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12-14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04 阿贝尔定理
三次和四次方程求解问题解决以后,五次方程自然摆在所有数学家的面前。而自从1545年卡尔达诺出版《大术》,到阿贝尔上大学,时光已流逝了快三个世纪,这个棘手的问题依然存在。这期间,法国人韦达早已在1591年研究出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韦达定理,这个定理后来被荷兰数学家吉拉德推广到一般 n 次方程的情形(虽说他本人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
阿贝尔画像
不仅如此,韦达还把代数问题符号化,他用辅音字母表示已知数,元音字母表示未知数。遗憾的是,这种方法不容易区分已知数和未知数,因此没有流传下来。后来,韦达的同胞笛卡尔建议,用最前面的字母 a、b、c 等表示已知数,用最后面的字母 x、y、z 等表示未知数。这样的表示法一目了然,逐渐地被推广到全世界,并且沿用至今。
代数方程的理论问题则要等到18世纪末,由德国数学王子高斯来完成。1799年,22岁的高斯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严格证明了:任何实系数的 n 次方程至少有一个复根。由此人们不难推出,n 次方程有 n 个复根。1849年,在庆祝取得博士学位50周年之际,高斯给出了上述定理的第4个证明,这回他证明了:任何复系数的 n 次方程至少有一个复根。这个定理如今被称为代数基本定理。
现在,我们要说说阿贝尔的工作了。在中学的最后一年,他雄心勃勃地开始了非凡的冒险,试图解决一般五次方程的根式求解问题。果然不久他找到了求解公式,他的老师霍尔姆伯看不出证明的破绽。于是,这篇文章便寄给丹麦的一位数学家,那时候丹麦是北欧最发达的地方。这位丹麦数学家也没看出毛病,但却谨慎地建议他举例说明。如此这般,阿贝尔终于发现论证本身有漏洞。
其实,18世纪法国大数学家拉格朗日在五次方程求解问题上也栽过跟头。他后来认识到,用类似三次和四次方程求解的方法去导出五次方程的解是不可能的。比拉格朗日晚一辈的意大利数学家鲁菲尼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一番努力,他写成了一篇500多页的论文,证明一般五次方程不能通过一个公式求解。然而,他的证明既冗长又存在漏洞,并未被人接受,同时也鲜为人知。
上大学以后,阿贝尔也开始往相反的方向使力。终于在1824年,他成功地证明了五次或五次以上的方程不存在一般的根式解,依然没有人可以验证他的证明。翌年,在教授们的帮助下,他获得挪威政府的一笔旅行奖学金,准备去拜访西欧国家的一些名数学家。可是,阿贝尔只是在柏林遇到一位业余数学爱好者兼出版家克莱尔,他是继霍尔姆伯之后第二个对他的事业有较大帮助的人。
克莱尔与霍尔姆伯都相信,阿贝尔是非比寻常的数学家。克莱尔在1826年创办了一家叫《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杂志》的数学期刊,首卷即发表了阿贝尔的七篇论文,其中包括《四次以上方程的不可解证明》。而在前3卷里,居然连续发表了阿贝尔的22篇论文,内容涉及面很广,包含了方程论、无穷级数、椭圆函数论等。可是,这本如今德国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当时并没有什么影响。
在巴黎,那时和现在一样,每到夏天大部分人都离开了,他们大多到海滨避暑去了。阿贝尔潜心于数学问题,他完成了一篇有关超越函数的论文,递交给法国数学界的元老勒让德和权威柯西审阅,结果却被忽视了。椭圆函数是复分析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双周期亚纯函数,是由阿贝尔首先定义的,他把它看作椭圆积分的反函数,因与椭圆的弧长问题有关而得名。椭圆函数在数论和物理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椭圆曲线和模形式也有着深刻的联系。
后来,比阿贝尔小两岁的德国数学家雅可比称赞阿贝尔的这篇论文“也许是这个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发现”。而多年以后,年轻一代的法国数学家埃尔米特仍然赞叹,这篇论文里“留下来的东西足够让数学家们忙碌500年。”1830年,为了弥补以往的过失,法国科学院同时授予阿贝尔和雅可比数学大奖。遗憾的是,阿贝尔已经永远无法领取这个大奖了。
再来说说让阿贝尔获得信心和旅行奖学金的那篇有关高于四次的方程不可解性的论文,在他出发旅行之前,便在奥斯陆印刷了好多份。可是,为了节省费用,阿贝尔把论文压缩成只有六页。这样一来,对大多数人来说,即便是数学同行,也几乎像密码一样晦涩难读了。其结果是,原先阿贝尔希望作为“名片”或敲门砖的论文,却没有起到任何效果。
高斯在哥廷根自然也收到一份,但他恐怕不会相信,这么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会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来自偏远地区的年轻人用短短几页予以解决。不过,高斯并没有把它扔进废纸篓,而是夹在一叠纸或某两本书之间。在高斯去世以后,有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放置阿贝尔论文的信封并没有被裁开。在这一不幸事件中,蒙受损失的不仅是阿贝尔,也包括整个数学学科。
阿贝尔证明了高于四次的方程没有一般的根式解的关键在于,他修正了鲁菲尼证明中的一个缺陷,尽管他并不知晓后者的工作。阿贝尔证明的是如今被称为阿贝尔定理的命题:如果一个方程能用根式求解,那么出现在根的表达式中的每个根式,一定可以表示成该方程的根和某些单位根的有理函数。正是利用这个定理,阿贝尔证明了五次或五次以上的方程没有一般的根式解。
另一方面,阿贝尔并未否定对某些特殊的高次方程来说存在根式解的可能性。事实上,早在1801年出版的《算术研究》里,高斯已经证明,分圆方程 x^p-1=0(p 为素数)可以根式求解。阿贝尔也考虑了一类能用根式求解的特殊方程,现在称为阿贝尔方程。尤其是,他引进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域”和“不可约多项式”。遗憾的是,因为早逝,他没有完全解决方程的求解问题,这项工作要留待伽罗瓦来完成。
1827年,阿贝尔万分无奈地返回祖国。之后他的生活变得更为艰难,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只能以私人授课维持生计。翌年,他在一所大学找到代课教师职位,可是不久,他的身体却垮下来了,他得了肺结核(一说他在巴黎时已患上),这在那个年代是不治之症(黎曼患的也是同一种疾病)。1829年4月6日,不满27周岁的阿贝尔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
令人欣慰的是,阿贝尔生前体验过爱的滋味。1823年,即阿贝尔证明高于四次的方程不可解的头一个夏天,他在一位教授的资助下,去丹麦-挪威联合王国的首都哥本哈根过暑假,在那里见到了几位著名数学家,他发现“挪威真是一个野蛮的地方”。在哥本哈根,他也遇见了同胞克里斯汀,那是在他叔叔家的舞会上。当乐队演奏起华尔兹时,两人尴尬地站在那里,他们对这一新舞曲不甚了解,于是一起悄悄地离开。
第二年圣诞节过后,阿贝尔向他的同学和老师们宣布他订婚了。据说他们从未有过任何身体的接触,更没有过性爱体验。即便这样,当遇到女人的话题时,他也因为已订婚不需要做任何解释。但阿贝尔却无力迎娶克里斯汀,因为尚且不能养活自己。1828年圣诞节,他乘雪橇回弗罗兰看望未婚妻,途中病情加重;虽然暂时的好转让他们一起享受了假期,但他没有熬过那年春天。
阿贝尔的未婚妻克莉丝汀·坎普
就在阿贝尔去世后的第三天,克莱尔的一封信到达了挪威。原来克莱尔一直在柏林为阿贝尔寻找一份工作,最终成功地让他获得柏林大学的教授职位。但是,好消息来得太晚了。据说此前四位法国科学院院士也曾联袂给瑞典-挪威国王写信,希望他重视阿贝尔这位天才。除了证明高于四次的方程不存在根式解以外,阿贝尔还是椭圆函数论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无穷级数理论奠定了严密的基础,同时求解出了第一个积分方程。
05 伽罗瓦理论
为了研究方程的可解性问题,中学生伽罗瓦发明了“群”的概念。他进而建立起一门新的数学分支,现在人们称这套方法为伽罗瓦理论。所谓群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记为 G(group)。这些元素之间存在一种运算 × ,它满足四条性质:封闭性,a 和 b 属于 G ,则 a×b 也属于 G ;结合律,a、b、c 属于 G ,则 (a×b)×c=a×(b×c) ;存在单位元 1 属于 G ,即对任意 a 属于 G ,满足 1×a=a×1=a ;对任何 a 属于 G ,存在逆元素 b ,a×b=b×a=1 。
法国发行的纪念伽罗瓦的首日封
前文已提及,高斯证明了代数基本定理,每个 n 次复系数方程有 n 个复根。对于方程的根来说,有个置换群,即根的不同排列。依照排列组合原理,n 个根有 n 阶乘(n!)个置换,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构成置换群 Sn 。例如,三次方程的三个根 x1,x2,x3 组成的置换群 S3 共有 6 个元素,如果用下标表示的话便是(1),(12),(13),(23),(123)和(132),其中(1)表示恒等置换,(12)表示 x1 和 x2 互换,而(123)表示 x1,x2,x3 轮换。
按照拉格朗日定理,对有限群来说,子群的阶数(元素个数)必整除群的阶数,两者相除所得的正整数叫做它们之间的指数。伽罗瓦定义了正规子群,它是一种性质较好的子群。例如,(1)(123)(132)组成的子群 H 是正规子群,阶数最高的正规子群称为最大正规子群。对于方程的可解性判断来说,伽罗瓦理论的精妙之处在于:n 次方程根式可解当且仅当它的置换群 Sn 的最大正规子群系列之间的指数均为素数(称为可解群)。
例如,S3 的最大正规子群系列为 S3、H、单位元群,其指数 6/3=2 ,3/1=3 ,均为素数,故根式可解。而对于 S4 来说,它有 24 个元素,其最大正规子群 G4 有 12 个元素,G4 的最大正规子群 G3 有 4 个元素,G3 的最大正规子群 G2 有 2 个元素,其最大正规子群系列的指数分别为 24/12=2 ,12/4=3 ,4/2=2 ,2/1=2 ,均为素数,故根式可解。
而对 n>4 来说,可以证明,Sn 的最大正规子群 An 共有 n!/2 个元素,An 的正规子群只有单位元群一个,因此其最大正规子群系列的指数为 2 和 n!/2 ,后者当 n>4 时必不为素数(n=5 时这个数是 60 )。故而,依据伽罗瓦理论,当 n>4 时,一般的方程没有根式解。多么美妙简洁的判断和证明,这是18岁的伽罗瓦独立发现的。它先是由理查德带给柯西,尔后又以《一个方程可以通过开方解出的条件》为题,递交给法兰西科学院,参与那年的数学大奖竞赛。
遗憾的是,法国数学的执牛耳者柯西忽视了伽罗瓦的论文(此时勒让德已老态龙钟),科学院秘书傅里叶突然逝去,遗失了伽罗瓦的论文。如前所说,最后大奖颁给了德国数学家雅可比和已经去世的阿贝尔。说到柯西,他是历史上第三多产的数学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定理和准则遍布高等数学教程,而傅里叶发明的三角级数理论是应用数学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
说到伽罗瓦理论,他本人建立的是更一般的形式,这要依赖于阿贝尔首先提出的“域”的概念。域是至少有两个元素的数集,它对应加减乘除(除数不为 0)运算是封闭的,记为 F(field)。正如群有子群,数域也有子域,若 K 是 F 的子域,则 F 是 K 的扩域。显而易见,有理数、实数和复数都是域。有理数域是最小的域,实数域和复数域都是有理数域的扩域。此外,形如 a+b√2 (其中 a 和 b 是有理数)的全体也是域,它是有理数域的二次扩域。
伽罗瓦定义了“方程的群”(伽罗瓦群),它是由一部分置换组成的子群,这些置换保持根的代数关系不变,或者说具有对称性。伽罗瓦证明了,对任意次数 n ,总能找到一些方程,其伽罗瓦群为整个 Sn 。而伽罗瓦扩域基本定理是说,方程的系数域与根域之间的所有域与伽罗瓦群的所有子群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这是伽罗瓦理论的核心,它能帮助我们通过研究较为简单的置换群来解决复杂的域的问题。
报考综合理工学校失利和成果两次错失被承认的机会,远不是伽罗瓦最背运的遭遇。18岁那年,他又一次报考综合理工学校,其结果是“一个较高智商的考生在一个较低智商的考官面前失败了”。从此,这所大学对他永远关闭了大门,因为只允许每个考生报考两次。据说,一道口试题他明明答对却被判错。离开考场前,愤怒的伽罗瓦把黑板擦掷向考官的脸,结果被他掷中了。
最为沉重的打击是父亲的惨死,那件事发生在他第二次报考综合理工学校前一个月。由于老伽罗瓦支持市民反对神父,他成为教士们恶意攻击的对象,一个诡计多端的年轻神父利用镇长喜欢写诗的癖好,模仿他写了一首给自己一位家庭成员的下流肮脏的诗,并签上镇长大名在市民中间散发。这造成极其正派的镇长无地自容,他一个人偷偷去了巴黎,在离儿子学校不远处的一个地方打开煤气窒息而亡,甚至在他出殡时又发生了骚乱。
进不了综合理工学校,伽罗瓦只得去投考师范预科学校,即如今赫赫有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可是当时它的声望并不高。尽管如此,考生也必须要取得中学文凭和通过口试,尽管遇到麻烦,偏科严重的伽罗瓦还是被录取了。1830年,伽罗瓦发表了两篇方程论文和一篇数论论文,后者首次提出了有限域的概念。然而,革命的枪声响起,义无反顾参与其中的伽罗瓦不久被学校开除。第二年,他又两次作为政治犯被捕,最后一次判了六个月徒刑,关押在5区的圣佩拉杰监狱。
斯普林格出版的《伽罗瓦理论》
1832年春天,巴黎流行霍乱,每天有100多人死亡。伽罗瓦因此得以被假释,从监狱转移到“康复之家”。在那里,他经历了一生唯一的一次恋爱。可是,这次恋爱既短暂又不幸。不满17岁却善于卖弄风骚的少女斯蒂芬妮是“康复之家”主人的女儿,她在激发伽罗瓦对其产生兴趣后又冷淡了他。他随后写信给一位叫奥古斯特的朋友,“我对一切的幻想已破灭,甚至对爱情和名声的幻想也已经破灭。”
06 迟来的荣誉
2002年8月5日是阿贝尔诞辰200周年,这一天挪威政府宣布设立阿贝尔数学奖,以弥补邻国瑞典阿贝尔的晚辈诺贝尔设立的奖项的缺陷。按照挪威国王的提议,阿贝尔奖的奖金接近于诺贝尔奖,且以诺贝尔奖的方式颁发,每届获奖人数是1-2名,少于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人数。第一届阿贝尔奖于2003年颁发,得主是伽罗瓦同胞、法国数学家塞尔。虽然此奖设立还不到20年,却已取代历史悠久的沃尔夫奖,成为数学领域最重要的终身成就奖。
奥斯陆大学法学院。2003年开始,阿贝尔数学奖在此颁发
在阿贝尔之前,挪威从未产生过一位世界级的科学或文化巨人,但在阿贝尔之后,却在不同领域接连不断地出现彪炳史册的人物,他们中有戏剧家易卜生、作曲家格里格、艺术家蒙克、探险家阿蒙森。这其中,写作了《玩偶之家》和《皮尔·金特》的易卜生是在阿贝尔去世前一年出生的,而蒙克频频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条表现暗淡的人生,又常让人想起阿贝尔的悲惨命运。
在数学领域,挪威也是人才辈出。例如,索菲斯·李(S. Lie),21世纪两个十分重要的数学分支——李群和李代数均得名于他。1872年,德国数学家克莱因发表了《埃尔兰根纲领》,试图用群论的观点统一几何学乃至整个数学,他所依赖的正是李的工作。2007年过世的美国数学家赛尔伯格也是挪威人,他是作者见过且交谈过的数论同行,早在1950年,他便因给出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荣获菲尔茨奖。
在阿贝尔去世三年零一个月以后,伽罗瓦面临一场决斗,地点在11区的一个小湖附近。至于决斗的对手是谁?在相隔将近两个世纪以后,仍有点扑簌迷离。他的政敌、他的学弟,抑或女孩的父亲?反正最后的结局是,伽罗瓦被25步外的对手射中了腹部,并不是他的枪法不准,而是两把手枪里只有一把有子弹。后来,他被一个路过的农夫送到医院,于次日去世。只有弟弟被通知赶到了医院,伽罗瓦努力安慰他说,“不要哭,我需要我的全部勇气在20岁时死去。”
在决斗的前夜,20岁的伽罗瓦预感到结局不妙,他写下了三封绝笔信。两封是给他的政党和同道,希望他们不要责怪杀死他的人,另一封是给奥古斯特的科学遗嘱,几乎完整地表述了深奥的伽罗瓦理论。伽罗瓦去世两天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蒙巴纳斯公墓,具体地点无人知晓。而在他故乡小镇拉赖因堡的公墓里,在他的亲人们安葬的墓旁边,后来竖立起一座伽罗瓦的纪念碑。
伽罗瓦科学遗嘱最后一页
伽罗华纪念碑,在他的出生地小镇墓地
在伽罗瓦时代,有两位法国作家记录了他的言行,其中阿贝尔的同龄人、小说《基督山伯爵》作者大仲马与伽罗瓦一样是共和党人,他后来回忆了伽罗瓦被逮捕前的一次党内政治集会,“一个年轻人,两只手分别举着酒杯和匕首,正试图让别人听他说话,他是埃瓦利斯特·伽罗瓦……我有点担心地回了家。显然,这个插曲会有它的后果。果然,两、三天以后,伽罗瓦被捕了。”
奈瓦尔是比伽罗瓦大三岁的法国诗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先驱之一,19岁就把歌德的《浮士德》译成法语出版,曾启发普鲁斯特写作《追忆似水年华》。奈瓦尔也是学生游行示威的积极参与者,成了伽罗瓦的狱友,他对伽罗瓦假释离开监狱前的几分钟有记忆,“现在是下午五点,一个狱友将我领到门口,并且吻了我,他答应出狱后来看我。那时他还有两三个月刑期。这是不幸的伽罗瓦,我再也没有看见他,因为他在获得自由的早上,就在一次决斗中被杀死了。”
伽罗瓦的工作开启了近世代数的研究,不仅解决了方程可解性这一难题,更重要的是,群的概念的引进导致代数学在对象、内容和方法上的深刻变革。实际上,其他代数结构如环、域和向量空间,也可看作是具有附加运算和公理的群。群作为“数学抽象的最高艺术”,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晶体结构到基本粒子,从量子力学到材料科学,群论也是公钥密码术的核心。正是由于阿贝尔和伽罗瓦的工作,数学家们得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数学内部的发展和革新。
在阿贝尔逝世100周年之际,挪威发行了一套四枚不同面值和颜色的纪念邮票。半个世纪以后,他的肖像印在500克朗——面值最高的挪威纸币上。在阿贝尔的故乡弗罗兰和首都奥斯陆,都立有他的塑像。相比之下,法国政府没那么重视伽罗瓦,这是因为法国杰出的人才太多,包括伟大的数学家。不过,巴黎20区有条街道以伽罗瓦名字命名。1848年,在伽罗瓦去世16年之后,他的弟弟依据记忆画了哥哥另一幅肖像,但人们似乎更认同他15岁时同学的素描。
挪威发行的阿贝尔纪念邮票
无论如何,阿贝尔和伽罗瓦这对数学精灵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研究领域如此接近,世所罕见。尽管他们成长的环境截然不同,一个在贫穷落后的挪威荒岛,一个在科学发达的法国首都,命运却十分相似,虽说他们念中学时都遇到一位好老师,但他们的伟大成就生前都被忽视了。最后的结局是,一个死于疾病,一个死于愚昧。而在他们身后,都被公认为19世纪乃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以他们名字命名的数学术语各有20来个。
尽管生前阿贝尔写作和发表的论文比伽罗瓦要多许多,最终的成就却旗鼓相当。代数里有所谓的阿贝尔群和伽罗瓦域,这两个名词都容易让人同时想起两位天才。群是伽罗瓦的发现,阿贝尔群意指任意两个元素的运算交换秩序之后保持不变的群,即交换群。域是阿贝尔的首创,伽罗瓦域则意味着域中的元素只有有限多个,即有限域。由此看来,这两个名词意味着阿贝尔与伽罗瓦这对数学天才的珠联璧合。
作者简介
蔡天新
浙江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求是特聘学者,近作有《欧洲人文地图》、《美洲人文地图》、《小回忆》增订版、《我的大学》、《26城记》、《数学与艺术》、《经典数论的现代导引》(中、英文版)、《完美数与斐波那契序列》(中、英文版),主编《地铁之诗》、《高铁之诗》。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