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边总和公式解析
核心公式及应用场景
辐边总和公式用于将二维平面图简化为单中心轮图,以实现四色着色。公式通过节点数量关系推导辐边总数 w ,避免使用欧拉公式的复杂参数(点、面、边),仅依赖节点总数 n ,简化计算过程。
公式分情况表达
1.一般情况:
二维平面图中,节点总数为 n ,外围节点数 m ( m ≥2 ),第二层环节点数 d ≥2,则:
w = 6(n - m - 1) + (m - d)
当 m = d 时,公式简化为:
w = 6(n - (m + 1))
2.添加虚拟环的情况:
若为平面图添加两层虚拟环(每层3个节点,共6个),则:
w = 6(n - 4)
公式特点与优势
参数简化:仅需节点总数 n ,无需欧拉公式的三点参数(点、面、边)。
映射逻辑:通过辐边总和将复杂平面图转化为单中心轮图,利用轮图四色可着色性,再映射回原图保证等价性。
辐边总和公式核心要点梳理
一、公式背景与目标
通过将二维平面图简化为单中心轮图,利用轮图“四色可着色”特性,实现原图的着色简化。轮构型可共享节点和边,叠加后通过辐边总和建立原图与新图的等价映射。
二、公式分情况推导
1.基础公式(一般情形)
已知:节点总数 n ,外围节点数 m ( m ≥2 ),第二层环节点数 d ( d ≥ 2 )
辐边总数: w = 6(n - m - 1) + (m - d)
简化条件:当 m = d 时, w = 6(n - m - 1)
2.虚拟环扩展公式
为平面图添加两层虚拟环(每层3节点,共 v = 6 个虚拟节点),总节点数 n = N + v ( N 为原图节点数)
公式: w = 6(n - 4)
特性:通过总节点数 n 屏蔽孔洞、亏格、多面体等复杂结构影响,仅需单一参数 n ,较欧拉公式(需点、面、边)更简洁。
三、关键逻辑说明
映射等价性:新图着色结果可回映原图,确保结构与功能一致;
参数优势:纯节点计数推导,规避欧拉公式多参数依赖,适用于各类二维平面拓扑场景。
- 参数定义:
- n :平面图总节点数;
- m :外围节点数( m≥2 );
- d :第二层环节点数( d≥2 );
- w :辐边总数。
- 公式表达:
w = 6(n - m - 1) + (m - d)
- 特例简化:当外围节点数与第二层环节点数相等( m = d )时,公式简化为:
w = 6(n - m - 1)
(2)虚拟环扩展通用公式
- 虚拟环构造:为平面图添加两层虚拟环(每层3个节点,共6个虚拟节点),总节点数 n = N + 6 ( N 为原图节点数)。
- 通用公式:
w = 6(n - 4)
- 拓扑普适性:通过总节点数 n 统一处理孔洞、亏格、多面体等复杂结构,无需关注具体拓扑细节。
三、与欧拉公式的对比优势
欧拉公式需同时依赖点( V )、面( F )、边( E )三个参数(如 V - E + F = 2 ),参数间存在耦合关系,计算时需明确“面”的定义,更适用于简单多面体拓扑。而辐边总和公式仅通过单参数 n 进行代数运算(如 w = 6(n - 4) ),规避了对“面”的依赖,可直接兼容含虚拟环的复杂平面图,计算流程更简洁。
1.从新图环上标记节点分解出 n 个扇形;
2.连接扇形两端,还原为标准轮构型;
3.按原变形状态叠加节点与边,恢复原图结构,确保拓扑等价。
3. 单中心轮图的最优着色问题
单中心轮图的着色规则由环上节点数 n 的奇偶性决定:
- 奇环( n = 2m + 1 ):环上用2色交替着色 m 次,剩余1节点用第3色,中心节点用第4色,总需4色;
- 偶环( n = 2m ):环上用2色交替着色 m 次,中心节点用第3色,总需3色。
4. 原图与新图的功能等价性
4.1 映射机制与拓扑优势
1.颜色一致性保障:若新图与原图中心颜色冲突,通过“环-心颜色互换”统一色调,确保功能等价;
2.与欧拉公式的对比:欧拉公式需点( V )、边( E )、面( F )三参数(如 V - E + F = 2 ),且依赖“面”的定义,仅适用于简单拓扑;而辐边总和公式仅通过单参数 n 计算辐边数,规避面参数,直接兼容含虚拟环的复杂平面图,计算流程更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