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1|回复: 5

辐边总和公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8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朱明君 于 2025-6-8 13:37 编辑

辐边总和公式
在二维平面图中,除了外围节点,图内的每个节点都可视为一个轮构型中心。节点和边可以共享,轮构型之间可以部分或完全叠加。辐边总和公式的目的是将二维平面图(原图)简化为单中心轮图(新图),以便于着色。在二维平面图中进行着色较为复杂,但在单中心轮构型中,仅需四种颜色即可轻松完成。新图的着色结果将映射回原图,确保新图与原图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等价的。
假设二维平面图中所有节点的总数为n,外围节点数为m,第二层环上节点的总数为d,辐边的总数为w,
w=6(n-m-1) + (m-d)

对于任意二维平面图,无论其是否存在孔洞、多中心、多面体投影等复杂结构,均可通过添加两层各3个节点的虚拟环(外层3节点、次外层3节点),将原图作为中心区域纳入“外-次外-中心”标准分层结构。此时,外层节点数 m=3、次外层节点数 d=3,代入辐边总和公式 w=6(n-m-1)+(m-d) 化简为 w=6(n-4)——仅需统计总节点数 n,扣除外层3节点和1个基准节点后,剩余部分按每个节点贡献6条边计算,即可屏蔽原图所有复杂结构差异,实现辐边总和的统一高效计算。

新图的中心节点是由原图所有轮构型的中心节点合并叠加而成。
新图的外围边和辐边对应原图中某个轮构型裂开的环边和辐边

当新图分解返回原图时,若中心节点颜色与原图某个轮构型中心节点颜色冲突,则将新图中心节点颜色与环上节点颜色互换。

添加两层虚拟环的新图是实际存在的图。所有非标准的二维平面图都是双层环内的子结构。移除虚拟环后,原图节点颜色保留了新图的颜色。 因此,新图与原图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等价的。

在单中心轮图的最优着色问题中,
当 n=2m+1,即 m=(n-1)/2 时,环形结构采用2种颜色交替着色 m次,剩余的1个节点使用第3种颜色。中心节点则采用第4种颜色。因此,总共需要的颜色数为:2+1+1=4。
当 n=2m,即 m=n/2 时,环形结构使用2种颜色交替着色 m次,中心节点采用第3种颜色。所以,总共需要的颜色数为:2+1=3。

双层环结构着色规律为:内层奇环需3种颜色,外层偶环因层间邻接约束必须使用3种颜色(层间连接导致偶环二分性破坏),若存在中心节点则用第4种颜色隔离,全局色数最终满足四色定理(≤4色);其核心在于层间邻接迫使偶环突破2色限制,而平面图拓扑特性确保整体色数不超上限,形成“奇环3色、偶环3色、中心1色”的确定着色范式。

我的图论公式体系基于节点分层计数与最小解归纳,区别于传统三角剖分:

1.单中心轮图:辐边数w = n - 1 ( n为总节点数,1个中心节点连接n-1个外围节点);
2.单层环多中心轮:总节点n = m + d ( m为外围节点数, d为围内节点数),辐边数w = 6(n - m - 1) + (m - d) (系数6由n=4等最小案例导出,体现围内非基准节点的固定连接规则);
3.两层及以上环图:总节点n = m + d + K ( m为最外层节点, d为次外层节点, K为内层及中心节点),辐边数沿用类似逻辑,通过层间节点差计算;
4.任意平面图:添加两层各3节点的虚拟环,辐边数w = 6(n - 4) (将平面图转化为分层结构统一计算)。

核心逻辑:以节点分层关系为基础,通过最小案例归纳系数(如6),直接映射层间连接数,规避传统图论对面/度数的依赖,适用于环型多中心、分层网络等特定结构的辐边快速计算。

非标准二维平面图标准化转换规范针对多中心轮图、无外围环图、带孔洞图、多面体图及任意型图,分别通过包裹双层虚拟环、构建边界、三角剖分后包裹、剪裁展开处理及分步处理等规则,依托每层固定3节点且禁止同层互连的双层虚拟环,在保留原图拓扑结构且不破坏平面性的前提下,将复杂拓扑统一转化为“外-次外-中心”三层标准化结构,适配公式w=6(n-4)计算辐边数,为符合四色定理要求的图论分析(如着色问题)提供统一框架。

非标准二维平面图标准化流程

五类图转换规则

1.多中心轮图:外层+次外层各3虚拟节点,原中心嵌入内侧,通过辐边连次外层,统一为三层结构。
2.无外围环图:添加3节点双层虚拟环构建边界,原图节点嵌入内侧连次外层,形成标准分层。
3.带孔洞图:先三角剖分孔洞为三角形,再外层+次外层各3虚拟节点包裹,纳入中心区域。
4.多面体图:剪去1面展开为平面,外围面外添加双层3节点虚拟环,立体转平面分层。
5.任意型图:先三角剖分孔洞,再展开多面体部分,最后统一添加双层3节点虚拟环。

核心逻辑

通过“三角剖分孔洞→剪面展开多面体→添加双层3节点虚拟环”,将非标准图转化为“外3-次外3-中心”三层结构。

- 虚拟环:固定边界,屏蔽复杂拓扑,适配辐边公式 w=6(n-4),简化为单中心轮图着色。
- 规范性:保持平面性,虚拟环为拓扑等价变换,确保四色算法统一应用。

在最小结构(n=4)中,围内两个节点各需3条辐边,共计6条辐边,对应公式系数6。由于基准节点(如中心点)的辐边已被系统默认包含,因此在计算时需要将围内节点数减1(即d-1),从而准确反映实际需要额外建立的6条辐边连接。这一调整确保了公式在极简情况下的自洽性,并为复杂结构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在原图节点不可更改、允许虚拟节点参与的条件下,任意多面体展开方法为:先通过剪棱破除拓扑环,对高次面或非单连通面进行剪面并部分或全部三角剖分,允许边伸缩与面变形;针对带孔洞多面体,先在孔洞边界添加虚拟节点并与面上原始节点连接,构建虚实混合网格,经协同优化后实现无重叠平面展开,既保留原图节点特征,又通过虚拟节点解决复杂拓扑与几何变形问题。



在二维平面图中,除了外围节点,图内的每个节点都可视为一个轮构型中心。节点和边可以共享,轮构型之间可以部分或完全叠加。辐边总和公式的目的是将二维平面图(原图)简化为单中心轮图(新图),以便于着色。在二维平面图中进行着色较为复杂,但在单中心轮构型中,仅需四种颜色即可轻松完成。新图的着色结果将映射回原图,确保新图与原图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等价的。

新图的中心节点是由原图所有轮构型的中心节点合并叠加而成。
新图的外围边和辐边对应原图中某个轮构型裂开的环边和辐边

当新图分解返回原图时,若中心节点颜色与原图某个轮构型中心节点颜色冲突,则将新图中心节点颜色与环上节点颜色互换。

添加两层虚拟环的新图是实际存在的图。所有非标准的二维平面图都是双层环内的子结构。移除虚拟环后,原图节点颜色保留了新图的颜色。 因此,新图与原图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等价的。


一、基本概念
1. 原图结构
由多个轮型结构通过部分或全部点边叠加组成的复杂平面图
每个轮型结构包含:
(1) 1个中心节点(如A、B)
(2) 外围环形连接的节点(如图示)
不同轮型结构之间共享部分外围节点或边(如图示)
2. 新图构建方法
合并所有轮型结构的中心节点为1个超级中心节点N
保留所有原始辐边(中心到外围的边)
完全保留原始的外围环形连接边
二、转换原理
1. 结构等价性
合并操作不改变外围节点的连接关系
超级中心节点N继承了所有原始中心的连接特性
平面图性质在转换过程中保持不变
2. 着色等价性
超级中心节点固定使用颜色1
外围节点着色方案可直接映射回原图
确保相邻节点颜色不同的约束条件完全保留
三、实施步骤
1. 轮型合并
识别所有轮型结构的中心节点
创建超级中心节点N
将所有辐边重新连接到N
2. 着色过程
(1) 超级中心节点着色:
固定使用颜色1
(2) 外围节点着色:
计算每个外围节点的辐边连接数
按连接数从多到少排序处理
采用色组约束的贪心算法:
* 连接数≥2的节点:使用{2, 3}
* 连接数=1的节点:使用{2, 3, 4}
确保相邻外围节点颜色不同
3. 冲突处理
当新图分解回原图时出现颜色冲突:
将新图分解出的轮型中心节点与环上1个节点颜色交换
重新调整受影响区域的着色
 楼主| 发表于 2025-6-10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朱明君 于 2025-6-10 10:06 编辑

新图与原图“结构功能全等价”的完整阐释

一、“结构等价”的核心内涵:拓扑属性完全一致

新图与原图的“结构等价”体现在 拓扑结构的无损保留,具体包括:

1.节点与边的一一对应
转换过程中,原图的所有节点和边均被完整保留:
轮构型分解仅改变边的空间布局(如将环形展开为扇形),不删除任何节点或边;
扇形拼接与闭合操作仅恢复或重组边的连接顺序,节点数  n 、边数  e  始终与原图一致。
例:原图含  n  个围内节点、 m  个环上节点,新图必然包含相同数量的节点,边数也完全相同(仅边的连接顺序通过标记确保可逆)。
2连通性与孔洞结构不变
原图的连通分支数、孔洞(面)数量及嵌套关系在转换后完全保留:
轮构型的“扇形展开-拼接”本质是平面嵌入的几何变换(类似将齿轮切开后重组为大环),不改变图的平面性或孔洞拓扑(如双轮构型的两个嵌套环,转换后新图的大环仍保留原有的孔洞数量)。
3.邻接关系的双向唯一映射
原图中任意节点的邻接表(相邻节点集合)在新图中通过标记系统唯一对应:
断裂点  P  的标记确保扇形拼接时,环上节点的邻接顺序与原图一致(如原图中节点  P  的下一邻接点,在新图大环中仍为其下一节点);
辐边(中心到环上节点的边)始终保持连接,邻接关系未改变。

二、“功能等价”的核心内涵:问题求解能力一致

新图与原图的“功能等价”体现在 图论问题求解的有效性不变,具体包括:

1.染色合法性的双向保持
无论正向(原图→新图)还是逆向(新图→原图)转换,节点染色始终满足“相邻不同色”规则:
正向转换中,统一中心色后调整环上冲突节点(如将与中心色相同的节点改色),确保新图染色合法;
逆向转换中,中心与环上对应节点的颜色互换(如中心色1与环上颜色2互换),恢复原图染色的同时,保证相邻节点颜色仍不同(因  \text{颜色1} \neq \text{颜色2} )。
例:原图是合法染色图,转换后的新图必为合法染色图,且逆转换后能完全复原原图染色,功能上等价于“同一染色问题的不同几何表示”。
2.图同构判定的等价性
若原图  G  与另一图  G'  同构,则其对应的新图  G_{\text{new}}  与  G'_{\text{new}}  也必同构,反之亦然:
轮构型分解与拼接是基于拓扑标记的一一映射操作,新图的结构唯一反映原图的拓扑本质(如节点度、环长度、邻接模式等不变量均保留),故可通过新图判定原图的同构关系,功能完全等价。
3.局部操作的一致性
针对图的局部修改(如节点增删、边调整),新图与原图的响应一致:
若在原图某轮构型中修改环上节点颜色,新图中对应扇形的节点颜色同步变化;
反之,在新图中调整某扇形的节点颜色,逆转换后原图对应位置的颜色也会复原,确保局部功能操作的等价性。

三、“全等价”的数学与逻辑证明

1.双向可逆性的充要条件
新图与原图的转换函数  f: G \to G_{\text{new}}  和逆函数  f^{-1}: G_{\text{new}} \to G  均为双射(一一对应):
f  是单射(不同原图对应不同新图):标记系统与颜色调整规则确保转换结果唯一;
f  是满射(每个新图均有唯一原图对应):逆转换的颜色互换与拓扑拼接可复原所有原图。
2.范畴论视角的同构性
在图范畴中,新图与原图构成“同构对象”:存在双射  f  保持图的所有结构(节点、边、染色),满足  f  和  f^{-1}  均为图同态(保持邻接关系与颜色属性)。

四、示例验证:双轮构型的结构与功能等价

原图:双轮构型(中心  A 、 B ,共享环上节点  3 ,染色为  A  红、 B  蓝,环上节点  1,2,3,4,5  颜色合法)。
新图:
1.分解为两个扇形,拼接成大环(环上节点  1,2,3,4,5 ),中心  A 、 B  统一为红色;
2.环上节点  3  因与中心红冲突,改为绿色(确保合法)。
结构等价:
节点数( 2  中心+ 5  环= 7  个节点)、边数(中心到环的边+环边)与原图一致;
原图的两个孔洞(中心  A  内环、中心  B  内环)在新图中合并为一个大环,但孔洞数量的拓扑不变量(欧拉特征数)保持一致(平面图欧拉公式  n-e+f=2  仍成立)。
功能等价:
染色合法性:新图中中心红与环上绿、蓝等颜色不同,合法;逆转换后恢复原图红、蓝中心,环上颜色复原,仍合法;
同构判定:若原图与另一双轮构型同构,新图必与另一双轮构型的新图同构,判定结果一致。

总结:“全等价”的本质——拓扑与语义的双重不变性

新图与原图的“结构功能全等价”,核心在于 转换过程不改变图的拓扑本质与语义属性:

结构上,节点、边、连通性、孔洞等拓扑元素一一对应,几何变换仅改变空间布局,不改变抽象结构;
功能上,染色合法性、同构关系、局部操作响应等图论问题的求解基础完全保留,新图可视为原图的“几何同构表示”。
这种等价性使得该转换体系不仅是一种图的重构方法,更是一种保持图论问题求解能力的“语义 preserving 变换”,为图论研究提供了兼具直观性与严谨性的新工具。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1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将轮构型在环上选取节点裂开后,扇形两端中一端是真实环节点(节点端),另一端是裂开后环边的真实边端点(边端,属于环边的自然末端,非独立节点);通过伸缩环边与辐边,将一个扇形的“节点端”与另一个扇形的“边端”(即另一条环边的真实端点)通过真实边连接,使多个扇形首尾串联并闭合为新图的实体环——环上每一段连接均为“节点-边端点-节点-边端点”的真实边组合。各扇形的中心节点以“片层”叠加为新图中心,其辐边作为真实边随节点位置伸缩,始终连接中心片层与环上所有真实节点(含节点端及边端对应的连接节点)。若中心片层颜色与环上真实节点(含边端连接的节点)冲突,则互换二者颜色。通过边的伸缩可动态实现环的“拆分-闭合”:拆分时,边端随环边拉长与节点端断开,扇形恢复独立开放链;闭合时,边端随环边缩短与节点端的真实边连接成环。移除片层叠加后,各原始轮构型凭真实边的原始连接关系和长度完全还原,节点颜色完整继承新图着色,确保新图与原图在真实边-节点结构和着色功能上严格等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1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朱明君 于 2025-6-11 07:25 编辑

基于真实边节点可伸缩的轮构型扇形转换与复合环等价构建

1.真实元素操作:以轮构型真实节点与边为基础,裂开后扇形两端为“真实环节点”与“真实环边端点”,无虚拟结构介入。
2.全边伸缩机制:环边与辐边均可自由伸缩,通过几何变形实现扇形展开(分)与环结构闭合(合),拓扑连接关系始终保留。
3.片层中心叠加:多轮构型中心节点以“片层”形式叠加为复合中心,辐边随节点位置动态伸缩,保持与环上真实节点的连接。
4.双向等价性:通过边的伸缩与片层叠加/拆分,新图与原图在“真实边-节点结构”和“着色功能”上完全可逆等价,确保形态转换前后的一致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5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份诏书融合了帝王敕令的庄重格式与风水文化的精髓,用词古雅考究,气势恢宏。现提供完整文本及专业注解,便于实际使用:

---
**敕封风水宝地诏书(填正式版)**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承天命,统御万方。今闻子民【XXX】新故,朕心哀恸。特敕令龙王山龙王并【XX村】小龙王,于山川灵秀之地,显出真龙吉穴,以供【XXX】永安其魄。  

望此地得乾坤正炁,聚三光之华,汇九畴之灵。俾其子孙:  
◆ 丁财两旺,簪缨继世  
◆ 仕途扶摇,平步丹墀  
◆ 商贾云集,泉流金粟  
◆ 文星照命,翰苑驰名  
◆ 出入有吉神相护,庭闱无灾眚相侵  
◆ 室家和乐,福寿康宁  

朕敕山川效灵,龙神奉命。百灵拱卫,万世载昌。  
钦此。  
```
---

### **核心要素解析**  
1. **神灵体系**  
   - **双龙镇穴**:敕令「龙王山主龙」与「村落小龙」联动,体现风水学中主从龙脉相顾之理(主龙定势,辅龙聚气)。  
   *填注:XX村需替换为小龙王实际辖地,如“李家坝”“青龙涧”等具象地名。*

2. **吉穴标准**  
   - **真龙吉穴**:须满足「四象俱全」(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水聚天心」的顶级风水格局。  
   - **三光九畴**:暗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生成数理,强调天地能量交汇(三光=日月星,九畴=洪范九畴五行法则)。

3. **子孙福祉设计**  
   ```mermaid
   graph LR
   A[丁财]-->|人脉| B(仕途)
   A-->|资财| C(商运)
   D[文星]-->|科举| B
   D-->|学识| C
   E[吉神]-->F[无灾]
   F-->G[室家康宁]
   ```
   - **丹墀**:帝王殿前台阶,喻官至极品  
   - **泉流金粟**:典出《葬经》“得水为上,藏金次之”,双关财富与贵气  

4. **敕令效力**  
   - **百灵拱卫**:强制调动山神、土地、河伯等属地神灵护持,呼应「朕意已决,诸神当遵」的帝王权威。

---

### **使用指南**  
1. **文书载体**  
   - 刻石:立于墓侧或龙神庙,朱砂填字  
   - 黄帛:仪式中焚化告天,另誊副本家族秘藏  

2. **仪式要项**  
   - 需配合「祭龙文」「点穴敕地符」形成完整科仪  
   - 择吉时:宜选「戊己」日(中央土气最盛)或「庚辛」日(金气生水)  

3. **理性提示**  
   > 此文书属传统文化仪轨,其效力源于家族信仰凝聚力与生态智慧(如「山川灵秀」实指背风向阳、水土丰沛之地)。当代使用宜重在文化传承,勿悖公序良俗。

---  
按需调整方括号内容即可直接应用,既承古制又契今理,尽显东方人文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5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提到的行业传统确实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记忆,从历史角度看,这类仪式文书往往融合了地理观测、人文情感与民间信仰。若从专业传承角度出发,或许可以在保留仪式感的同时,将其转化为更具现代人文关怀的表达形式。以下是一个尝试性的调整方案,既延续传统文书的庄重格式,又融入自然科学视角与家族文化传承的内涵:

奉天承运 家国永昌
维公元【XXXX】年岁次【XX】月【XX】日
谨以清酌庶馐之仪 昭告天地山川:
今有【XXX】驾鹤西归,其德如兰,其行若松。
择吉壤于【具体地名】,此地钟灵毓秀——
北倚【山名】龙脉蜿蜒,南望【水名】碧波涵远;
左有【景观名】青龙环抱,右立【景观名】白虎拱卫;
明堂开阔纳天地正气,案山端严映日月精华。
此乃自然造化之灵境,亦为先贤智慧之甄选。

愿后世子孙:
◆ 承家风以敦亲睦族,传德业而耕读传家
◆ 守正心以行稳致远,怀壮志而经纬天地
◆ 崇科学以明辨事理,尊自然而和谐共生
◆ 重教育以启智增慧,尚勤俭而兴业图强
◆ 出入遵法纪之道,庭闱享康宁之福
◆ 薪火相继,代有贤良

今立此文书为证,非求鬼神庇佑,乃彰山川之美;
非迷风水之说,实承先祖之德。
愿生者勤勉,逝者永安,家国同辉,世代永昌。
 

调整说明:

1. 去迷信化:

- 剔除"敕封""龙王"等超自然元素,改为对自然地理特征的客观描述(如"龙脉蜿蜒""碧波涵远"),呼应现代地理学对地形、水文的科学认知。
- 以"自然造化之灵境"替代"真龙吉穴",强调自然环境的美学价值与宜居性,符合当代生态理念。

2. 强化人文内核:

- 将传统祝祷转化为家族文化传承的具体要求,如"承家风""传德业",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相契合。
- 融入"崇科学""尊自然"等现代价值观,使文书既保留仪式感,又体现时代精神。

3. 行业专业性表达:

- 参考地理师撰写"坟谱"的专业规范,加入"坐向""来龙""水法"等地理要素的客观描述(需根据实际地形补充具体内容),体现行业特色。
- 采用"昭告天地山川"的传统格式,保留文书的庄重性,同时避免宗教化表述。

4. 心理安慰的科学转化:

- 将对"丁财两旺"的祈愿转化为"兴业图强""代有贤良"的具体目标,使心理慰藉与现实奋斗相结合。
- 通过"非求鬼神庇佑,乃彰山川之美"的表述,明确仪式的文化纪念意义,而非迷信依赖。

行业实践建议:

1. 文书与科学结合:

- 在仪式中可同步提供《坟谱》等专业文档,详细记录坟地的地理数据(如经纬度、地形测绘图)、生态分析(如植被类型、水文走向),体现地理师的专业价值。
- 结合现代环境科学知识,向客户说明所选地址的采光、通风、防灾等实际优势,将传统经验与科学分析相结合。

2. 仪式的教育功能:

- 在仪式中加入家族文化传承环节,如讲述逝者生平事迹、整理家风家训,使仪式成为凝聚家族精神的载体。
- 可参考地理教具制作的创新实践,用沙盘模型、地理信息图表等可视化工具,向客户展示地理环境的科学分析过程。

3. 行业规范的现代化:

- 建立行业自律规范,明确区分传统仪式中的文化元素与迷信内容,避免利用信息不对称误导客户。
- 推动地理师职业教育与现代科学知识接轨,如学习地质地貌学、环境规划等课程,提升行业的科学性与社会认可度。

这种调整既尊重了行业传统的历史价值,又使其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正如蒙山施食仪式从宗教仪轨转化为人文关怀的实践,地理师的行业仪式也可通过"取其形式,赋其新魂",成为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桥梁。真正的专业价值,在于将经验观察升华为科学方法,将文化记忆转化为精神力量,而非依赖超自然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8-3 20:20 , Processed in 0.14237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