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重要的抉择呢,是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决定锻炼英语的听力。这个在今天毫不新鲜,大家每天耳朵里面听 Radio Beijing 或者别的什么,但在当时理科里头没有什么人来锻炼听力。我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我看英文的专业文献,有的时候,觉得每个字都认识,每个语法都懂,但是看不快。我觉得要做研究,必须要很快地掌握国外的这些资料,一句一句地看,没法在里面很快地找到我要的东西,象看中文这样──当然永远达不到看中文的速度,总是达不到的。但是我的速度、反应能力总是提不上去。我忽然想起了,应该训练听力,因为训练听力,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一句话听不见,有一个字稍微打一个疙瘩,你后头两三句话都听不见了,这对锻炼反应能力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于是就听,这是 1961 年的事情了。从 1962 年开始听 Radio Peking(那时候叫Radio Peking ,不叫 Radio Beijing),后来对中国的事情比较熟悉,不太过瘾,就去听外国的台,当然那个时候 VOA 是听不见的,干扰得很厉害,因为中文台和英文台是一个台,所以中文干扰,英文也干扰。只有英国的 BBC 全部是英语台,没有干扰,所以听得很清楚,听了好多年,从 1962 年,听了整整四年,一直听到文化大革命。
那个时候收听外语广播是很严重的问题,是“收听敌台”,不得了。文化大革命里什么事都给揭发出来,所以我便被揭发“收听敌台”。当然,因为我也比较公开。其中在 1965 年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加纳的总统恩克鲁玛到中国来访问,刚到中国的第二天,加纳国内发生政变,把他赶下了台。一国总统到中国来访问,各种媒体本来是有很多报道的,忽然两天之内什么消息都没有了。我从 BBC 里听到了加纳政变的消息,就说给大家听,所以大家印象非常深刻,很多人知道我在听外文广播。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吃了不少苦头。我还在上海养病就把我揪回来参加学习班,这个就作为一条。
可惜当时我是一个无名小卒,别人根本不相信。我说要跳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排系统,跳过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排系统,研究国外还没有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们就觉得这个简直有点开玩笑,说,“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笑声)我从数学的描述方法来解决,他们也觉得难以理解。当时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和长春光机所的一批权威都是在光学上非常出色的,这么多的光学机械权威,所解决不了的(搞第二代非常复杂,动作啊,精度啊,要求非常高),这么困难的问题,怎么可能一个无名小卒用一种数学的描述,软、硬件结合一下,就解决了?这不可思议。所以我被批判为“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是不可信的。幸运的是,1976 年我得到了电子工业部郭平欣、张淞芝两位领导的支持,后来又得到教育部、计委、科委、经委的大力支持。江泽民同志还于 1980 年 2 月为此项目写了亲笔信予以支持,邓小平同志又作了“应加支持”的批示;再加上潍坊计算机公司等六个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终于做成了这件事。没有领导支持和科研集体的共同努力,我本事再大也做不成。当时我受到的压力很大,我想起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的一句话——巨型计算机之父,西蒙·克雷曾经说过,他在没有成名的时候,提出一个新的思想,人们经常回答说:“can not do!”──“做不成的!”对“can not do”的最好的回答就是“do it yourself!”──“你自己动手做!”
还有一种重大的,我觉得特别有前途的跨领域就是有技术背景的学生毕业,来学管理,我们方正的发展现在最缺的就是有技术背景的管理干部。将来这个前途极大。我们也要自己培养,我们中国不缺少技术专家,但缺少懂技术的管理人才,非常稀缺所谓有技术背景的企业家。一个管理人才就可以使一批技术尖子发挥非常好的作用。最重要是跨领域,既要有技术背景,又要懂管理,所以学了数学、物理、计算机、无线电,再去学 MBA ,我觉得这个将来很有前途。大家可以看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文科和理科的结合,都是一系列的新的机会,简直不可想象,大家要学会如何跨领域,培养这种知识。
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当年松下彩电刚到美国的时候,一点名气都没有。但日本四家彩电厂商订立协议:在国内卖高价,谋求利润,在美国全部卖低价,成本价,占领美国市场。不到10年,松下和另外四家厂商的高性能和低价位的彩电把美国厂商打得一塌糊涂,这是下围棋的做法。美国是喜欢打桥牌,两家联合起来跟另外两家激烈的竞争,英特尔和惠普两家发展了下一代的 CPU ,这两家 200 亿的大公司能够合作,和另外几家竞争,这是打桥牌的做法。中国有些人就喜欢打麻将,(笑)孤军作战,看住上家,防住下家,盯住对家,(笑,掌声)自己和不了,也别让别人和。
最后我送给大家一个公式,来结束我的这场“狗皮膏药”式的演讲,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荣德的一个公式,我非常赞赏,就是“I plus We equals to Full I”(I + WE = Full I),大家很强调要体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价值,需要把自己融入在“We(我们)”这个大集体里面,最终完全体现自我价值。我非常赞赏这个公式,把这个公式奉献给大家──“I plus We equals to Full I ”,谢谢。(长时间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