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原子弹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时至今日,原子弹在历史和人类命运上的功过一直众说纷纭。美国作家、核历史专家理查德·罗兹(Richard Rhodes,1937-)1986 年出版的《原子弹秘史——历史上最致命武器的孕育》(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是一部早期核武器史以及 20 世纪上半叶现代物理学史的权威著作,是关心原子弹创世全过程及人类命运不容错过的书。本文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为其所撰写的导读,介绍了该书的特色和影响。
原子弹从仅仅只是科学家头脑中的一个构想,到研制成功,再到具体投放,是 20 世纪上半叶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人类迈入了一个随时可能被集体毁灭的后原子弹时代。这一时代始于苏美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以及随之而来的疯狂的核军备扩张。苏联解体后的后冷战时代并没有改变人类的危险处境。这一过程值得任何一个关心人类未来的人深思。对于原子弹及其早期历史,已有数不清的著作从不同的侧面、相异的立场进行了描述。美国作家理查德·罗兹(Richard Rhodes,1937-)1986 年出版的《原子弹秘史——历史上最致命武器的孕育》(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是其中最具特色的著作之一。
怀有偏见的格罗夫斯把齐拉当成“敌国侨民”,建议“在战争期间拘禁他”。相比于格罗夫斯对奥本海默的欣赏与力保,他对齐拉的敌视与不容耐人寻味。人与人之间是不是也存在天敌或“克星”?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齐拉将自己从 1939 年到 1940 年期间的文档整理出来,其中包括向罗斯福总统的谏言,以及他在强化美国、英国和法国物理学家中自愿保密方面所做的努力。为了在与格罗夫斯的较量中取得上风,齐拉决定孤注一掷。他的策略是,曼哈顿计划使用了他在此之前有关反应堆的发明专利,为此必须付费。这让曼哈顿计划的军方负责人格罗夫斯以及控制曼哈顿计划的科研发展局(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OSRD)局长万·布什(Vannevar Bush,1890-1974)等人始料未及。顽固的格罗夫斯大概也认识到了齐拉并不好惹,曼哈顿计划缺了他还真不行,不得不收敛自己咄咄逼人的锋芒。齐拉也见好就收,明白格罗夫斯也并非等闲之辈,他必须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他们之间永远不会也不可能建立互信。这里面除了双方的个性使然,更是由所持立场不同所致。较量的核心实际上是控制权的问题。齐拉不相信能用命令的方式让科学家发挥作用。他认为只有在曼哈顿计划内部实行真正的学术民主,才能切实推动它的工作。与奥本海默与军方尽量配合,有时甚至委曲求全的协商方式不同,齐拉不惜以冲突的形式来反映科学家的心声。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其间穿插了斗智斗勇、讨价还价,最后双方各退一步,妥协收场。作为补偿,齐拉接受了军方象征性的付给的一万多美元。
还在战争期间,齐拉就意识到,如果用原子弹来结束战争,一定会引发与苏联的军备竞赛,而如果又没有人防患于未然的话,将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从“二战”结束一直到他逝世,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不知疲倦地寻找手段减少核战争的威胁。他是“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的主要发起者之一。在他生命行将结束时,1962 年组织了一个非营利的组织:“宜居世界委员会”(Council for a Livable World),目的是减少核武器的威胁,增加国土安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立法、游说、研讨会以及将支持这一信念的人选入国会等活动来影响武器控制。为了反对核战争、反对试验核武器,防止核武器对人类的危害,他不断地给世界各国领袖写信,呼吁世人关注核武器的危险。
齐拉兴趣广泛,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独创性。除了热衷于专利外,他还开辟了许多新领域。早在 1929 年,他的教授资格论文《论一个热力学系统在智能生物干预下熵的减少》(ber die Entropieverminderung in einem thermodynamischen System bei Eingriffen intelligenter Wesen),就引起学界的关注,被认为是现代信息论的一份重要基础文献。他晚年从物理学转向了分子生物学,在该领域发挥了极具影响的作用。他与雅克·莫诺(Jacques L. Monod, 1910-1976)关系很好,后者对他赞赏不已:齐拉“骨子里总是一个生物学家”。试想一下,一个人到了“知天命”的五十多岁时再转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会是什么样子。除了对自己的天才极为自信外,还有什么呢?附带说一句,与一些多产的科学家相比,齐拉一生发表的论文数量极为有限。放在今天,他连正常的升等都较难,不用说在晚年时转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了。
人们对齐拉有着截然相反的两极评价。与齐拉同样来自匈牙利的维格纳(Eugene P. Wigner,1902-1995)这样评价他:“在我看来,齐拉一生都非常古怪,并且基本上表现出同一类古怪的行为。他有很高的天分,这种天分受到了他自己过分庞杂的兴趣的障碍。”“他有突出的眼光、智慧、魄力和口才。”“齐拉对他自己的天分过分关心……”“我永远不知道是什么弱点使得齐拉自视得那么高。”“不论齐拉学会了多少东西,他依然喜好争吵……”“齐拉有一些辉煌的一般性观念。但他从来不给出其细节。”“齐拉从来没有给科学带来什么突破性的新想法。”“他是一位二流的物理学家。”
相反,同样是出生于匈牙利,在纳粹兴起后定居英国,被公认为“20 世纪最彻底、最有辨识力的经济史学家”卡尔·波兰尼(Karl P. Polanyi,1886-1964)4 对齐拉的评价就非常高:“齐拉是一个罕见之才。他的本性只有在危难之时才显出有用来。对于他所献身的事业,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在他的意识里,他是一个倾向于实验的唯物主义者,一个不可知论者。这样一来,他自己也不了解自己,其他人也不了解他。”
晚年的特勒几近失明,身体欠佳,严重依赖他人。但比这更痛苦的是他解不开的心结。他在奥本海默听证会上所做的不利证词,让他在科学界抬不起头。不过,特勒比他的所有朋友和敌人都活得长,九十五岁时才离世,被认为是“坏人往往长寿”的例证。物理学家I.I.拉比(Isidor Isaac Rabi,1898-1988)曾说过:“如果没有特勒,这个世界也许会更好些。”
《原子弹秘史》1986 年在美国出版,1988 年获得普利策“非虚构类作品”(Nonfiction)奖,1990 年被纽约《时报》(Times)周刊评为 1980 年代十佳著作之一。出版者认为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与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的《第三帝国的兴亡》(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相比。美国出版巨头蓝登书屋(Random House)的“现代文丛”(Modern Library)系列曾评选过一个“20 世纪一百部英文非虚构类作品名单”。这本书与李约瑟(Joseph Needham)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库恩(Thomas 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等书一样赫然在目。甚至《财富》(Fortune)杂志推荐的七十五本“必读书”中也有它。
这本书出版后就好评如潮,受到专业历史学家以及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工作过的科学家的赞扬,被当成早期核武器史以及 20 世纪上半叶现代物理学史的权威著作。I. I. 拉比在谈到这本书时说:“像密尔顿的史诗般有价值。”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曾说:“这是我读过的关于 20 世纪上半叶物理学发展的最好、最丰富、最深刻的描述。”诺贝尔获奖者赛格雷(Emilio G. Segrè,1905-1989)认为:“在有关这一题材的众多书籍中,本书是最好的一本。”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瓦雷茨(Luis W. Alvarez,1911-1988,也是本书中的一位重要角色)认为:“我看不出有任何人能超越它。”
罗兹是国际上公认的核历史研究专家。关于核历史,他总共写了四本书。除了本书外,还在 1995 年出版了他的姊妹篇:《暗日:氢弹创世记》(Dark Sun: The Making of the Hydrogen Bomb,1995,曾获得普利策奖的提名),讲述了“二战”期间的原子间谍案(富克斯事件、罗森堡夫妇事件等)、是否应该制造氢弹的争论,以及氢弹如何制造出来以及对后来的军备竞争的影响。2007 年出版的《耗费巨大而无用的核武库:核库竞争的历史》(Arsenals of Folly: The Making of the Nuclear Arms Race),讲述了冷战时期,尤其是在里根和戈尔巴乔夫时代核武器制造的历史。2010 年 8 月底出版的第四本书是四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核弹的黎明》(The Twilight of the Bombs),讲述后冷战时代世界核武器的历史,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希望不久能看到另外三本书的中译本。
罗兹的写作领域非常宽广,探讨的主题大都是影响人类生存的深层问题。至目前为止,他已有二十二本书问世。有好几本书都成了畅销书。1997 年出版的《致命的盛宴》(Deadly Feasts),探讨了疯牛病、朊毒体和 1976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盖杜谢克(Daniel Carleton Gajdusek,1923-2008)的生平以及克雅二氏病毒新变种与人类食用含有疯牛病的牛肉之间的关系。该书出版后受到热捧,我国台湾地区当年就有中译本问世。2000 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又将这一译本引入内地。台湾地区还出过他的另外一本书:《他们为何杀人》(Why They Kill: The Discoveries of a Maverick Criminologist)的中译本。2004 年,罗兹还出版了一本《奥特朋传》(John James Audubon)。奥特朋是一位在法国出生的美国艺术家,以画原物大小的鸟和野生动植物水彩画而出名。罗兹还编辑过奥特朋的书信和著作集。罗兹还是一个小说家,写过四本小说,尽管这一点不为人们所知。
最后谈一谈本书的中文译名。曾有两个中译本都作《原子弹出世记》。从字面上讲,比起本译名:《原子弹秘史——历史上最致命武器的孕育》似乎更合乎原意。在看到德译本和日译本的标题后,我觉得有必要将这本书的书名译为《原子弹创世记》。德译本的标题为 Die Atombombe oder die Geschichte des 8. Schpfungstages ,直译成汉语的话,就是《原子弹或第八个创造日的故事》。德译者认为原子弹是自上帝用七天创造世界万物之后,完全彻底改变人类命运的新的创造日的开始,故称为“第八个创造日的故事”。自从原子弹诞生之后,无论从哪方面来讲,人类的历史都开始了全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