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1-19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03 结语
杨振宁既是对世界物理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也是有强烈爱国情怀的社会活动家。1957 年,他和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觉得不如外国人这个心理”[43]。1971 年,在中美关系解冻但尚未正式建交之时,他果断访问中国,为中美科技外交写下浓重一笔,这也是他“事业上的转折点”[44]。这次“破冰之旅”具有示范性,并对中美科技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推动当今中美科技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振宁始终关心中国科技发展,特别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合作等问题,并向中国领导人和科学家们提出良策。2003 年,他正式回到清华大学任全职教授,主持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在引领中国物理学发展、培养年轻一代人才和提倡科学史研究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45]。2015 年 4 月 1 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正式恢复中国国籍。这正如当年他率先访华一样,也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件,反映了中国从人才外流向人才回归转变的趋势。
致谢:感谢《自然科学史研究》主编邹大海研究员、副主编孙烈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刊》执行副主编杨柳春研究员和有关匿名专家、领导审稿,并提出修改意见!
编注:
本文选自《自然科学史研究》第 40 卷 第 3 期(2021 年):374 - 386 页。2021 年 9 月 22 日,“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杨先生本人在讲话中回顾了当年访华的片段。在当日的研讨会上,本文作者已将预印样稿呈送杨先生,并提供给部分与会专家听取意见。在正式刊印之前,作者再次修改,补充了相关的内容。
杨振宁长期重视并亲身从事科学史研究。1996 年 1 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聘请杨先生担任名誉研究员。《自然科学史研究》于当年第 2 期曾做报道,提到杨先生即席发言中的观点:“现代科技的发展同 20 世纪世界的局势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要想了解 20 世纪的世界的发展情况,以及对 21 世纪的前景作出展望,必须对科技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一论断的学术价值,值得科技史学者珍视。
注释
1. 例如,杨振宁于 1983 年 3 月 2 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庆20周年纪念讲座上的演讲中的“访问中国”部分简单介绍了自己 1971 年访华经过。
2. 1971 年 3 月 16 日,《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第2版在比较醒目的位置发表题为《美国解除对中国旅行的禁令》(U.S. Lifts Ban On China Travel)的新闻。新闻中提到“美国今天解除了对美国人前往共产主义中国的禁令,并宣布其正在通过私人外交渠道努力使北京的大使回到一年多前中断的华沙会谈。这两个步骤都是尼克松政府寻求改善与中国关系的持续政策的一部分,但国务院承认,预计这里不会有快速反应。”[2]
3. 在杨振宁看来,中美两国根据当时的国际情势在试探是否可以有些有用的接触。不过,考虑到当时越南战争还没有结束,杨振宁担心这道刚打开小缝的大门可能会再度关闭。
4. 杨振宁对此次回国极为重视,他提前 3 天便到达巴黎等候访华签证。由于中美尚未建交,当时的签证只是一张纸。
5. 杨振宁回国前并不了解层子模型的具体工作。为使他深入了解层子模型且便于他返美后介绍层子模型时有所依据,周培源和张文裕建议将中国物理学家在1966年暑期物理讨论会上宣读的三篇论文赠送给他。
6. 1972 年以后,《中国科学》、《物理学报》等科技期刊逐步恢复出版,发表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与杨振宁当时的建议相关。
7. 为了避免吴有训等前辈到机场迎接,杨振宁在上海访问时特意叮嘱接待组工作人员不要通知他们自己抵京的具体时间。他表示自己抵京后会立即拜访他们。[12]
8. 黄宛为黄昆二哥,当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即 301 医院)一部副主任。
9. 这份名单共有 9 人(其中前 7 位同杨振宁熟识),包括:George Kennen ,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是 1945 - 1950 年美国对外政策主持人之一;Jerome Wiesner ,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曾任肯尼迪(John F. Kennedy)总统的科学顾问;Fred Seitz ,洛克菲勒大学校长,曾任美国科学院院长;George Wald ,哈佛大学生物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J. Watson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董事长;David Rockefeller ,大通曼哈顿银行董事长;Kerson Huang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Jerome Cohen ,哈佛大学法律教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常友好,努力改善中美关系);Avram N. Chomsky ,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教授,反越战思想领袖。
10. 杨振宁白天游览了长城和十三陵。当旅游局负责人岳岱衡通知他周总理将于当晚会见并宴请他时,杨振宁异常兴奋。陪同杨振宁参加会见的有郭沫若、吴有训、竺可桢、刘西尧、钱学森、朱光亚、周培源、华罗庚、丁江、章文晋、傅作义、杜聿明夫妇、杨振宁弟弟杨振汉和妹妹杨振玉等。竺可桢在日记中有如下记录:“7:30pm 周总理来,我们坐到排好成马蹄形的藤椅上,先谈了半小时。到 8:00 多就在新疆厅一个大桌上晚餐。同时周总理和杨继续对话。晚膳时我坐在郭老与朱永行(外事处)之旁,可以看到记录,所以知道讲点什么。膳毕已十点,继续在藤椅上会谈,到十一点三刻始散。所谈海阔天空,范围很广。大致周总理要了解美国国内情况,如大家对基辛格的印象,五角大楼与资本家的力量。总理说 Rogers 近来与台湾在唱双簧。杨在美久,所以对情况了解清楚。周总理要他每年回来一次,也提过去中印的战事,杨说 Maxwell 的中印战争书影响很大云云。”[14]
11. 寒春于 1944 年荣获威斯康辛大学硕士学位,在“曼哈顿工程”中参与制造浓缩铀发生器。1946 — 1948 年,寒春在芝加哥大学费米(Enrico Fermi)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同杨振宁相识,并在同一个实验室共同工作近 20 个月。1948 年 3 月,寒春抵达上海。她于 1949 年 1 月经北平辗转到达延安,并在当年 4 月同 3 年前抵达延安的男友阳早结婚。此后寒春、阳早夫妇一直定居中国,为农业机械化做出贡献。1971 年 7 月 24 日,周总理接见寒春、阳早夫妇及寒春哥哥韩丁一家等美国朋友,介绍了对中美会谈、中国进入联合国以及台湾等问题的看法。8 月 7 日,杨振宁参观大寨时偶遇同学寒春,当面询问她是否参加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寒春说自己并未参加这项工作。
12. 据杨振宁回忆:中国原子弹爆炸以后,他特别关注到两条美国报纸消息,一则消息是邓稼先是设计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另一则消息是美籍物理学家(即指寒春)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杨振宁相信第一则消息,但对第二则消息还需进一步了解并希望这则消息不是真实的。他迫切想确认中国的原子弹是否是自主研制的。杨振宁提到“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这个心理,我不知道今天的年轻人懂不懂。在我长大的时候,在我父亲这一辈长大的时候,是中国被外国人欺负的不得了,因为中国人没有近代的(先进武器)。所以希望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只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以上内容根据 2021 年 9 月 23 日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亚洲)频道《大先生杨振宁 家国情怀》整理。
13. 杨振宁在相关文章提到,他听说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 1890 - 1970)将军原计划访问中国,但在预定日期前逝世了。戴高乐逝世时,毛主席给戴高乐夫人发了唁电,“谨对他,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表示诚挚的悼念和敬意。”在杨振宁看来,中国人民很佩服戴高乐,也佩服毛主席对戴高乐的历史贡献所作的高瞻远瞩的评价。杨振宁还发现,在中国所听到的有关尼克松未来访华的谈话,表面上虽是强硬的,里面却暗含着对他的见识的敬佩。因此,他将尼克松访华称为“戴高乐式的访华”。[24]
14. 致礼指的是杨振宁夫人杜致礼。
15. 在档案原文中,麦卡锡的英文姓氏拼写有误,正确拼写为 McCarthy 。
16. 7 月 4 日下午,杨振宁在北京饭店与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防科委等单位的 30 多位学者座谈“高能物理的发展方向”。在这次会议上,杨振宁再次表明个人对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意见。他认为,从技术意义上讲,中国不一定要造一个大的高能加速器。但可以建造一些中小型加速器,做一些加速器原理、探测技术等基础工作。他还认为培养大量具有广泛基础理论知识的人才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问题。[28]
17. 根据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记录,周恩来总理接见杨振宁的时间为 1972 年 7 月 1 日。这与《周恩来年谱(1949 - 1976)(下)》记录的时间 7 月 2 日不一致。参加接见的还有郭沫若、刘西尧、乔冠华、竺可桢、吴有训、迟群、周培源、章文晋、张文裕、王承书、钱伟长、邓稼先、周光召、黄昆和黄宛等,杜聿明夫妇以及弟弟杨振汉和妹妹杨振玉也参加了接见和宴会。[29]
18. 毛泽东早在 1955 年 1 月 15 日曾同物理学家钱三强讨论物质是否无限可分问题。1963 年,他同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Shoichi Sakata, 1911 - 1970)在科学研究中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产生共鸣。1964 年 8 月,毛泽东又与哲学家和物理学家谈论物质无限可分问题以及他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见解。这直接影响了中国粒子物理学界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影响中国粒子物理学家在 1965 - 1966 年提出层子模型。[7]
19. 杨振宁后来承认自己当年并没搞懂“文化大革命”到底是怎么回事,甚至自嘲地说自己是位“蹩脚的新闻记者”。
20. 广州从化粒子物理会议旨在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粒子物理理论发展,为后面组织更大型的国际会议积累经验。1979 年 4 月,会议筹备委员会主任钱三强向杨振宁和李政道发出邀请。他们均欣然接受邀请,并积极推荐和联系在台湾和国外的华侨和华裔物理学家参加会议。[40]
参考文献
[1] 公告[N].人民日报,1971-07-16(01).
[2] U.S. Lifts Ban on China Travel[N]. The New York Times, 1971-03-16(02).
[3] 杨振宁.中美科技交流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一九七六年)之后记[M]//读书教学四十年.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85: 13-14.
[4] 关于接待杨振宁的计划[A].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5] 接待美籍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情况简报第11期[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6] 周培源、张文裕给郭沫若、刘西尧的信[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7] LIU J Y. Chinese physicists’ construction of the straton model in social context[J].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2(1): 85-122.
[8] 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报告(之二)[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9] 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报告(之三)[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10] 接待美籍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情况简报第29期[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11] 接待美籍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情况简报第12期[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12] 接待美籍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情况简报第6期[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13] 接待美籍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情况简报第23期[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14] 竺可桢.竺可桢全集 第20卷[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1:445.
[15] 接待美籍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情况简报第17期[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16] 阴和平,李维民. 寒春 杨早画传[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17] 接待美籍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情况简报第24期[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18] 杨振宁. 邓稼先[J]. 二十一世纪, 1993(17): 56-62.
[19] 杨振宁百岁演讲,特别提到一个人[DB/OL].(2021-09-24)[2021-09-27].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82/87286.htm
[20] Physicist Reported in China[N]. The New York Times, 1971-08-08(83).
[21] 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离沪 在京期间周恩来总理曾予会见并宴请[N].人民日报,1971-08-19(01).
[22] 接待美籍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情况简报第31期[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23] LUBKIN G B. C. N. Yang discusses physics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Physics Today, 1971, 24(11): 61-63.
[24] 杨振宁. 戴高乐式的访问(一九七二年)[M]//读书教学四十年.香港: 香港三联书店,1985: 67.
[25] 接待美籍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情况简报第32期[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26] 接待美籍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情况简报第4期[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27] 接待美籍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情况简报第6期[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28] 接待美籍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情况简报第14期[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29] 接待美籍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情况简报第12期[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3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533.
[31] 周培源. “四人帮”破坏基础理论研究用心何在[N].人民日报,1977-01-13(02).
[32] 周培源. 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N].光明日报,1972-10-6(01/02).
[33] 杨振宁. 周光召的三个重大贡献[C]//徐冠华.我们认识的光召同志——周光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论文集.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2: 3.
[34] 毛主席会见杨振宁博士[N].人民日报,1973-07-18(01).
[3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年谱(1949-1976)[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87-488.
[36] 规范场的积分形式[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37] LUBKIN G B. Physics in China[J]. Physics Today, 1972, 25(12): 23.
[38] 任之恭.一位华裔物理学家的回忆录[M].范岱年,译.太原: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166-199.
[39] 施郁.黄克孙与杨振宁[J].自然杂志,2017,39(05):386-390.
[40] 中科院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期间钱三强与杨振宁、李政道、张绍进互相往来信件[A].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
[41] 杨振宁,翁帆. 晨曦集(增订版)[M].北京: 商务印刷馆,2021: 412-416.
[42] 杨振宁.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一九七九年)[M]//读书教学四十年.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85:75-76.
[43] 杨振宁.曙光集(增订版)[M].翁帆,译.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441.
[44] 杨振宁.“关于长城的演讲稿”后记[M]//六十八年心路(1945—2012).杨建邺,杨建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85.
[45] 朱邦芬.回归后杨振宁先生所做的五项贡献[J].物理,2017,46(9):573-581.
延伸阅读
在杨振宁 1971 年访问中国大陆之前,中国粒子物理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是关于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此外,中国物理学家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还利用位于苏联杜布纳的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先进设备和国际交流环境,做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和证明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律等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作。感兴趣的读者可阅读以下两篇文章:
1. LIU Jinyan, WANG Fang, Alexey ZHEMCHUGOV. Chinese Scientists in Dubna (1956–1965).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 (2021)2: 031-088.
2. Jinyan Liu, Fang Wang, Baichun Zhang. Chinese Theoretical Physicists in Dubna--A Case Study of Zhou Guangzhao. Historia Scientiarum 31 (2021) 1:3-19.
作者简介
刘金岩,1987 年生,辽宁人,副研究员,从事物理学史研究。张柏春,1960 年生,吉林人,研究员,从事科技史研究,zhang-office@ihns.ac.cn。吴岳良,1962 年生,江苏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