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伯格34岁时发表了他最著名的文章“Model of Leptons”(轻子模型),这是粒子物理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它催生了电弱标准模型的诞生,还意外地激发了科学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几个实验项目。为了撞出并观测到温伯格预言的W粒子、Z粒子及希格斯玻色子,科学家在数十年间花费了数十亿瑞士法郎,相继建造了四个工程: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气泡室(Gargamelle,主要任务是侦测中微子),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以及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这也直接定义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计划,至少四十年来使实验物理学家有了用武之地。对于验证理论来说这也很不错,正如温伯格当时写的那样,“有太多的任意特征(参数),预测需要非常认真地对待”。
5年前(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ATLAS和CMS实验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这是温伯格模型的顶点。在那之前,没有人确切知道电弱对称性如何被破坏以赋予基本粒子质量——希格斯机制仍然可能是正确的,但它不涉及希格斯玻色子。或者“希格斯(粒子)”是一种新的被强相互作用束缚的复合粒子,导致对称性的动态破坏。温伯格和萨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在1979年提出过一个这样的模型,被称为艺彩理论(Technicolor theory)。事实上早在 1967 年,温伯格就采用了最简单的可能性:标量双线型。他推断,这是唯一一种不仅可以赋予 W 和 Z 粒子质量而且还可以赋予电子质量的基本场,并且它会导致一个没有被希格斯机制消除的剩余标量粒子存在,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非常重要,因为它证实了对称性自发破缺早期非常简单的图像。那时我们不可能知道这是否正确,因为还有其他选择。”温伯格说。
至于什么是真正的基本粒子高能理论,温伯格表示弦理论仍然是我们最大的希望。“我很高兴人们正在研究弦理论并试图进一步探索它,尽管我注意到像威腾(Edward Witten)这样的聪明人最近似乎已经将注意力转向了固体物理学。也许这是他们放弃的迹象,但我希望不是。” 温伯格本人在1980年代后期进行过弦理论的研究,写了几篇“极度不重要”的论文,然后他决定不将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投入在此。正如他 1992 年出版的《最终理论之梦》(Dreams of a Final Theory) 以及更早的诺贝尔演讲中所记录的那样,他对自然的终极微观理论有自己的直觉,植根于所谓“渐近安全(asymptotic safety)”的想法。温伯格还希望有一天某个默默无闻的研究生在 arXiv 预印本上发表的一篇颠覆标准模型的论文——一种 21 世纪的粒子模型,“它结合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用以前没有人想到的想法,而且具有成为正确理论的所有标志”。
距他的著作《最初的三分钟》(The First Three Minutes)发表已有40年了,这本书已被翻译成22种语言,至今他还会收到版税支票。温伯格打算继续写作,他与剑桥大学出版社签订了一份合同,将根据他目前的教学工作出版一本名为Lectures on Astrophysics (《天体物理学讲义》)的新书(已于2019年出版)。他还将与哈佛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第三本热门论文集,第四本也在日程上了。