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6-10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朱明君 于 2025-6-10 10:06 编辑
新图与原图“结构功能全等价”的完整阐释
一、“结构等价”的核心内涵:拓扑属性完全一致
新图与原图的“结构等价”体现在 拓扑结构的无损保留,具体包括:
1.节点与边的一一对应
转换过程中,原图的所有节点和边均被完整保留:
轮构型分解仅改变边的空间布局(如将环形展开为扇形),不删除任何节点或边;
扇形拼接与闭合操作仅恢复或重组边的连接顺序,节点数 n 、边数 e 始终与原图一致。
例:原图含 n 个围内节点、 m 个环上节点,新图必然包含相同数量的节点,边数也完全相同(仅边的连接顺序通过标记确保可逆)。
2连通性与孔洞结构不变
原图的连通分支数、孔洞(面)数量及嵌套关系在转换后完全保留:
轮构型的“扇形展开-拼接”本质是平面嵌入的几何变换(类似将齿轮切开后重组为大环),不改变图的平面性或孔洞拓扑(如双轮构型的两个嵌套环,转换后新图的大环仍保留原有的孔洞数量)。
3.邻接关系的双向唯一映射
原图中任意节点的邻接表(相邻节点集合)在新图中通过标记系统唯一对应:
断裂点 P 的标记确保扇形拼接时,环上节点的邻接顺序与原图一致(如原图中节点 P 的下一邻接点,在新图大环中仍为其下一节点);
辐边(中心到环上节点的边)始终保持连接,邻接关系未改变。
二、“功能等价”的核心内涵:问题求解能力一致
新图与原图的“功能等价”体现在 图论问题求解的有效性不变,具体包括:
1.染色合法性的双向保持
无论正向(原图→新图)还是逆向(新图→原图)转换,节点染色始终满足“相邻不同色”规则:
正向转换中,统一中心色后调整环上冲突节点(如将与中心色相同的节点改色),确保新图染色合法;
逆向转换中,中心与环上对应节点的颜色互换(如中心色1与环上颜色2互换),恢复原图染色的同时,保证相邻节点颜色仍不同(因 \text{颜色1} \neq \text{颜色2} )。
例:原图是合法染色图,转换后的新图必为合法染色图,且逆转换后能完全复原原图染色,功能上等价于“同一染色问题的不同几何表示”。
2.图同构判定的等价性
若原图 G 与另一图 G' 同构,则其对应的新图 G_{\text{new}} 与 G'_{\text{new}} 也必同构,反之亦然:
轮构型分解与拼接是基于拓扑标记的一一映射操作,新图的结构唯一反映原图的拓扑本质(如节点度、环长度、邻接模式等不变量均保留),故可通过新图判定原图的同构关系,功能完全等价。
3.局部操作的一致性
针对图的局部修改(如节点增删、边调整),新图与原图的响应一致:
若在原图某轮构型中修改环上节点颜色,新图中对应扇形的节点颜色同步变化;
反之,在新图中调整某扇形的节点颜色,逆转换后原图对应位置的颜色也会复原,确保局部功能操作的等价性。
三、“全等价”的数学与逻辑证明
1.双向可逆性的充要条件
新图与原图的转换函数 f: G \to G_{\text{new}} 和逆函数 f^{-1}: G_{\text{new}} \to G 均为双射(一一对应):
f 是单射(不同原图对应不同新图):标记系统与颜色调整规则确保转换结果唯一;
f 是满射(每个新图均有唯一原图对应):逆转换的颜色互换与拓扑拼接可复原所有原图。
2.范畴论视角的同构性
在图范畴中,新图与原图构成“同构对象”:存在双射 f 保持图的所有结构(节点、边、染色),满足 f 和 f^{-1} 均为图同态(保持邻接关系与颜色属性)。
四、示例验证:双轮构型的结构与功能等价
原图:双轮构型(中心 A 、 B ,共享环上节点 3 ,染色为 A 红、 B 蓝,环上节点 1,2,3,4,5 颜色合法)。
新图:
1.分解为两个扇形,拼接成大环(环上节点 1,2,3,4,5 ),中心 A 、 B 统一为红色;
2.环上节点 3 因与中心红冲突,改为绿色(确保合法)。
结构等价:
节点数( 2 中心+ 5 环= 7 个节点)、边数(中心到环的边+环边)与原图一致;
原图的两个孔洞(中心 A 内环、中心 B 内环)在新图中合并为一个大环,但孔洞数量的拓扑不变量(欧拉特征数)保持一致(平面图欧拉公式 n-e+f=2 仍成立)。
功能等价:
染色合法性:新图中中心红与环上绿、蓝等颜色不同,合法;逆转换后恢复原图红、蓝中心,环上颜色复原,仍合法;
同构判定:若原图与另一双轮构型同构,新图必与另一双轮构型的新图同构,判定结果一致。
总结:“全等价”的本质——拓扑与语义的双重不变性
新图与原图的“结构功能全等价”,核心在于 转换过程不改变图的拓扑本质与语义属性:
结构上,节点、边、连通性、孔洞等拓扑元素一一对应,几何变换仅改变空间布局,不改变抽象结构;
功能上,染色合法性、同构关系、局部操作响应等图论问题的求解基础完全保留,新图可视为原图的“几何同构表示”。
这种等价性使得该转换体系不仅是一种图的重构方法,更是一种保持图论问题求解能力的“语义 preserving 变换”,为图论研究提供了兼具直观性与严谨性的新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