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对理论兴趣浓厚,但在大学里做的研究主要是实验操作,导师是弗朗茨·埃克斯纳(Franz Exner)。薛定谔后来在埃克斯纳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埃克斯纳对电的许多行为感兴趣,包括电在大气中的产生和特定化学过程中的产生。他还探索光和色的科学,研究放射性。薛定谔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湿空气中绝缘体表面的电传导》(On the conduction of electricity on the surface of insulators in moist air)。这是一篇非常实用的论文,讨论的是湿气的电场效应中,物理测量所使用的绝缘装置的问题。这位未来的理论家的事业,最开始是先把手弄得脏兮兮的——在一间狭小的实验室里,将电极与琥珀、石蜡和其他绝缘材料的样本连接起来,测量通过其中的电流。1910 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1914 年因研究与原子行为和磁力有关的理论问题,获得特许任教资格(Habilitation,最高的学术级别,可以从事教学)。
塞哈姆(Seeham)是靠近萨尔茨堡(Salzburg)上特鲁姆湖(Obertrumer)边上的一个村庄,一个月前,薛定谔曾在此记录过大气中镭的衰变产物镭 A 。薛定谔用收集管和静电计进行过近 200 次测量,并计算出了大气中镭 A 含量的变化过程。测量结果表明,即便处于峰值时刻,镭 A 的辐射量也仅占大气总体辐射量的一小部分,这就有些奇怪了。基于薛定谔以及其他文献资料提及的数据,科学家们推断,大气中的其他辐射源,比如 γ 射线等,构成了剩下的辐射。此举之后,研究者们才开始探索大气中的其他辐射源。
爱因斯坦和薛定谔在因斯布鲁克的见面不仅是他们之间长久又成果丰硕的友谊的开始(一开始两人的关系颇为正式拘谨,但后来就很近了),而且也是现代物理学发展史上的关键时刻。会议总结了爱因斯坦在量子统计学领域的贡献,这也激励着薛定谔与他通信,最终从他那里了解到了法国物理学家路易·维克托·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的物质波动理论。这也启发薛定谔构建了自己的波动方程——该方程式是量子力学的关键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