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4|回复: 0

杨振宁之父——杨武之的传奇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6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振宁之父——杨武之的传奇人生

原创  小野妍红  清越书房  2025 年 10 月 25 日 16:58  北京



如果说,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导师是吴大猷和恩里科.费米,他们给予了他专业上面的指导,那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给了杨振宁以重要影响和引导的老师就是他的父亲:杨武之。

杨武之的一生堪称传奇。他不仅人长得帅气俊秀,才华横溢,德行也以忠厚著称。

杨武之 9 岁失母,12 岁丧父,历经人生风雨,后来却先后就读于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是中国第一个因代数研究而被授予博士学位的学者,也是我国现代数学的先驱,代数和数论学科的开拓者。

回国后,他先后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任教,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陈省身都是他的弟子。

少年清苦,青年有志,中年具德

1908 年,对于少年丧母的杨武之来说,是雪上加霜的一年,一场鼠疫又夺走了他父亲的生命,只有 12 岁的杨武之只好寄居于亲戚家中,尝尽人间冷暖,但他好学,立志并发奋读书,从不与纨绔子弟和不求上进的人为伍。

当时正值清末民初,西方教育精华只到达了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杨武之很向往去学习。他长相清俊,对京剧很有兴趣,自己就去找京剧老师,但后来看见京剧流派太多,自己又没有任何背景,恐怕学京剧难有成就;又有亲戚劝他去军校,但他发现当时的军队腐败胜行,经过再三思虑,杨武之下定决心奔赴北京,报考了北京高等师范大学,接受西方大学教育。

1923 年,当时许多文人志士普遍认为“科学救国”是出路,同样,杨武之抱着“数学能强中国”的念头,经过努力,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费生,前往斯坦福大学学习数学。当时,他已经娶妻生子,出国前,他们一家三口在合肥老宅院子的一角照了一张照片。杨父穿着长袍马褂,站得笔挺,帅气清朗。


(图注)杨振宁回忆说:“那以前,父亲恐怕还从来没有穿过西服。”

那时的杨振宁才 10 个月大,妻子罗孟华是个裹着小脚、没读过书的旧式女子,流言也在四处传播,说杨武之回国后一定会离弃这个旧式女子。

两年以后,从他在美国寄给家里的另一张照片可以看出,那是他在芝加哥大学照的,衣着、神情都已进入了 20 世纪。相貌十分英俊,年轻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在这张照片中清楚地显示出来。



但是令传言者失望的是,1928 年夏,杨武之取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大学报到,而是写信给罗孟华:“速带振宁来上海团聚。”

罗孟华激动得眼含热泪,她带着儿子赶去上海,与丈夫团聚。

1928 年,上海码头,罗孟华挤在人群中,看见了那个西装革履、气度不凡的男人出现,那是与她分别五年之久的丈夫。她没读过书,裹着小脚,而眼前的丈夫是留洋归来的博士,他们站在一起,从外在来看,就是“新旧两个时代”。

在那个时代,留洋回来的新式青年与原配分开另娶是很常见的事。当时许多名人也没能脱俗,但杨武之内心很清明。他自青年时代就读中国经典,尤其喜欢孟子,志与德都刻进了他的文化涵养中。在杨武之的书桌上,常年摆放着胡适的照片,这里面不仅仅是因为胡适的学问,还因为胡适的爱情典范。



后来杨振宁回忆:“父亲从不觉得母亲‘配不上’他,反而常说‘她用小脚走了一辈子路,撑起这个家,比我的博士学位金贵’。”

杨武之的儒雅气质体现在言行举止和治学态度上。他注重学术严谨性,同时注重家庭教育,为杨振宁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为人典范。



教子有方,顺应天性,铺垫古文基础

归国后的杨武之,带着一家人前往厦门大学任教。

那些日子非常美好,杨振宁后来在自己的文集中回忆道,那一年,父亲不仅教了他天文知识,还有简单的英文,主要的是教他学习中国历史、典籍,并大量背诵中国古诗词。

同时,他还教杨振宁学习了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唐虞夏商周……”;干支顺序:“甲乙丙丁……”“子鼠丑牛寅虎……”;八卦:“乾三联,坤六段,震仰盂,良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等等。

在厦大任教了一年以后,杨武之改任北平清华大学教授。在清华任教期间,他培养了华罗庚、陈省身等数学家。也是在这段时间,他发现儿子杨振宁有数学天赋。尤其是到了 11 岁,杨振宁进入初中时,在数学方面的能力更是充分显示出来。

但当时,杨武之先生并没有马上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他的做法很与众不同。

在杨振宁读初中一年级与二年级之间的暑假,他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读《孟子》。雷先生介绍了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丁先生学识丰富,不仅教《孟子》,还给杨振宁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是杨振宁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听到的。第二年暑假,丁先生又教了杨振宁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可以全文背诵《孟子》。

杨振宁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感慨万分,他说:“我所有的成就,起源正是来自于吾父让我背诵《孟子》的那个夏天。”

1938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家迁往昆明,杨振宁参加 2 万名学子考试并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这一年,父亲杨武之才开始介绍他接触近代数学的精神。他借了 G.H.Hardy 的 Pure Mathematics 与 E.T.Bell 的 Men of Mathematics 给杨振宁看,并和儿子讨论 set theory 、不同的无限大、the Continuum Hypothesis 等观念,给少年杨振宁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杨武之虽然给儿子介绍了数学的精神,却不赞成他念数学。他认为数学不够实用。杨振宁自修了高三物理,发现物理更合自己的兴趣,这样他就进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

1945 年 8 月 28 日,杨振宁取得了公费赴美学习的机会,离开家,先飞往印度,再转去美国芝加哥读书,他在自己的作品集里详细描述了那个场景,父子之情,真是让人泪目。他写道:

“清早,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记得她没有流泪。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很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

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迸发,不能自已。”

父亲的努力与矛盾,曾三次规劝儿子回国

当年,杨武之学成后立即回国,他当然希望儿子学成后也马上回国效力,但时逢战乱、动荡,杨先生为了争取儿子回国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个过程也充满了父亲的关爱与家国情怀的矛盾。

1957 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这件事极大地震动了中国人,当时的新中国,在政治上是站起来了,但经济、科学、技术还十分落后。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时,父亲正住在华东医院。他马上提笔写了一封长信,交给前往瑞典祝贺的科学家张文裕,让他带给儿子杨振宁。信的核心内容就是“叫杨振宁回国”。

张文裕是杨振宁的老师,他此行是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在祝贺的同时争取杨振宁和李政道回国工作。但当时美国对于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管制很严,一律禁止回国。

在 1960 年和 1962 年,杨武之曾三次赴瑞士日内瓦与杨振宁团聚。这几次会面,杨武之都身负“劝子回国”的使命,但当时国内的实际情况是“大跃进”之后的混乱与生活困难,他的内心也十分矛盾。

每次团聚,前两天杨武之感情总是非常冲动,向儿子讲一些自己的和家人与亲友们的遭遇,以后才能慢慢镇静下来。杨振宁先生回忆说——

有一个晚上,父亲杨武之说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了。从前常常有水灾旱灾,动辄死去几百万人,今天完全没有了。从前文盲遍野,今天至少城市里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学。”

杨母却在一边轻声打断了他的话,说:“你不要专讲这些,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排队站了三个钟头,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有什么好?”

父亲杨武之很生气,说她专门扯他的后腿,给儿子造成错误印象,他生气地走进卧室,“砰”地关上了门。

据杨振宁的弟弟杨振汉回忆,从日内瓦归国后,杨武之曾痛苦地表示:“我现在很矛盾,国内各方面有些失序,我怎能劝说振宁回来呢?他回国来怎么还能继续做研究?”

1971 年夏天,杨振宁回到了阔别 26 年的祖国。当时的杨武之已住院半年,这几年,他也遭遇了隔离审查等,他老了,瘦了很多,已不能站立行走,见到儿子,十分激动。

杨振宁也是泪眼娑婆,他深知自己要做的是什么。接下来,他第一个打破中美学术坚冰,积极推动学者交流,资助了大量中国学者赴美进修,为此后大批华裔学者访华打开了闸门,他也因此被誉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1972 年夏,杨振宁第二次回国探亲访问。父亲杨武之仍然住在医院,身体更加衰弱,次年 5 月 12 日清晨,父亲杨武之长辞人世。享年 77 岁。

杨振宁先生记得,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里,每逢旧历新年,父亲都要在正厅门口要换上新的春联,上联是“忠厚传家”,下联是“诗书继世”。

他认为,父亲一生秉承“忠厚”二字,这种家风传递了下来。

杨振宁先生曾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启程,最终回到故土、落叶归根。

2003 年,他由纽约迁回北京清华园定居,他将自己在清华园的住所取名“归根居”,这三个字蕴含了他对故土的深切眷恋。

2015 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并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解释这一决定时,他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清越书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11-20 02:19 , Processed in 0.0730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