的,是文学女博士,可以甩如今的多数女文青们好几条街。
7. 但不无讽刺意味的是,这所被爱因斯坦严厉批评过的中学,却于1965年改名为了“爱因斯坦中学”(Albert-Einstein-Gymnasium München),让人不禁想起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为了惩罚我鄙视权威,命运将我变成了权威”。
8. 塔耳玫——当时叫作塔耳木得(Talmud),塔耳玫是后来改的名——是一位贫困的犹太学生,每周四在爱因斯坦家吃一顿免费午餐。提供这种午餐是一种犹太传统,本意是请一位教士,不信教的爱因斯坦父母将之改为了请一位普通学生。不过那“普通学生”通过推荐科学读物而对爱因斯坦的未来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让一度与父母的不信教背道而驰的爱因斯坦摆脱宗教,则是始料未及的“蝴蝶效应”。
9. 那纸医生证明想已不存(起码是未被《爱因斯坦全集》所收录),各传记的记述大致虽同,细致用语却互有差异,也不知哪些是医学用语,哪些是描述性用语(但都指向“精神”或“神经”,程度则有“紧张”、“疲劳”、“崩溃”等等),姑用“健康原因”笼统言之。另外可以提到的是,当时爱因斯坦跟学校的关系已相当紧张,据他多年后在一封信里叙述,一位老师希望他退学,并对他说:“仅仅是你的存在就破坏了学生对我的敬意”。不过没有迹象显示爱因斯坦的退学是被迫而非主动。
10. 促使爱因斯坦退学及放弃德国国籍的另一重可能的原因,是德国孩子年满17岁就必须登记兵役,不得移居国外,而爱因斯坦——如正文所述——从小就对军事化训练深为反感,更遑论兵役。
参考文献
1. J. Bernstein, Albert Einstein and the Frontiers of Phys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 D. Brian, The Unexpected Einstein: The Real Man Behind the Icon,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5).
3. A. Calaprice, et al., An Einstein Encyclopedi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5).
4. R. W. Clark, 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 (Avon Books, 1971).
5. A. Einstein,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Albert Einstein (vol. 1-15),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2018).
6. A. Einstein, A. Calaprice (eds.), The New Quotable Einste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7. A. Fölsing, Albert Einstein: A Biography, (Penguin Books Ltd., 1997).
8. G. Holton and Y. Elkana (eds.), Albert Einste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97).
9. B. Hoffmann, Albert Einstein: Creator & Rebel, (Penguin Group, 1972).
10. W. Isaacson, 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 (Simon & Schuster, 2007).
11. A. Moszkowski, Einstein The Searcher: His Work Explained from Dialogues with Einstein (Methuen & Co. Ltd., 1921).
12. L. Pyenson, The Young Einstein, (Adam Hilger Ltd., 1985).
13. P. A. Schilpp (eds.), 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 (MJF Books, 19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