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0|回复: 0

爱因斯坦的终极打脸:上帝真的在掷骰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3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因斯坦的终极打脸:上帝真的在掷骰子!

原创  虎哥读书笔记  2025 年 7 月 30 日 08:58  中国香港

98 年前,物理界的两位顶级大佬吵了一架,题目是“光到底是啥样子”。谁也没想到,这场架一吵就是快一百年,直到最近才被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一锤定音——爱因斯坦,这回是真的输了!

先看个反常识的现象:光会“读心术”?

要说明白这事,得从一个让科学家头疼了很久的实验说起。想象一下,你拿一把能喷小泥球的枪,对着有两条缝的墙打,墙后肯定会留下两道泥痕,这是“粒子”该有的样子,规规矩矩。但如果换成水龙头往墙上喷水,水穿过两条缝后,会在墙后打出一条条明暗相间的花纹,这是“波”的拿手好戏。

可光这东西特别反常!当科学家把“子弹”换成一个个光子时,本该像小泥球一样留两道痕,结果墙上却出现了水波似的花纹,就好像光子会分身术,同时穿过两条缝跟自己玩游戏。更离谱的是,要是在缝上装个“监视器”想看看光子到底走哪条路,花纹瞬间就不见了,光又老老实实地变成两道痕。这种“一看就变样”的脾气,就是科学家说的“波粒二象性”。

世纪之争:爱因斯坦 vs 玻尔

爱因斯坦对这事特别不认同,他觉得宇宙肯定是有规矩的,忍不住喊出那句名言:“上帝不会掷骰子!”在他看来,肯定有办法既能看清光子走哪条路,又能留住那些花纹。

但另一位大佬玻尔不这么想,他说光就像硬币,正面是粒子、反面是波,你一次只能看到一面。只要你想弄清楚它走哪条路,就会打扰到它,花纹自然就没了。这不只是物理知识的争吵,简直是两种世界观的对决:一方觉得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认为“看见”这一行为本身,就会改变看到的东西。

近百年来,虽然很多实验都显示玻尔对了,但总有点小瑕疵。直到最近,诺贝尔奖得主沃尔夫冈·克特勒带领的 MIT 团队,做了一个堪称“完美”的实验。

终极实验:用原子当“尺子”

这个实验到底有多厉害?他们没用传统的物理缝隙,而是直接用原子来搭建实验装置,步骤拆解开来其实很清晰:

1. 创造“完美狭缝”。团队把 10000 多个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这时候原子的运动几乎停滞。接着,他们用激光编织出一张“光晶格”——你可以理解成用激光造出一个个整齐排列的“小笼子”,把每个原子精准地固定在笼子里,形成一种叫“莫特绝缘体”的状态。这样一来,每个被固定的原子,就成了一个完美独立的“小狭缝”。

2. 发射“幽灵子弹”。他们用一束极弱的光去照射这些原子,弱到什么程度?能保证每个原子最多只散射一个光子。这一步的关键是,要让光子和原子的互动变得可观测、可控制。

实验的核心观察点来了:

● 当光子飞过原子时,如果没碰到原子(也就是没改变原子的运动状态),我们就没办法知道它到底是被哪个原子“挡”了一下。这时候,所有可能的路径都叠加在一起,光就会展现出波动性,在后面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在物理上叫“相干散射”。

● 反过来,如果光子撞到了原子,让原子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相当于给光子的路径留下了“脚印”),我们就能确定光子走了哪条路。这时候,光的波动性会瞬间“消失”,干涉条纹也没了,只剩下粒子性的痕迹,这叫“非相干散射”。

更绝的是,团队还通过调节激光的强度来控制原子的状态:

● 当激光束缚力强时,原子被固定得很牢,光子很难撞到它们留下“脚印”,干涉条纹就特别清晰;

● 当激光束缚力减弱,原子开始“松动”、运动范围变大(也就是原子波包“模糊”扩展),光子撞到原子的概率变高,干涉条纹就会逐渐变模糊,直到完全消失。

整个过程完美呈现了“想看清粒子路径,就会破坏波动性”的规律。

结论:上帝真的在掷骰子

这下终于有了定论:玻尔是对的。光真的像硬币,你越想看清它的一面,另一面就越模糊。我们看到的世界,不是早就摆在那儿等着被看,而是我们看它的时候,才和它一起“画”出了眼前的样子。

爱因斯坦或许输了这场争论,但他和玻尔一起打开的量子世界大门,还在让我们不断惊讶——原来宇宙的真相,比我们想象的要奇妙得多,上帝还真的在掷骰子呢!

虎哥读书笔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8-19 12:23 , Processed in 0.0975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